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应同篇) 
这段话,简直就是“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的详悉申说。
证以下列后人的注释,可以确定它是引自邹衍的著作: 
“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 
故始皇采用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
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史记封禅书) 
史记集解引如淳云: 
“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同上书“论著终始五德
之运”句下注) 
“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同上书“邹衍以
阴阳主运显于诸侯”下注) 
从“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看来,邹衍的学说在秦必甚显
赫,五德终始说见采于吕氏春秋是很自然的,说不定还有他的信徒参加了吕
氏春秋的“论集”。所谓“随方面为服”,即是“其事则土”(木、金、火、
水等)。“则土”也者,即以土德为法,为后来“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
的张本。又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说: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
次之。” 
把“终始”、“转移”的次序,说得很明白,也和应同篇所说一致。这
一“从所不胜”的次序,即五行相胜的序列,也应用于“递兴废,胜者用事” 
(吕氏春秋荡兵篇语,或许也是邹氏的遗说)的历史观。
然而邹衍同时似也注意于五行的相生,因为相胜是五行彼此间的一种关
系,而相生是它们的另一种关系;只要从关系上着眼,发见其一,自然也就
会发见其他。下列周礼夏官司爟郑玄注引鄹(邹)子的话,可为傍证: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
取槐檀之火。”(论语阳货篇何晏集解马融引周书同。贾公彦周礼疏云:“鄹
子书出于周书,其义是一,故各引其一”) 
不管是否“邹子书出于周书,总归邹子已经有过这种见解;而这一见解
则与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一样,是五行相生的序列,即是加季复于四时之“中”

以配五行的。
邹衍对于五行的序列抱有两种相反的见解,即对于自然的季节的转移, 
抱着相生的见解,对于历史上政权的兴废,则抱着相胜的见解。这也毫不奇
怪。因为在惯用无限制的类推法的邹衍,是不会觉得有矛盾的。
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是一种循环的命定论:“五行相次转用事”,就是
“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这样“终而又始”地
循环着。“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于下民。。。水气至而不知,数
备将徙于土”;它们的“转移”,虽没有一定整齐的期间,但其“递兴废” 
总是命定的。“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
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四章);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
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
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公
孙丑下)于此,可见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和思、孟学派的思想,确是一脉相承
的。
总而言之,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其基础建筑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
思想上。若把它抽象化起来,便可以构成“天垂象,圣人则之”这一个公式。
例如“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是为天垂象;“黄帝曰:‘土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是为圣人则之。而这公式,正是易传所
构成的基本思想,至少是系辞传的基本思想。所以说:“天生神物,圣人则
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系辞上)我们认为五行思想与阴阳(八卦)思想,在邹衍手
里开始合流,至少易传是成于思、孟学派和邹衍学派之手。它们既有共同的
基本思想,则后世五行阴阳八卦搅成一团便不是偶然的。我们且在下面把这
一假定略予展开。
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和阴阳八卦思想,原来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系
统。它们初期都是素朴的唯物思想。所谓五行,指的是宇宙间五种重要的基
本元素,例如大禹谟(东周时人伪托)还把它们与“穀”并列在一起。后来
又从日常生活中发见它们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有某些关系,遂勉强地排列成相
胜相生的系列。进一步又把它们看成五种“气”,认为在相胜的系列中,它
们依次各有一个时期当令(“从所不胜”,“相次转用事”),构成宇宙不
断的循环变化,并支配着各色各样的事物。到了战国,“案往旧造说”的思
想家把五行思想变质,邹衍更把它们附会于“帝王”之“递兴废”胜者用事
的现象(吕氏春秋荡兵篇云:“黄炎故(固)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 
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这些话可能是邹氏的遗说),创为
五德终始之说,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循环历史观。
阴阳八卦说的情形也一样。考阴阳原义,“阴”为云覆日,“阳”为日
出;引申为暗和明,暖和寒,北和南,表和里等一切对待或相反的事象。故
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
为阴,依此类推。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做推动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两种
基本元气,因而支配着一切的事物。更进一步就把它神秘化了。易的作者乃
创造奇偶的符号“”“…”,以代表阴()阳(…)(这大概是由男女性
别和关系上着想)。系辞传中还留着这样的痕迹,如“夫乾,其静也专,其
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以及“天

