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躁,心下硬,无太阳少阳证,此为壮火食气,故证实脉衰,下之则邪去而正自复),有瘀热陷血之
脉数当下(瘀血便秘,令脉数不解,或证变协热便脓血也)。初硬后溏者为虚,初溏后硬者为
实。凡兹条理万端,大抵例随文见。中寒则治从太阴,中风则治从少阳。土胜木负,斯
为微邪。木胜土负,便相克贼(凡阳明少阳合病,其脉不负者为顺,负者为失,释详后条)。学
者苟能明著论之旨(平脉辨证、见病知源是也),以求通作者之愈,虽读之万遍,其义莫穷,
然下学上达,自有温故日新者矣。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
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设问以明阳明为病有自病与二阳转属之异,其归于胃家之实则一也。问曰:“病
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盖古医经有三阳阳明之称,因设问
以论辨之。胃司消融水谷,肠司分利渣滓(大肠是也);肠为传导之官,胃主消化之器。
所谓府实而不满者,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传化不停是也。
阳明病胃家实者,实而且满,中气壅塞之谓。所以致实之因不一,故有三阳阳明之异,
亦病由体变之例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此言太阳阳明者,谓初病太阳,
已兼内实之因,故汗后或吐下,即转阳明府证;非病邪之有途径,必始太阳次传阳明,
为伤寒一定之轨。盖病由体异,或传或不传,即误汗亡津,亦不必悉转内实,所以转阳
明者,以其人脾约故也。脾居胃下,体绵软而含脂膏,胃气热则脾精消灼,藏气约而肠
液枯燥,必素大便难,故易转阳明内证(经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脾约本非急证,乃体
秉藏气之偏。论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是也(例
不止此,后当分释)。曰“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此言正阳阳明者,谓其人胃家素热,


伤寒杂病论义疏 
—286—

府阳独盛,初病太阳,不必误治转坏,即恶寒自罢,续自汗出恶热而转内实,以胃家正
阳素盛,非由治逆,所谓胃家本实是也。曰“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此言少阳阳明者,盖谓三焦主津液之运化(三焦为孤府,六府之所与合),
胆阳属相火之寄位,胃津之外濡腠理、内润燥热者,实以三焦为之枢转;若其人胆气素
盛,三焦液少,误汗则津液外亡,利尿而水精下泄,稚阳之体,津液本竭,误治即津枯
胃燥,易转内实之证。曰胃中燥烦实、大便难者,明少阳之转阳明,亦非一例,必素有
胃实之因,乃为此变;若寒中者,即发汗利小便,亦不成实,故必以燥烦实合释(燥烦而
兼内实),方为胃热之候。大便难较不大便为缓,但加燥烦实,即已转阳明,毫无疑义;
若仅不更衣,而无燥烦内实之象,则十日无所苦,尚不可下,或阳气微结,亦当以小柴
胡法和之,皆非本证之谓。论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者,少阳阳明是也(本体气热灼血者病太阳阳明,血热气盛者病正阳阳明,
血热灼气者病少阳阳明,皆病由体异之义)。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上虽举三阳阳明之异,其病因转归胃家之实则同。何谓胃实,热盛灼津,津亡而糟
粕内结,燥实痞满,传导失职是也(由胃热而肠液灼干,屎结不得大便或大便难者,皆是也)。
胃不自实,由于津液之亡,津不自亡,由于府阳之盛(寒中而府阳不盛,即津枯亦不成胃实)。
府阳奈何独盛,由于体秉之偏,故汗下诸逆(赅吐言之)虽皆可伤津,而亡阳亡阴当病随
体异,所以得阳明病者,以其人多气多血故尔(但热而不实,虽自汗恶热而肠虚下利,不得为
阳明病;假令腹满内实,不更衣,虽中寒亦得属之阳明者,以阳明主阖,太阴主开故尔)。病在阳明,
亡脉外之津液而糟粕内结,与少阴之病在脉中者证有外内阴阳之异,其急下之治虽同而
病因不同,又学者所当辨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
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此设问以明由太阳转属阳明之例,所谓太阳阳明者是也。问曰:以何因缘得阳明病
(缘者致此之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谓病在太阳,汗
下利小便,皆可使津液内亡,津亡则胃中干而燥化(胃燥因转属阳明),转阳明则燥气内阖,
必肠结而糟粕不下。不更衣,即不大便之谓。凡胃干内实而大便难者,此皆名阳明为病。
所以由太阳亡津而转实者,以其人胃家本燥,故曰太阳阳明也(由此知津竭而不属胃中干燥,
便秘而不系胃气内实者,皆不得曰阳明病。本条言治不及时而转属,但不如传经病之剧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六经为病,各有在经在府之分,兹所谓外证者,经证是也。问曰:“阳明病,外证
云何?”外证谓证象外见,非客邪在表之义。答曰:“身热,汗白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此言阳明之经,外合于肌;身热与发热稍异,发热指阳邪外发,翕翕居皮毛之分(客邪外
感,虽有伤寒、中风之殊,有汗、无汗之别,其发热而仍恶风寒则一也),身热谓热气内盛,熇熇


