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
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
瓴之便。(同上“与三侄书”) 
他言外之意似有在此地举义的图谋。更有一个当时现实的教训,即李自
成张献忠起义的历史实陈。炎武于是也把汉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秦人。他是
一个重视经验的人,这不能不使他去实地考查研究这一希望的可能。他的阶
级性虽然限制了他同情农民战争,但农民战争却惊醒了他的思想。
炎武的爱国思想,多表现在他的诗集里。这里,我们抄他的一首诗来作
例子。这首诗题目为“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沈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亭林诗集”卷一) 
这是暗示为了填平仇恨而永远守志的大宏愿,反对那些随处妥协的人
物。
炎武与清初哲入相同,都有程度不等的近代思想,都富有民主主义的启
蒙精神。他的经世之学,正所以经十七世纪“自身以至家国天下”之所当务。

他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
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
天下者,匹失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条) 
这是十七世纪启蒙者对于国家的观念,朝代的兴亡已经不能局限他们的
理想了。炎武所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仅指封建的私天下而言, 
还不能说民族运动的保天下。这说明易姓改号的那种存亡变革不在他的最高
正义心中了,而非具有社会理想和民族运动的前提,就不配谈得上天下国家
的政治观点。他的“匹夫有责”的权利与义务的观点,乃是对于封建制的抗
议。
研究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要从这里了解,而不可单从他的社会制度风
俗以及官制兵制的议论来了解。因为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对于问题之解决远
没有其对于问题之提出,更为值得重视。这不是说研究问题着重了原则,轻
视了方案;相反地,正因为要具体地认识这一个时代的思想象,首先就要知
道他们幻想的世界是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不论他们以“法古用复”的外貌而
筹今,或以“封建”“郡县”的外貌而筹今,都反映出历史的实陈意义。不
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研究清初思想史。
第一,炎武所理想的社会有一个图景,即在表面上是一般的人民事业, 
本质上是市民的事业。他怀疑当时封建社会的组织: 
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然此等故事不欲令在位之人知之。
今日之事,兴一利便是添一害。如欲行沁水之转般,则河南必摄。
开胶莱之运道,则山东必乱矣!(“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八) 
炎武的社会图景是一种理想。这在他的著作中表示得明白如画。他拿最
通俗的两个字表达出来,叫作“风俗”。他说: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
风俗,则教化纪网为不可阙矣。百年必世养之而不足,一朝一夕败
之而有余。(同上“与人书”九) 
他的“风俗”论详见于“日知录”卷十三,所指范围至广,可以说是社
会制度的代名词。如“秦纪会稽山刻石”条,是以婚姻制度言风俗;“周末
风俗”“两汉风俗”“宋世风俗”“清议”诸条的中心问题,是以“民意” 
或舆论言风俗;以下各条或言道德、或言人才、或言家庭、或言吏风、或言
迷信、或言产业,都为风俗的内容。他所谓一切“自正风俗始”,即社会制
度的改革应从匹夫做起。他对朝代兴亡的关心是表面的。他以舆论为风俗的
关键,我们从这里研究他的社会图景,原来含有近代人憧憬着的“自由”的
内容。他说: 
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存清议于州里。。。乡举里选, 
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君子有怀刑之惧,小人存耻
格之风。教成于下,而上不严,论定于乡,而民不犯。。。“小雅” 
废而中国微,风俗衰而叛乱作矣。。。虽二帝之举错,亦未尝不询
于刍荛,然则崇月旦以佐秋官,进乡评以扶国是,。。王治之不可
阙也。。。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
清议亡,而干戈至矣。洪武十五年,。。几十恶,奸盗诈伪,干名

犯义,有伤风俗,。。书其名于申明亭。。。此前代乡议之遗意也。
后之人视为具文,风纪之官但以刑名为事,而于弼教新民之意若不
相关,无惑乎江河之日下已!(“日知录”卷十三“清议”条) 
这是近代言论自由的“新民”思想,与黄宗羲的学校论相同。他的这种
“清议”论,是以家国天下人民生活为对象,和“清谈”完全不同。他认为
清谈,“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不过是演说老庄之“玄风”,魏
晋林下诸贤为之,足以亡国。(参看同上书卷十三“正始”条) 
炎武甚赞东汉之风俗,说“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余之
所以斥周末而进东京,亦‘春秋’之意也”(同上“周末风俗”条),东汉
风俗有什么特色呢?他说是清议: 
光武。。尊祟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明经行修之人, 
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 
独行之辈,依仁踏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哗之论,以为桓灵之
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 
而仅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儒林传论”), 
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左雄传论”), 
可谓知言者矣。(同上“两汉风俗”条) 
这种历史分析,显然非历史主义的观点,但借古说今,是古人的通例, 
他主要是借此来设计一个理想的图案而已。
同样的,炎武论宋代的兴亡,也归结于风俗,所指的仍以有否人民的谠
论直言为转移。他说: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真、仁之世,。。 
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荐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
尚,。。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
及宋之亡,忠节相望!呜呼!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
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同上“宋世风俗”条) 
“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炎武引陆游“几暮感怀”诗),是他的
风俗论的中心思想。他援引的史实固然有不少的曲解,但他的社会图景好像
梦想着近代的世界。
第二,炎武不但有梦想的社会图景,而且更有社会必变的自觉。上面我
们已经指出过他说的“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风俗既指社会图景(同上“廉
耻”条:“风俗者天下之大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不可变的社会历史, 
这是十七世纪的哲人对于封建社会灭亡的预感。他说: 
法不变不可以救。今已居不得不变之势,而犹讳其变之实而姑
守其不变之名,必至于大弊。(同上卷六“军制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
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 
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同上卷一“郡县论”) 
这里所讲的“封建”和“郡县”的名词是表面的,其主要的意义在于指
出了旧社会的灭亡都有迹象可征,这即是说,名存实亡的假象之中已经孕育
着名实不一的矛盾;死的常常拖住活的,所谓“讳其变之实而姑守其不变之
名”。他虽然在论军制时说,“其名然,其实变矣,而上下相与守之,至于
极而因循不改”,但其中的道理正是他的风俗论进一步的变革理论。这与王

