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操行不苟见称于世。李顒在“观感录”中所举的十人,都是工农商贾出身
的人。这不是他偶感而发的,实在是他的市民阶级平等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白。
他说:
道无往而不在,学无人而不可,苟办肯心,何论俦类(按即阶
级)?(同上)
迹曷尝限人,人自为迹所限耳!(详看“二曲全集”卷二十二)
他打破“俦类”(即阶级)界限的思想,是有市民平等思想的社会根源
的,打破“迹限”分别的思想,是市民对于封建身分制的抗议。我 们认为他
的这种朴实学旨,是意图锤击开近代门户的平地一声巨响,故他的折中的温
和学风里含有新锐的锋刺。然而,这一主张,却不能在历史前途方面找到答
案,而仅是作为历史的问题提出的。且由贫贱阶级升为士大夫的想法也不是
历史的解决,不致是为市民的世界开辟道路罢了。
李顒倡“匡时要务”,少时著“帝学宏纲”、“经世蠡测”、“时务急
著”诸书,“凡政体所关,靡不规画”,但可惜诸书都因了触犯清统治者的
忌讳而自毁绝了。(“二曲全集”卷十八存“与布抚台书”,仅为陕西疾苦
上陈急务八条,都是实陈政策,但自言“触犯时忌”,只可与知己言而已。
读此亦可想见时务诸书的内容了。)在他的“二曲全集”中所存的“匡时要
务”一卷,仅就明学术救人心一点立论,深慕东林的自由学风,把当时的八
股词章,比之为洪水猛默。他虽然仅留下这一卷“匡时急务”的口授记录,
但我们也可以从其中看出他的解放思想。他说:
自教化陵夷,父兄之所督,师友之所遵,当事之所鼓舞,子弟
之所习尚,举不越乎词章名利,此外茫不知学校为何设,读书为何
事。呜呼,学术之晦,至是而极矣!人心陷溺之深,至今日而不忍
言矣!昔墨氏之学,志于仁者也,视天下为一家,万物为一体,慈
悯利济,唯恐一夫失所;杨氏之学,志于义者也,一介不取,一介
不与。。。此其为学,视后世词章名利之习,相去何啻天渊:孟子
犹。。辞而辟之。。。夫以履仁蹈义为事,其源少偏犹不能无弊,
矧所习惟在于词章,所志惟在于名利,其源已非,流弊又何所底止!
此其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尤酷,比之洪水猛默,尤为何如也?(同上
卷十二“匡时要务”)
李顒称墨杨之学“履仁蹈义”,是具有新颖的见解的,是前儒不取主张
的。他深恶八股词章,更直言其为束缚人心的枷锁,“洪水猛兽,其为害也,
止于其身,学术不明,其为害也,根于其心。。。心害则醉生梦死,不自知
觉,发政害事,为患无穷。”(“二曲全集”卷十二“匡时要务”)他主张
救此时弊,在于自由讲学。他说:
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
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此生人之命脉、宇宙之元气,不
可一日息焉者也。(同上)
他以为思想的自由可以匡救八股时文的教条背诵。这和黄宗羲、顾炎武
的思想是相同的。他又以为立会讲学之风应该大大提倡,以建立士风士节,
而反对禁止讲学。他说:
宋之不竞,以禁讲之故,非讲之故也。(同上)
他的立会讲学的主张,虽含有以道德感化人心的思想,但是从清统治者
所公布的社学禁例看来,他是和统治者对立的。
李顒有关平等与自由的思想,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实无疑义。王源
(字昆绳,著有“平书”,讲治道)为当时自负“讲究伯王大略”的人。在
他未信颜元学旨之前,曾致书李顒,说:“苟得大贤焉为之依归,复何恨乎!
