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
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君臣)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
法争,其乱甚于无法。”(类聚五十四、御览六三八所引)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以力役
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类聚五十四所引) 
“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类聚三十八、御览五二三所引) 
在以上数则中,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点:第一,所谓“定赏分财必由法”,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事断于法,。。法之所加,各如其分”,“据
法倚数以观得失;。。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云云, 
可见慎子怎样的重法,并怎样把法和财产关系联系在一起,荀子说他“尚法”, 
确有根据。第二,慎子一方面“尚法”,另一方面也言“礼”。可是,“法
不遗爱”,便可以“刑上大夫”;“礼从俗”,便等于“礼下庶人”。从他
说的“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讲来,他的理论是矛盾的。一方面看到贵
族的没落,显族的抬头,肯定君臣上下的秩序,承认“君长”“以道变法” 
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抹杀在下者“莫不自为”的“人之情”,反对“化而
使之从我”。这大概就是荀子所指称的“不循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
取从于俗”,也就是荀子所指斥的“尚法而无法”、“不可以经国定分”。
第三,所谓“凡立公所以弃私”,“立法而行私,。。其乱甚于无法”,这
正是“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的精神。而所谓“弃
知去己”,即是法家的大公无私论。其主旨在于克服旧贵族的偏爱成见—— 
私情私智;引而推之,得出了“笑天下之尚贤”的结论。在这里他又主张“无
贤不可以无君”,而一君之智也不足尽赡天下: 
“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荀子解蔽注所引) 
“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
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
道也。”(慎子民杂) 
慎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他所谓“诸侯力政(征),人欲独行以相兼”(文
选东方朔答客难注所引)的时代,富力“相兼”,正是当时社会变革的特征。
于是他就认为“人莫不自为也”,而主张“定赏分财必由法”,即以法定“分”, 
而承认私有财产权。这一点,李悝在法经上给以条文的保障,而慎子则在思
想上给以理论的根据: 
“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
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吕氏春秋慎势) 
意林引尹文子有类似上面的文字,是作为彭蒙的话记述的。后来荀卿论
礼的起源也说是起于定分息争;可见这是一种反映时代的思想,不是彭蒙、
慎到一派所独有的。
明慎懋赏伪作慎子内外篇,并为作传, 谓“慎子专言法”,其实不确, 
慎子除言法外,也讲到礼及势。其主张势治的文字,韩非子曾引了他的一段
话如下: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蚁同矣,则
失其所乘也。故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
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
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
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

则止。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韩非子难势) 
这一议论,出于“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笑天下之尚贤”的慎子, 
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注意古代公权制度的现实,自然会注意到“势位”、“威
势”以及“权”、“柄”,因而不重视贤智或反对尚贤用智(所谓“知不知, 
将薄知而复邻伤之也”)。他的主“因”反“化”的前提,又必然导出势治
主义的结论,以与德治主义相对抗。这种主张,后来为韩非所接受,他特地
写了难势一文替慎子辩护,就是明证。