夫之“天下亦变矣”的命题同其精神。
炎武认为亲亲尊尊长长可以不变,而文物制度则必衰而亡,变而革,以
新代旧,在政治上谓之“保民而王”。这一点自有他的认识的局限性,但也
显示出“自人道始”的人文主义的因素。他说: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 
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
也。。。自古帝王相传之统至秦而大变。然而秦之所以亡,汉之所
以兴,则亦不待谶纬而识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此百世
可知者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此百世可知者也。(“日知录” 
卷七“子张问十世”条) 
他反对了秦汉学者的旧史观,加五德三统的谶纬说,建立了“明古今之
变,而究其所以然”的推理史观。他的大前提便是“自人道始”的人民生活, 
所谓“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三)。
这“人民乐业”的实指,从“天下郡国利病书”看来,是反映市民的要求。
第三,初期市民阶级的学者有一个基本特色,即把未来社会的人类生活
原则,假定做人类性的自然法则。王夫之虽然有“性日生”的存存不总的人
性论,但到了具体的问题,却把自私心强调出来。炎武在这一点上更为明白, 
他认自私心为常情,本质上企图说明个人的解放,以反对中古的灭欲说。他
歌: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 
必不如其自为。。。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从成一人之
公。(同上“郡县论”五) 
我们不要以为这一自私自为即社会福利的命题是幼稚的,要知道这是古
老封建社会的反命题,历史主义地看来,它是进步的市民思想。所谓自私自
为,在产业活动上而言,反对了超经济的特权。“每一个新的前进步骤,都
必然是对于某一神圣事物的凌辱,是对 于旧的、衰颓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
秩序之叛乱。”(“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三九页。)一切近
代启蒙学者都在自私自为的意义之下呼号,炎武也不例外。明白了这样规定
的问题,我们就知道他以下的话作何解释了: 
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士地皆
其田畴,。。县之仓廪皆其囷窌。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
则必治之前勿弃,为。。囷窌则必缮之前勿揭。自令言之,私也; 
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止矣。一旦有不虞之变,必不
如刘渊石勒王仙芝黄巢之辈,横行千里,如入无人之境也;于是有
效死勿去之守,于是有合从缔交之拒,非为天子也,为其私也,为
其私,所以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同上“郡县论” 
五) 
炎武在这些话里反对了农民战争,这确是当时市民反对派的局限。但他
的中心论点在另一方面,即以县为一单位,把县令看做家主,县的财产看为
一县的私有,县的人民看为一个家庭的成员,从而发展一县的私产,即能使
人民自爱其私产而无以私产为虑。实在讲来,他的立论的出发点,第一,是
针对了封建的“经济外强制”,人民没有自爱其私的保障。这是资本主义社
会财产自由、财产神圣之所以为市民学者首倡的根由。明末官田庄田以及横
征暴效、折银搜括,使得“人民逃亡以有田为害”,成了一般的危机,炎武

此论正是以平民阶级反对派的资格提出的私产自由的进步理想,不过他以县
令之私说明罢了。第二,封建末期的危机,就在于一方面“自人道始”的人
权不能自为,而另一方面超经济的权力无限欲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绝对的
自私心概念所以提出的理由。关于后者,炎武与其他学者相同,盛倡廉洁政
治,他引于慎行的话说明朝“败军之将,可以不死,贼吏巨万,仅得罢官” 
(“日知录”卷十三“除贪” 
条),评当时说:“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日知录” 
卷十三“贵廉”条)“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同上“廉耻”条)。他的“行己有耻”的号召, 
即由此出发。故在“日知录”卷十三“名教”条说: 
司马迁作“史记”“货殖传”谓:自廊庙朝廷岩穴穴士,无不
归于富厚。等而下之,至于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
之诛者,没于赂遗。而仲长敖“核性赋”谓:倮虫三百,人最为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