闻先生著述甚富,皆体用兼备之书,恨未之见。”书中多以讲求实学,征求
李顒的意见,这可见当时李顒经世之学已有所传布,能令一个自云“真豪杰
不亦可乎,何必假道学”的王源仰慕了。
最后,我们应当明白,清初学者之所谓“实”学,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历
史实践与革命实践的实学。它之所以有一定的时代的进步价值,是因为它企
图从中世教条中解放,并追求个性的解放与社会的变革,但它也有历史的局
限性,因为所谓实践的内容是依存于个性的道德律。李顒应作如此评价,其
他清初学者也应作如此评价。不过他们的阶级代表性不同,主张也有些不同,
这是尤其应该作比较研究的。
第八章 唐甄的思想
第一节 唐甄大胆的政论
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公
元一六三○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年)。他著“潜书”
九十七篇,原名“衡书”,据他自己说,是积三十年而成。此书分上下二篇,
篇后不具年代。细绎此书,下篇谈政治,成书年代较早;上篇讲学术,成书
年代较晚。似原名“衡书”,重在下篇;后改“潜书”,又重在上篇。“曰
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后以连蹇不遇,更名‘潜书’。”(王闻远“西蜀
唐圃亭先生行略”)
唐甄对他的“潜书”,自负甚高,以周秦诸子自居,文体也多仿“墨子”、
“孟子”、“庄子”。潘耒为之撰序文,说这书“独抒已见,无所蹈袭。。。
其文高处,闳肆如庄周,峭劲如韩非,条达如贾谊,。。直名‘唐子’可矣”。
我们读这书,觉得所谓“独抒己见,无所蹈袭”,颇合于十七世纪中国启蒙
时代的精神。
“潜书”文格甚特别,鲜引用六经之言,反而多见当时俗论常识的见解。
他主张“于‘诗’、‘春秋’之旨如听家人之言,闾巷之语”,更主张治学
重在自我的批判,以为不通经术并不是弱点。他说:
今人于五经,穷搜推隐,自号为穷经,此尤不可。何也?当汉
之初,学者行则带经,止则诵习,终其身治一经,而犹或未逮。若
是其难者何也?盖其时,经籍灭市复出,编简残缺,文辞右奥,训
义难明,是以若是其难也。今也不然,训义既明,坐享其成,披而
览之足矣。虽欲穷之,将何所穷!甄也,。。于“诗”患毛郑之言
大同而小异,。。择其善者而从之,以便称引,。。于“春秋”患
左氏之言太简,取触类而长之义,以通其所未及。。。夫心之不明,
性之不见,是吾忧也,“五经”之未通,非吾忧也。(“潜书”“五
经”)
这种读书法更表现了他的时代精神。实际上,他是以一位政论家的态度
出现,以“权衡天下”的“衡”义,来宣传他的主张。书末“潜存”一篇,
自白甚明。他说:
声弘尝问于我曰:先生可以为相乎?曰不能也,吾褊而不能忍,
隘而不能容,明而迟于决,不足以任之矣。。。吾不能身任,而能
进言。使我立于明主之侧,从容咨询,舍其短而用其长,以授之能
者而善行之,可以任官,可以足民,可以弭乱,不出十年,天下大
治矣。
他的“潜书”精华也正在于他的平民干政的精神。唐甄和黄宗羲有相同
的地方,即攻击封建制度是特别露骨的。他一则说“君臣,险交也”(同上
“利才”),再则说“天下之达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自古有五伦,我独阙其一焉,。。君臣之伦不达于我也,。。
不敢言君臣之义也”(同上“守贱”)。这显然对于封建的伦理已经起了极
大的怀疑。在那时神权的思想仍然束缚着人心,但他却说“天子之尊,非天
帝大神也,皆人也”(同上“抑尊”)。这种思想符合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思
维方法(参看本书一六○页)。他并且在形式的道理上看出了封建专制主义
的时代是必然要变化的:
天地其一形而长久乎?无成乃无毁,有成必有毁。天地之既成
也,吾知其必有毁也。知其必有毁也,亦知其必复有成也。。。其
君长上下必复如是。。。世之逝也,自皇以至于帝王,自帝王以至
于今兹,如披籍然。(同上“博观”)
治启于黄帝,二千余岁至于秦而大乱;乱启于秦,至于今亦几
去黄帝之年矣,或将复乎!(同上“尚治”)
唐甄基于一种历史循环论,推测世变已经到将治的时候了。他在这样进
化论的观点之下,否定了君主专制。他的理论没有说明行将到来的治世是什
么社会,但这种治世,他却认为和君主制度是不相容的。他说:
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
至于如此其极哉!(同上“全学”)他把帝王与盗贼并提,在当时
无疑是大胆已极的政论。他更发挥了封建专制主义形成的道理,主
张把帝王处决,他说: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
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