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等等,演而成八卦,又重之为六
十四卦。演卦重卦本身,原基于一种数理,并无甚么神秘,所以宋叶适说: 
“易之作也,自画而始,不三之,则无以为八也;不六之,则无以为六十四
也。”(习学记言卷四)八卦的名称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它们代表着八种自然现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它们也被
用以代表八种情性事为,即健、说(悦)、丽、动、入、陷、止、顺等等; 
这种作风,同样应用于六十四卦。“天”“地”等等其数虽有八,但它根本
原理还是阴阳,所以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
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数也),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
而不越。”(系辞下) 
就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现象说,比五行多了“天”、“雷”、“风”,而
无“金”、“木”,(“泽”、“山”可归于“地”;巽为“风”,一说为
“木”,若这样看,便只缺少“金”了)。这就和印度的地、水、火、风的
四大更为接近。又由其用“地”字不用“土”字看来,这一系统应比原始五
行说后起。但当它被用作占筮时大概已经到了重卦阶段,它的间架构造也比
五行说复杂得多了。这时候,卦数计六十四,八卦包含在内;卦各六爻(卦
系由阴爻“…-”和阳爻“—”配合而成),合计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 
爻有爻辞,合卦辞爻碎,构成周易经的部分。在卦爻辞中,包含有许多故事, 
使占得者可以关联着所要占筮的事物去辨吉凶。就其性质而言,卦爻辞即是
后世神庙里的签诗的前辈,故所谓卦者,也就等于签诗的号码;所不同者, 
只是号码的排列和占筮的方法不同罢了。周易的占筮方法,比殷代的龟卜, 
自然简单明了,但因它基于阴阳刚柔动静的原理,所以变化特多,同时要于
变化中看取不变的法则,所以说易有三义:简易,变易和不易。因此周易渐
渐代替了龟卜的地位,到了签诗之类更简单方法的产生,它又从占筮舞台退
出了。
周易经部的形成,据近来学者的研究,最早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郭
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而易传即所谓“十翼”(彖传上、下,系辞传上、
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篇)当更在其后,如系辞传有些部分,可
能成于汉武以后(李镜池易传探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
艺文志语,指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是儒家要把周易摆在六
经之首而故神其说的。总而言之,易传作者不只一人,也不是一时写成,故
其中所代表的思想也不一致。其基本思想大抵和思、孟学派——邹、衍阴阳
五行学派相符合,无疑地多半出于他们后学之手。如果说它与荀学有关,只
有彖传还有点可说。
首先第一,是“天垂象,圣人则之”这一基本思想是相同的。这在彖传
已开其端。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这样在每卦之下以“君子以。。”或“后以。。” 
的方式,输进了许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见解。这里就表现了“天垂象, 
圣人则之”思想的因素。但最明显的,还要算系辞下的圣人观象制器这一段: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纲)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
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

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
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
吉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
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
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
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
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样地或直接“观象于天”或间接“取”法于卦(那是“观象于天”所
画成的),而制作出许多的器,以利济天下万民的说法,都可说是出于“天
垂象,圣人则之”这一公式。这一思想,像一根红线似地贯通着系辞上下传。
而“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
利”,也和邹子所谓“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相合。拿这段文字去和上引
应同篇邹衍遗说比较,我们可以断定是系辞仿效邹子,不是邹子钞袭系辞, 
因为邹子的历史系统始自黄帝,而系辞却上推到伏羲、神农去了。
其次,邹子深观“阴阳消息”,而易传的思想尤重“阴阳消息盈虚”。
周易重变化,而邹子也有循环变化的思想。汉书、严安传引邹子的话说:“政
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
者,未睹治之至也”。从他的“五行相次转用事”的宇宙观,当然要引导出
这样的变易的“政教文质”论。
最后,邹子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循环的变化观;而易的思想也是循坏的
变化观(六十四卦殿以未济,表示“终则有始”;而乾彖也说:“大明终始”)。
所以,复的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蛊的彖传说:“终则有(又) 
始,天行也”!丰的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节的彖传说:“天地节而四时成”。不但彖传
如此,乾上九的爻辞也说:“亢龙有悔”,其彖传说:“亢龙有悔,盈不可
久也。”这些都是循环论的见解。
革卦的彖传虽然曾说过:“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
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但和“天地节而四时成”联系起来看,这里所谓“革”, 
不指变革,还是循环,并不是发展前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