伤寒杂病论义疏 
—287—

在分肉之间(以手按之,热蒸在肌腠之里)。阳明虽有外证,而病因实自里达表,盖胃热外
蒸之象,当身热汗出,不恶风寒,反恶热不近衣被,似身苦皓日之状,非胃实决无此候。
上虽举三阳阳明之辨,假令邪已过经(过太阳之经也)转属阳明,则外证皆汗出,身热恶
热,脉象大而胜按,此正阳阳明之正象也(若由二阳转属,但汗出不恶寒,已为过经,不必恶热
甚,始为阳明外证)。温病外证,虽发热不恶风寒,但不至阳明身热恶热之甚,且不必悉汗
出漐漐(漐漐言汗出续自不止,且非微微之汗),脉象亦自有辨,学者当比类以审明之。

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
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此承上更设问以明旧明为病必始太阳之义,非如温病之发自伏气,始证即发热不恶
寒也。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所谓病得之一日者,言初病已见
胃实之象,而外不发热,反见恶寒,故疑而问之;若本无胃实之机,则一日病在太阳,
发阳发阴(释见《太阳上篇》),恶寒皆其正象,何疑之有。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
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者,意谓假令属正阳阳明之候,胃家本燥,虽得之一日,乍感
恶寒,当续见胃热外蒸,恶寒自罢,不必待医发其汗,即转自汗出、反恶热也。以阳明
胃实,必起自太阳,初以外寒为引发之缘,乃得为病,不论传经与否,决无直中阳明府
证,故师更设问以辨之。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此更设问以明恶寒自罢之故。问曰:“恶寒何故二日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
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者,此设譬以期开悟之义,明六经之化源(此指后天)悉秉
于胃,犹万类之资生,皆依于土,故以胃属阳明,见居中主土之义。凡热实可攻之证,
无不以胃实乃为真实,各经果热化有余,亦无不薰蒸于胃。胃之为府,譬若洪炉,邪入
肌肤,如土涵热,故以喻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旨。土热而地气上升,胃热则津液外泄,
故胃家本实者,始虽恶寒,二日即续自汗出,恶寒自止,此正阳阳明之为病也。凡传经
之证,邪既入胃,府实便不更传,义详序例。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
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此示转属阳明,有由发汗不彻与自呕汗出之异。曰“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者,此指太阳阳明,胃家本燥,若发汗如法,适中机宜,表解
而津液不伤,即肠结便难,亦但成脾约之候,不转阳明汗出恶热也;若先汗出不彻,令
表热内郁,热气内郁则胃津枯竭,复发其汗,津液再伤,与胃燥相合,误治遂致转属之
变。由此知汗多固可亡津,汗出不彻而邪留于表,亦可与内热合并,助阳明府气之实,
但不假外寒引发,无由径成府证(即内实糟粕不传,亦但为便秘而已),此阳明之所以多起太
阳乃转属也。次举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此指