是贼矣。。。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
而尽有其布粟之富,乃反不谓之贼乎!。。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
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实杀
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
子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
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乾。于是乃服兖冕,乘法驾,坐
前殿,受朝贺,高宫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
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有
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同上“室
语”)
以上所言“凡帝王皆贼”之论,语义颇仿“墨子”“非攻”篇。他在“仁
师”篇也有这种相类的话,他把有天下之后的皇帝,“群臣谀之,史官赞之”
的什么功德,认为不过是“大功既成,贵为天子,民安其治,无议之者,遂
自矜其功,亦人忘其毒”罢了。这比黄宗羲的“原君”篇更激昂些。他甚至
以为把统治天下的封建君主,在他的审判之下,送上断头台,还不足以还血
债的。
唐甄又从历代暴君暗君辟君懦君之占大多数,痛斥了君主寡制,他说:
治天下老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
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天乎君哉!地乎君哉!。。
一代之中,治世十一二,乱世十八九,。。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
不乐其生也久矣,其如彼为君者何哉!。。帝室富贵,生习骄态,
岂能成贤?是故一代之中,十数世有二三贤君,。。其馀非暴即
暗,非暗即辟,非辟即懦。。。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
暴君激乱。君罔救矣,其如斯民何哉!
呜呼,君之多辟,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天无所为者也,非
天之所为也,人也,人之无所不为也,不可以有为也。此古今所同
叹,则亦莫可如何也已矣!(“潜书”“鲜君”)
唐甄复拆穿神权,追求封建制度的君权,把“专制”之名用“势尊”二
字代替,讲出一番惊人的议论。他说:
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是以尧舜之为君,茅茨不
剪,饭以土簋,饮以土杯。。。无不与民同情也。。。人君高居而
不近人,既已瞽于官聋于民矣,虽进之以尧舜之道,其如耳目之不
辨何哉?。。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公卿大臣罕得进见,
变色失容,不敢仰视,跪拜应对,不得比于严家之仆隶。。。臣日
益疏,智日益蔽。。。岂人之能蔽其耳目哉?势尊自蔽也。。。位
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
下。古之贤君,不必大臣,匹夫匹妇皆不敢陵:不必师傅,郎官博
士皆可受教;不必圣贤,闾里父兄皆可访治。。。人君唯能下,故
天下之善归之,是乃所以为尊也。(同上“抑尊”)
从对于专制(势尊)的批评,自然就要导出民主平等的观念。唐甄虽然
没有民主主义的显明的纲目,但有人权平等的憧憬。他的平等思想的大前提
是人类的情欲一致。他说:
天地虽大,其道惟人:生人虽多,共本惟心;人心虽异,其用
惟情。虽有顺逆刚柔之不同,其为情则一也。是故君子观于妻子而
得治天下之道,观于仆妾而得治天下之道。(同上“尚治”)
因此,他的社会平等的理论,是和西欧十七世纪学者的理论相似的,因
为他们从人性的出发点是相近似的。他说:
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
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繭足。
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
吴西之民,非凶岁为麲粥,杂以荍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
是天下之美味也。人之生也无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