第二节 前期法家及其历史的觉醒(下) 
从春秋中叶以来,“法”与“礼”的思想斗争已经开始。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儒墨也在这“齐”的意义上展开斗争。因为儒家主张的“齐之以
礼”的“齐”,是以先天类别来作贵贱的标准,墨子主张的“兼以易别”的
“兼”(“齐”的另一规定),是以后天的智能来作贵贱的标准。礼、法的
思想斗争即由此演变而来。如果以先天的“氏姓”为区别贵贱的标准,则在
氏所以别贵贱的社会,“齐之以礼”的形式规范,即根据先天的不齐来规定
后天的不齐,后天的制度(礼)便合于先天的阶级划分。因此,阶级的不平
等是合理的,不齐亦齐,故曰“斩而齐”,又曰“维齐非齐”。如果以后天
的智愚贤不肖为区别贵贱的标准,则人类便没有先天的身分上的不齐,可以
“法”的形式“一之”。此所谓“一”仅就形式上的身分而言,而实质上的
不齐则非所问及。法家即强调了破除氏族鸿沟的形式的“齐”,而把“一” 
作为绝对的平等看待。上面引文“有耻”与“无耻”之分,即认为先天的身
分存在与不存在可能在财产所有方面有不可争与可争之别。法家从尽地利与
土地私有出发,原则上承认争其可争,方法上主张制定“私法”的权利义务
关系,因此,“齐”便成了古代形式平等的民主思想。在“亚细亚的古代” 
中国社会,由于过时的氏族约束,这一“法”的建立的历史形成长期的斗争
史(中古封建由于保存了古代的氏族遗制,私有的法律观念仍然薄弱)。
从吴起之“废公族”和商鞅之“刑公族”以及吴起之遭公族射死和商鞅
之遭公族车裂,可以看出古代秦、楚的法家和公族之间的矛盾。现实的历史
悲剧使法家成为古代悲剧历史的主角,他们代表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觉醒的人
物。
这种新旧势力的斗争,恐怕要继续到秦的统一六国时新的完全胜利为
止。书缺有间,现在尚不能作详悉的系统的叙述;不过,在不完全的文献上, 
秦、楚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喜剧(武灵王十九年,公
元前三○七年)。胡服骑射,不仅涉及“礼”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军制以至
赋税的问题,在旧氏族贵族看来,是很重大的一种变革。这次变革的特点, 
在于不用刑罚而以说服,并且在说服中应用了法家的理论,这也表示出法家
理论已经相当地普及了。
主张胡服骑射的主角是赵武灵王,赞成方面有楼缓,还有“先王贵臣” 
肥义;反对方面则为氏族贵族公子成,而“群臣皆不欲”,“赵文、赵造、
周祒(战国策作周绍)、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史记赵世家)。胡服骑射
这事本身虽告成功,但公子成后来利用宫廷的纠纷,囚主父(武灵王)于沙
丘而饿死之,可见氏族贵族残余的势力还是不可侮的。兹从武灵王主张胡服
骑射的史料摘引几段他的理论于下: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
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故(瓯越大吴)礼服莫同,其便一也。
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
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
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辨(辩); 
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史记赵世家,战国
策略同)

所谓“儒者一师而俗易”以下,是针对公子成所谓“中国者。。贤圣之
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而说的。由此可以
看出了儒、法的斗争。武灵王又对赵文等说: 
“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虑戏、神农教而不
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战国策作“观”)时制法,因
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战
国策作“礼世不一其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
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服奇者志淫’ 
(战国策赵造语,此引用作驳论案),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僻) 
者民易,(亦赵造语,战国策“民易”作“乱民”),则是吴、越无秀士也。
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 
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
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 
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战国策作“子其勿反也”)。”(同上) 
战国策还有“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
礼与变俱,圣人之遭也”等语,都是法家的理论。而他所用以说服公子成的
具体的“先王”,只是赵之先王——简子和襄王,这确是法后王的传统。
荀子已经在荡与雅的区分上否定了文王以前的理想,故“先王”经荀子
的剥抉,已如薄纸之待破。韩非子师承荀子,继承了他的势变论,进一步否
定了“先王”,而得出古代的历史论。韩非子五蠹篇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
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
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
天下,号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
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颇有传说性的价值,这当然不是科学的分析,但把
历史从先王观念史解放出来而还诸社会的历史,则是一大进步。他依据历史
的发展,企图寻求其中的经济原因,他讲的人口和生产的关系是不正确的, 
但已经注意到人类的再生产与物质的再生产二事,并注意到历史的客观形
势,他又说: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
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
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
争。。。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斗,非鄙也,财寡也。轻
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同上) 
他又基于历史进化的朴素观点,一方面反对复古,他方面主张“因世适
事”: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
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
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同上) 
因此,他把称道先王的儒、墨斥为“非愚则诬”。他说: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
者,非愚则诬也。”(同上显学)

商君书真伪颇有问题,而其内容确含有晚期法家的思想,故在此可引为
证件。开塞篇分别历史为上世、中世、下世,其论此三世之历史内容如下: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
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
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这上中下三世颇相当于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西周为严密的氏族
贵族之古代奴隶制,故以“氏”来分别城市的君子与农村的鄙野小人,故云
“亲亲而爱私”,然而“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
在春秋时代,经界破坏,一方面要维持氏族制而他方面则要适应自由民(国
人)的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