伤寒杂病论义疏 
—288—

少阳阳明病机之变。盖伤寒发热无汗,当证为表实,加呕不能食,则证象胃寒,虽呕中
有发散之机,而寒胜少自解之例,乃其人反濈然汗出、恶寒自罢者,必由胃气既强,胆
阳又盛,火为寒郁,气以逆升,因呕而郁热外宣,得汗而津随气越,本以胆胃两实,故
能热迫腠疏,转濈濈汗出不止,便属阳明外证,故曰是转属阳明也。但虽转属阳明,仍
有虚实之辨:伤寒见呕不能食,虽曰邪气入胃,若反汗出时其热不除,是属阳明有馀之
证(濈然汗出有虚有实,实则汗出时发热,虚则汗出时无热或恶寒);若反汗出时热除,仍呕不
能食,当知郁热既泄,今转胃寒,是属阳明不足之证(凡病机变化,悉缘体异,且阳明病以多
呕者禁攻),非转属阳明者便可攻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为水谷之海,五藏六府之所秉气(经曰: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胃气实则脉为
之大,其象当大而充实,位在中部。兹云伤寒三日而不云二日者,以二日既传阳明,胃
气当实,脉气自必内充,证在则脉在,入阳明无所复传,故至三日而脉大可验,脉不大
者不得为阳明病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三阳以气为用,凡病在阳明,虽云气血俱盛,
尤必气分偏实,经云:大者,多气少血是也(若气血俱盛,必大而洪)。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
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上既示三阳阳明之分,此更举太阴阳明之辨,脉法所谓料度府藏者是也。阳明、太
阴俱主中府而合肌肉。阴之与阳,异名同类,三阳以气为用,三阴以血为宗;病在三阳
者,邪在脉外,病入三阴者,邪及脉内。阳明、太阴,居气血之中,阳明司气,太阴统
血,语阖则用系乎阳明,语开则职司乎太阴(开者布散之谓,阖者收束之谓,阖即合也。阳明则
出气而阖津,太阴则散津而纳气)。太阴为自阳入阴之界,其为病初入脉中,未伤血分(太阴
脾络,今生理家称淋巴系,属循环系统)。曰伤寒脉浮而缓者,举浮为客邪在表,按缓为胃气
有余。手足自温者(脾主四肢,当手足掌热,不在手背),胃阳内合于脾,以外布四末也。阳
明当身热有汗(胃阳外蒸),入阴则身必无汗(胃气内陷)。是为系在太阴者,谓得浮而按
缓之脉,手足自温之候,为阳明太阴表里俱病之象,假令不属阳明,便当系之太阴。系
在者,关系之义,非指太阴自病(如《太阳篇》之柴胡诸证,亦可谓系在少阳,非少阳自病,故
脉象弦浮。必独弦不浮者,乃少阳自病也)。盖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胃气燥则脾约而闭(闭谓不
大便,痛而闭者是也),胃阳内迸,脾实而热蒸不得外越,必湿热相搏,郁于肌里,身当发
黄。发黄者,脾热之外见也(亦有虚黄,不在此例)。湿热交蒸,内外无泄越之路,四末为
阴阳之会,气之大络,故令手足温而发黄。若小便自利者,则水道下通,湿气不注于脾,
虽化热亦不为发黄之证,故曰不能发黄,若热邪不干脾络(脾之大络,今生理家所谓淋巴系是
也),但在胃中,热盛津干,至七八日转大便硬者,此糟粕不传,胃气内实,证属阳明病
也。盖阳明、太阴相为表里,太阴实则外出阳明,阳明虚亦内陷太阴,故病机之变,随
体秉之偏,可阴可阳,可内可外。太阳伤寒,当四末寒,脉浮紧,今手足温,脉浮而缓,
故知非太阳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89—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