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宫女谈往录-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碗, 

每副都有托碟、碗、盖、小银勺。老太后指哪一个,打开哪一个,略微尝了尝。 

 

 年岁高了,不多贪凉东西。等老太后吃完净了手以后,我们按次序排班给老 

太后请安谢赏。只有小娟子和小翠在原地请安,因为她俩看着两只猫。老太后指 

名把自己吃剩下的甜碗子赏给娟子和小翠,娟子和翠儿赶紧抱着猫来磕头,这是 

老太后最疼爱生灵的表现,也是宫女最得脸的事。 

 

 “这就是老太后在颐和园里安祥和乐的一天。住在神仙般的洞府里,享受着 

极度的荣华富贵,过着四季如春的和乐生活,在说书人的嘴里可能就叫作‘玉堂 

春富贵’吧! 

 

 “但老太后对‘玉堂春富贵’有双重意思的说法。 

 

 “记不十分清楚了,只记得是在夏天的一个早晨。大家陪着老太后遛早弯儿。 

 

 “老太后有种习性,只要清早有雾,就决不往湖边上遛,说雾里面有浊气, 

闻着不舒服。遛弯儿的范围就限定在游廊的北边。夏天的颐和园,湖面上水气加 

雾气常是迷蒙蒙的,所以我们也就时常围着乐寿堂转。一天,老太后看到一棵玉 

兰,说:”这还是乾隆爷给后代留下的,乾隆爷的福泽一直绵延到现在。那时玉 

兰很多,这一片几乎有几十株,培育得也好,初春花一开,谐趣园都能闻到花香, 

当时被称为“玉香海”,后来乾隆爷晏驾了,花也跟着走了。以后我们修乐寿堂 

的时候,要先把玉兰保护起来,然后再盖宫殿。这也算是思念列祖列宗的一点心 

意了。我们听书讲历史,要听出意思来。古代有位召公,他和周公一起当丞相, 

保护周朝,天天勤劳国事。一天,召公实在太累了,在一棵树底下休息一会儿。 

 

 老百姓就把这棵树保护起来了,说千万不要斫伐这棵树呀,我们的召公曾经 

在这棵树下休息过!老百姓都能有这样感情,何况我们对列祖列宗留下的珍贵树 

木呢! 

 

 “‘以后我又从极乐寺移来西府海棠(极乐寺在西直门外),这种苦心是没 

人知道的。文宗显皇帝(咸丰)是极喜欢海棠的,和高宗纯皇帝(乾隆)一样, 

才思敏捷,能诗善赋,常说自己是翰林天子。每当春雨过后,常对红艳的海棠流 

连不舍,现把海棠移来,花繁叶茂,也是我的安慰了。’老太后像是对我们说, 

也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花来表白心情。多么刚强的人,一个老寡妇也免不了 

有自身的哀怨。这种情景,只有我们贴身的丫头才有机会可以观察到。 

 


凡事必须他点头,才算安排妥当。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挨罚挨打受申斥。李莲英 

对这些事是丝毫不将就的。 

 

 “老太后的龙舟外表样式很像普通有篷的大船。中间是一间大的船舱,特别 

敞亮高大。舱盖是用上好的木料雕成琉璃瓦式,用黄油漆漆成,和真的黄琉璃瓦 

一样,金碧辉煌。船漂浮在水上,煞是好看。舱的两边有珠贝镶嵌的垂花扇,挂 

着龙凤呈祥流苏幔帐,用两个金钩高高挂起。舱正中有八字插屏,屏风前是黄色 

的团龙宝座,宝座前有宝象、炉之类的御前饰品。用两根抱柱作为船舱的玄关界 

限,抱柱用朱红油漆漆得锃亮,上面雕刻着金字对联,可惜我不识字,不能把对 

联记下来。船头立根桅杆,高悬着一条黄龙旗,丝绣的龙鳞,旗在空中飘动,金 

光闪闪。两条龙须最妙,是两条蓝色金绣丝带,由上飘拂而下,直到船上,直到 

水里,拖得很远,像条长鱼似地随着船游动。不要忘记中舱,那是在宝座插屏后 

面悬起幕帐来作为老太后的更衣室。一切设备都按照寝宫里的安排。 

 

 “陪伴老太后游龙舟的,有一只同样大小的副船,舱顶上也雕刻成琉璃瓦, 

只是漆成绿色的。舱里当然没有宝座,用围屏式的扇把舱一分为二,围屏前正中 

有靠椅,是皇后坐的地方,旁设两把靠椅是陪座,东上西下,陪的人那就分等级 

而坐了。舱顶上也竖一桅杆,稍短,上面挂有彩带子。上半随风飘拂,下半拖入 

水中。门口的玄关和龙舟一样,只是没有楹联。 

 

