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
敬意之外,还把这篇文章权且当作为对金易老师的一纸祭文!
金易和她的《宫女谈往录》陈援
“我知道王先生功底厚,但没想到他文笔这么好。这本书的结构、取材、文
笔都太好了!许多章节,独立地拍出来,都是一部出色的影视剧。”这是著名作
家刘绍棠对《宫女谈往录》一书及其作者金易先生的评价。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
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40年代,王老师请过一位
曾
是慈禧太后敬烟宫女的老街坊帮助料理家务,遇有闲暇,老宫女常给他们讲些宫
里的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记录和记忆都很清楚,且去故宫考察多次。30
多
年后,王老师退休在家,把宫女的讲述回忆整理成文,发表于《紫禁城》杂志上。
后来王老师不幸中风,病卧在床,仍以坚强的毅力把文章整理成册,成为他
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出版后,他曾题赠我一册,翻阅第一章,我就被它深
深地吸引了,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
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
宫往事。
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
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
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我同绍棠学长谈起这本书,他很想读读此书。时王老师已去世。我同沈义羚
老师说了,她马上题字一册,让我给绍棠送去。一个多月后,我和几个朋友再去
造访绍棠,一进门,他便大谈起王老师这本书来,一谈近两个小时。他说:“近
年来写晚清宫廷的书不少,可惜可读性有限。王老师这本好,让人拿起来放不下,
我是一连气读完的。”他还谈道:“这本书应当说是散文文体的。文中讲史,文
中讲事,独立成篇,连贯成册。文字上、选材上、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年来,
文坛上肯定了周作人的散文成就,不少人的散文作品都说是有周作人的风格,我
看,王先生的这本书,文采上才有周作人的真谛呢!一位执教多年的中学老师,
临走时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一本书,可敬可佩。这也是老师于课堂之外给我们留
下的教材。王老师写书治文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和示范。”绍棠还表示:“这本书
还要好好读读,细读之后要好好写写有关这本书的文章。”
绍棠的推崇和评价应能告慰老师在天之灵。我为我曾有过这样的老师而自
豪,
也为我们北京教师队伍中曾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作品而自豪。
(原载《北京教育报》1994年1 月25日)
《宫女谈往录》的价值所在郑恩波(1 )
在“文化”一词处处滥用、几乎事事都要贴上“文化”标签的今天,反映清
代文化特别是清宫文化的文艺作品,愈来愈加猛烈地冲击着书市和荧屏。这些作
品良莠混杂,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违背史实,胡编乱造;颠三倒四,张冠李戴,
演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戏。对此荒诞现象,讽刺幽默诗人池北偶有诗—
—《牛头对上了马嘴》——曰:
马嘴对牛头,野兔追猎狗。
宝玉爱莺莺,花旦演武丑。
乱写乱编造,无中可生有。
时代是中古,地点在美洲。
主角是尼姑,情节讲复仇。
你说他荒谬,他说你保守。
如此大作家,专门会胡诌。
混迹文坛上,全靠脸皮厚。
在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大量的伪劣假冒之作泛滥成灾的时候,金易、沈义
羚先生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宫女谈往录》,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档次的
珍品”风姿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这是一部极富吸引力,看了第一页,就要一口气读到底的迷人之书;这是所
有拍摄清宫影视片的艺术工作者必读的参考书;这是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大
可借鉴的样板书。此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功?这是因为书中所述的史料的真
实性与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我觉得,这也正是这部
《宫女谈往录》的真正价值所在。
纪实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每件事情,必须是绝对真实的,要经得起历史学家的
科学考证和时间的严峻考验,不许有半点虚假。凡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一
定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换句话说,一个纪实文学作家,
首先必须是一个尊重历史、敢说真话的老实人。混淆真伪、言过其实、节外生枝、
欺骗隐瞒等陋习丑行,都是诚实的有良心的纪实文学作家所坚决反对的。如果这
一看法能被大家认同的话,那我们就要严肃地指出,那部马拉松式的电视连续剧
《戏说乾隆》,纯粹是胡说乾隆。连续剧的制作者,硬把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过
一定贡献的封建政治家乾隆皇帝亵渎为一个花花公子,不知是何心肝!更不知他
们对天真烂漫、缺乏历史知识的亿万青少年该负怎样的责任!