 “这里我又要说些闲话了。要把陪老太后经常游湖的人谈一谈了。 

 

 “后来,把迎春、牡丹也移了来,合缀成了玉(玉兰)堂(海棠)春(迎春) 

 

 富贵(牡丹),形成了皇家园林特有的荣华富贵的景象。这只是在园林庭院 

的花木陈设,在宫廷里还是以冬夏长青的松柏为主。 

 

 “这是老太后对‘玉堂春富贵’又一种实实在在的解释了。”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停笔遐想。老宫女是个聪明智慧的人,博闻强记,在宫 

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许后来因为她个人的遭遇,在寂寞的半生中,对于养鸟有 

特别的爱好。她对各种鸟能观察入微,了解它们的各种习性,和我谈起来娓娓不 

倦。天气晴和时,她也曾多次陪我去逛隆福寺,在鸟市上她能对各种鸟‘品头论 

足’。我们也常在野茶摊上喝两碗茶,就近买碗豆汁,吃几个焦圈,就一碟辣咸 

菜,逍遥一个下午。她曾告诉我好多养鸟的秘方,但时过境迁,大都被我忘记了。 

 

 湖上神仙(1 ) 

 

 “老太后游湖可不是简单的事。俗话说‘车动铃铛响’,只要老太后一动, 

外至护军内至敬事房的人都得动起来。沿着围墙一带要严加巡逻,闲杂人等不论 

做什么的,也要离开园墙半里路远,免得往里扔东西,惊了驾。至于敬事房的人 

就彻夜不得安闲了。先说寿膳房,要随船供应食物,原来几百人的寿膳房现在要 

选二十几个人在船上供应菜饭,这就要很费斟酌了。伺候船坞的人也要像我们伺 

候储秀宫一样,收拾得桌椅整洁,一尘不染。这就忙坏了李莲英,他随处察看, 


 “我很少说到她们。最大的原因是宫里头等级森严,我们贵贱悬殊,根本谈 

不上话。她们都把自己看成尊贵得很,跟我们说话有失身份。我们对她们除去磕 

头请安以外,也没什么话说。这里所谈的只是观察到的一些印象。 

 

 “先说大公主。她是恭亲王爷的大女儿,比同治皇帝大三岁,是咸丰爷在世 

时最喜爱的亲侄女,是道光爷的亲孙女儿,真正的金枝玉叶。老太后也特别喜欢 

她。先封她为固伦公主,这是公主里最高的品级了。她后来为表示谦逊,自请降 

为荣寿公主。咸丰爷有位亲姐姐,嫁给了额驸景寿,我们旗人管附马叫额驸。咸 

丰爷的姐姐和额驸结婚后生了个男孩子,正好和恭王爷的大女儿年岁相当,宫廷 

里皇室家族本来就有指婚的习惯,老太后又爱管闲事,就把荣寿公主指给景寿的 

儿子为婚。我们旗人本有这种风俗习惯,姑姑嫁给景寿,娘家侄女又嫁给景寿的 

儿子,亲上加亲,这叫‘随姑出嫁’。可惜好景不长,景寿的儿子婚后不久就死 

了,荣寿公主年轻守寡,又无儿无女,老太后于心不忍,她又是宫里长大的,所 

以时常接到宫里、园中来,免去她个人的孤寂。 

 

 “我们十分尊敬她,是心里头的尊敬。不光尊敬她是正根正派的金枝玉叶, 

而是尊敬她的人品正派。例如,她对待李莲英的妹妹李大姑娘,决不给以好的脸 

色,眼睛看都不看,始终保持着高傲的态度,也不对这位大姑娘说话,有时李大 

姑娘见面请安,最多用眼瞥一下,算是知道了。就是跟老太后也是有话直说,决 

没拍拍捧捧,委曲求宠的姿态。可是越这样太后越喜欢她,几十年恩眷不衰,比 

对待自己的娘家侄女好得多多了。据老太监说,景寿为人诚朴谨慎,自从同治开 

蒙起始,就是景寿在弘德殿伺候,直到登基,勤勤恳恳十多年,可以说同治是景 

寿陪大的。再说恭亲王又是老太后最初执政的有力帮手,从哪方面看,对大公主 

都应该特殊看待。我今天放肆地往深处说句话,老太后为人,对于恩恩仇仇向来 

是清楚的,就是对底下人也是这样,如果真心诚意地伺候老太后,就是有点错也 

不是非罚即打,跟外面传说眉毛一竖就要杀人,决不是一回事。如果那样,她怎 

么能掌权40多年呢!不说闲话了。 

 