与胡编乱写的《戏说乾隆》截然相反,《宫女谈往录》则以鲜为人知、确凿
可靠的史实取胜。作者通过在慈禧身边前后当差8 年的侍女何荣(荣儿)亲口
讲
述的关于太后吃喝拉睡的一件件细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了清政府最高
统治者不恤民脂民膏、穷奢极侈的宫廷享乐和等级森严、残酷至极的封建制度,
进而懂得这个腐败的大清帝国必然灭亡的原因。全书讲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根有
据,时间、地点以及每件事发生时在场的人物和整个气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让读者一看就觉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具有权威性。比如,慈禧是一个太后、
统揽大权的独裁者,又是一个自28岁就丧夫的年轻寡妇的复杂感情和心态;珍
妃
之死的真相,光绪皇帝对珍妃的痴情,以及处于逆境中的怪异心理;李莲英和崔
玉贵的身世和在宫中的真实处境,以及他们的为人、秉性和最后的结局;还有,
西逃路上太后、皇帝、皇后、太监、大阿哥、四格格、宫女等诸多人物的表现和
情绪,都被作者写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具有极强的实证性。看了这部《宫女
谈往录》,以前流传的什么慈禧非常宠爱李莲英,经常找他按摩,李莲英青年嫖
娼宿妓,拐骗姘妇,卖良为娼,事发畏罪入宫,圆明园力捉“四春”等等荒唐说
法,便烟消云散了。因为老宫女何荣耳闻目睹的一切,完全可以证明,上述种种
谎言纯属无稽之谈。此书的可信性,甚至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储秀宫里的每盆花
放在什么地方;太后膳后经常到何处散步;她不同季节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每
个长指甲是什么样子;西逃路上太后哪一天开始用膳,具体吃了什么,吃了多少
;颐和园里太监们如何养鸟、驯鸟、养鱼;胭脂制作的完整过程和用法等等详情
细节,也都被作者通过老宫女的口述,描绘得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总之,作者
对待每个历史人物和每一史实的叙写和描述,是极为严肃的,是具有一个真正的
历史学家的科学态度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说这部《宫女谈往录》具有珍
贵的史学价值,而且对一些重要问题,很可以起到澄清是非、拨乱反正的作用。
然而,它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史书,更不是介绍紫禁城概貌的导游材料和关
于太后、皇帝宫廷生活的说明书,而是一部非常富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文学著
作,具体地讲,是一部特色鲜明的长篇纪实文学。在史料真实可靠、全面翔实的
前提下,文学创作的十八般武艺,全被作者施展了出来。比如,全书的谋篇布局
采取了一种繁枝复叶结构。慈禧的宫廷生活是主干,光绪、珍妃、李莲英、崔玉
贵等人的身世和遭遇,是大树上的枝,宫女生活的种种细事和皇宫中的诸多制度
和规定,则是树之叶蔓。全书犹如一株主干突出、枝杈丰盈、叶蔓肥硕的大树。
不须赘述,没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缺乏调度驾驭全部素材的能力,全书的
结构欲取得如此丰满、和谐、完善的效果,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作者在叙
事方面,是很愿意动脑筋的。他从不平铺直叙,而是恰当娴熟地运用传奇手法,
制造悬念,使全书的面貌显得波澜壮阔,重峦叠嶂。比如对珍妃之死的叙述,全
书快到结尾时才介绍老宫女何荣与剃头刘的婚事等段落,便是范例。还有,看得
出来,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全书是以轻松自如的散文笔调写成的,因此字
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情。纪实文学作者能写进自我,是很不容
易的,可是,《宫女谈往录》的作者却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尤
其令我心折、钦佩的是,作者还是一位功力极深的工笔画家,请看他对养鸟、驯
鸟、养鱼、制作胭脂的描写是多么细腻、入境、高雅!那些段落单独摘录出来,
难道不是绝妙的散文吗?还应指出,二位作者写作这部《宫女谈往录》的目的,
并不是想刻画几个人物。然而,由于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对涉猎的人物又
有极深的理解,因此,虽然对每个人物没有专门去刻画,但却能廖廖几笔,就把
人物的心灵和感情世界展露无遗。比如,慈禧表面上像个慈祥的老祖母,骨子里
却是那样的阴狠毒辣;光绪皇帝在囚禁中形成的心理变态;老宫女何荣既是个奴
才,又有为人的道德;李莲英既能讨得太后的赏识,又得众太监和宫女的信赖的
为人处事,都被作者写得那样地生动传神,牢牢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最后,还
要特别指出,作者那古朴典雅、简洁晓畅、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是当今纪实文
学作品中罕见的,也是《宫女谈往录》获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宫女谈往录》的价值所在郑恩波(2 )
总之,《宫女谈往录》史料的真实性和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取得了完美的结
合。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宝贵的史书珍藏;又可以把它作为文学精品赏读。它不
愧是纪实文学中的标杆作品。以上算是一个纪实文学爱好者、作者读过《宫女谈
往录》之后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把真实、可信、活生生的历史还给人民(1 )
柿林
一、先说几句
1995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心绪难平、可资回首的年份。它既是中日
甲
午战争失败暨日本夺占台湾省100 周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收回台
湾
主权50周年。在这样的年份,借文学的载体回顾百年前清朝晚期的真实情况,
特
别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最高层的生活,窥察中国的命运,可令人更深切地从中引出
足资借鉴的活生生的教训。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以香港影视界为代表,也打出一些冠以清宫之名的所谓
“娱乐性”作品,并美其名曰“戏说”。“戏”完乾隆,又“戏”慈禧,把一部
严肃、实在的中华历史,戏谑成武打格斗、江湖游荡、皇帝泡妞、宫女怀春的闹
剧。主创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作品的素质;作品的素质影响着观众、特别是青少年
观众的素质。把它说成是殖民地文化的回光返照,也许言之有过,但若说成是对
中华文化、中华历史的亵渎,却是并不过分。
在这种时刻、这种情况下,组织对清宫文学的研讨,既有历史意义,又含现
实意义。而我们面前这部20几万字的《宫女谈往录》,则是此次研讨中的极佳范
本。它既具正史的严肃性而非正史,又具野史的可读性更非野史;在那些所谓
“戏说”等历史赝品面前,它则是闪亮的金子!
二、大厦将倾,朽木苦撑
本书的主人公老宫女13岁入宫,成为慈禧近侍,前后八九年(中间一年出
宫),
正是中日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