 “大公主高高的个儿,细瘦的身材,从后面看和隆裕皇后像是姐俩,差不多 

一样高,隆裕显得稍粗一些。她面容并不美,长脸,黄肉皮。可是她稳静、沉默、 

显得高贵。在游湖时,她经常陪老太后谈话,只有她才配和老太后谈话。别人陪 

着说话,说什么呀?因为是寡妇,大公主不穿华丽的衣服,一张清水脸儿,更显 

得端庄。因为她整天板着脸子,一点笑容也不露,谁也不去亲近她。我们是尊敬 

她但远着她。 

 

 “老佛爷另外喜欢的人是四格格,她是庆王的女儿,大排行在四,所以称四 

格格。也是老太后指的婚,刚结婚就守寡,老太后过意不去,常接到宫中或园子 

里来住。这是位聪明伶俐的人,嘴甜手巧,能哄老太后喜欢,做事八面玲珑,很 

会见庙烧香。例如她和大公主是平辈,可她对大公主永远像对长辈似的尊敬,说 

大公主是她的榜样。越这样老太后越喜欢,夸她知书明礼。几天不见,老太后就 

想她,常接到宫里或园子里来,也常陪着老太后坐船游湖。 

 

 湖上神仙(2 ) 

 


 “还有一个宝贝,我们称她为元大奶奶。其实她根本不是什么奶奶,她是内 

务府大臣庆善的女儿,也是老太后指婚许配给自己娘家弟弟桂祥的儿子。万没想 

到庚帖也过了,结婚的日子也订了,就等喇叭一响花轿进门了,可巧桂公爷的儿 

子一命呜呼了。虽然没成亲,但庚帖已过,就应算是桂公爷的儿媳妇啦。这个没 

过门的媳妇也得给桂公爷的儿子守寡,我们旗下人管这种人叫‘望门寡妇’。意 

思是没进婆家门,望着婆家门就守寡了。她的名字叫什么‘元’,于是称她为元 

大奶奶,其实不过是十八九岁的没过门的大闺女。好在这个人对春花秋月一概不 

懂,像个木头人,可以说是个缺心眼的白痴,但对吃东西毫不外行。看在庆善的 

面子,太后也常接她到园子里来,不过游湖的时候,只能坐副船,老太后的正船 

从来没她的份儿。 

 

 “值得一提的有个特殊人物,那就是李大姑娘,她是李莲英的妹妹。 

 

 “为什么说是特殊人物呢?园子里所有的女人都是旗装,只有她一个人是蛮 

装。我们旗人称呼汉人的服饰叫蛮装,包括缠足在内。她穿着上下两截的衣裳, 

上边是织锦镶边的花袄,下边是藕荷色的裤子,系一条淡青百褶裙,很讲究。裙 

子是元宝边,覆盖着一双小脚,有时露出缠脚来,人很腼腆,并不像她哥哥那样 

善于应对。模样也并不多美,好像是肉多于骨头。我记不十分清楚了,仿佛只在 

园子里见过她,没在宫里见过。我们大家背后议论说,大凡应对进退各种礼仪, 

必须经过长期训练,还要有一定的环境,临时现教是来不及的。因此她一到正式 

场面上,就显得呆笨不在行了。 

 

 “我这里是瞎猜。修建颐和园的主管是庆王,给颐和园置办陈设的是庆善, 

里里外外促成颐和园修建的是李莲英,老太后这种人哪能对他们不给点脸面呢! 

 

 所以他们三家的人都得到了恩惠。把他们家里的人召进园子里来,得见天颜, 

那是赏给莫大的脸,也算是知道他们的辛苦了。 

 

 “宫廷里的等级是非常严格的,可怜的李大姑娘究竟算什么等级呀!游湖回 

来,别人都有轿子坐,她只能跟着地下跑,又是小脚。老太后很可以赏一顶轿子 

给她,可她哥哥呢?不能让妹妹坐轿,哥哥都在为太后扶轿杆,所以也只能委屈 

她了。她袖口里有成捆的银票,但连花钱买脸放赏的资格全没有。她以什么名义 

发放赏钱呀,太监的妹妹大不了是个奴才,奴才不配发赏钱,宫廷里从来没有奴 

才放赏的。再说谁领赏呀,奴才赏奴才,大家穷死也不会领这份赏呀!所以她来 

了几次,自知没趣,也就不来了。我这是瞎猜,是不是这样不敢一定。一句话, 

一个奴才,硬往上巴结,裤裆底下插令箭,冒充大尾巴鹰的事,趁早甭干。 

 

 “这时常进园子的还有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