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野积不可掠,富室不可贷。。。阴戒四境,粟米有入无出,如是则
堡屯庐舍皆实,人人各自为守。。。军中无法,虽勇不齐,其将可
禽。。。不偏于亲,尊卑有等,冠服有章,文武之官各尽其职,典
兵者不侵民,牧民者不搆兵,。。有罪必刑,。。有功者必尊其
爵。。。(同上“两权”)
唐甄的制敌论,是一种掌握主动的攻势战略的思想,其内容是精彩的。
他说:
善用兵者,有进无退,虽退所以成进;有先无后,虽后所以成
先;有速无迟,虽迟所以成速;有战无守,虽守所以成战;有全无
半,虽半所以成全。(同上“五形”)
因此,他讲攻势战略,既要乘敌人之不备去闪击,更要按照自己的时计
表,把握主动而得机进攻。他说:
人之情,始则惊,久则定,惊则可挠,定者不可犯。善用兵者,
乘惊为先,敌之方惊,千里非远,重关非阻,百万菲众,人怀乾麲,
马囊蒸菽,倍道而进,兼夜而趋,如飘风如疾雷,。。乘其一而九
自溃,。。兵刃未加已坏裂而不可收矣。(同上)
凡用兵之道,莫神于得机。离朱之未烛,孟贲之甘枕,此机之时也;伺
射惊隼,伺射突兔,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此用机之形也。机者一日不
再,。。古之能者,阴谋十年不十年也,转战千里不千里也。时当食时,投
箸而起,食毕则失;时当卧时,披衣而起,结袜则失。。。机者天人之会,
成败之决也。(同上)基于战略的理论,唐甄的战术思想也把善攻精神强调
为高于一切。他讲的“自然之班”是这样:
彼以十万之众来,我以十万之众往。众相如也,彼怯我勇,则
勇者胜;勇相如也,彼实我诈,则诈者胜;诈相如也,彼诈而我知
之,我诈而彼不知,则知者胜,知相如也,彼知而发之疑,我知而
发之决,则决者胜;决相如也,彼决而攻不善,我决而攻善,则善
者胜。若自料不如,未见可胜,则固守封疆,俟衅而动,此所谓自
然之理,而非神也。(同上“全学”)
因此,他又强调奇袭与包抄的战术,他说这是奇智,三奇之最后一项更
讲到游击战术在攻势中的辅助作用。他说:
正道之上,我之所往,敌之所来,我之所争,敌之所御,不可
以就功;善用兵者,不出所当出,出所不当出;无屯之谷,无候之
径,无城之地,可以利趋,能趋之者胜。必攻之地常固,必攻之城
常坚,必攻之时常警,不可以就功;善用兵者,不攻所当攻,攻所
不当攻,欲取其东,必击其西,。。欲取其后,必击其前,。。能
击之者胜。。。我有此众,敌亦有此众,不可以就功:善用兵者,
不专主乎一军,正兵之外有兵,无兵之处皆兵,有游兵以扰之,有
缀兵以牵之,有形兵以疑其目,有声兵以疑其耳,所以挠其势也,
能挠之者胜。此三奇者必胜之兵也。(同上“五形”)
他又说到军事学中谍报之重要:
谍者,军之耳也,有以谍胜,亦有以谍败。敌有愚将,可事任
谍,敌有智将,不可专任谍。我有巧谍,彼乃故表其形,故声其令,
故泄其隐,以诱我。吾闻之善用谍者,用敌人之谍,不可不察也。。。
知敌之情者,重险如门庭,不知敌之情者,目前如万里。(“潜书”
“五形”)
唐甄的兵学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因为他更重视实际的军事经验。他认
为做一个将官就不能像书生那样的高卧独处、自悟性命了事,心须生活于兵
士的集体关系之中。他说:
士卒未安不先寝,未食不先食,草食不甘食,疾病必视药,赏
赐俘财,尽以分赐,日烹牛豕飨众,亲之如此,士卒爱之如父母
矣。。。能死而不可走,然后可使。有如是之众,得从变化从心,
合而不狃,散而不乱,进而不佻,退而不先,隐而不惑,危而不慑,
我可以挠敌,敌不可以挠我,我可以入敌,敌不可以入我。(同上
“两权”)
有人问唐甄,请他说一番取胜的计划。他却说,理论尽可讲求,但实际
的作战计划则不是唯心论者的先天形式所可拟定的;必须实际亲历,才能制
订一个战役计划。他说:
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身在军中,
百人为耳,千人为目,两敌之形,皆熟知之,要塞山隘,熟知地利,
面背应逆,熟知人心,远近离附,熟知援势,巧谍捷候,熟知敌隐,
别道间谷,熟知奇伏,智力等类,熟知将能,信疑爱怨,熟知卒用,
骑步水火,熟知技便,危险尝之,岁月历之,是以谋可效,功可成
也。乃曰:倚锄而衍策,释锄而拜将,今日受命,明日克敌,此文
辞之见,优偶之观也。(同上“审知”)
因此,他从客观的具体环境来研究兵学,更指出战争的规律是复杂变化
的,而不是一般的了解就可以乱谈的。他说:
善用兵者,。。即显、即隐,即常、即变,使敌莫知所从,莫
知所避,斯为神矣。(同上“五形”)
立谋尚诡,临危尚决,取事尚短,制事尚长,出言戒易,谋功
戒贪,图成戒幸。(同上“审知”)
虽然如此,唐甄的军事理论是属于一般战争的规律的研究,还不是革命
战争的规律的研究,出而我们应把它当做民主的精华来批判地接受。
第二节 唐甄的学术要旨
唐甄的学旨表面上是王守仁学派的继承,但实陈上他已经超越王学的局
限。他认为没有才不可言性,没有功不可言性,而从才与功为性的内容。他
论“才”说:
世知性德,不知性才,。。人人言性,不见性功。故即性之无
不能者,别谓为才,。。正以穷天下之理,尽天下之事。。。我尽
仁,必能育天下。我尽义,必能裁天下。我尽礼,必能匡天下。我
尽智,必能照天下。四德无功必其才不充,才不充必其性未尽。。。
程子、朱子。。能见性未能尽性,外内一性,外隔于内,何云能尽?
人有性,性有才,如火有明,明有光。著火于烛,置之堂中,四隅
上下,无在不彻,皆明所及,非别有所假而为光;亦有无光之明,
如烛灭而著在条香,。。明不及众,众皆昏乱不能行作。。。言性
必言才者,性居于虚,不见条理,而条理皆由以出。譬诸天道,生
物无数,即一微草,取其一叶审视之,肤理筋络亦复无数,物有条
理乃见天道。尧舜虽圣,岂能端居恭默无所张施,使天下之匹夫匹
妇一衣一食皆得各遂?(同上“性才”)
这种性才合一的思想,批评了朱儒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离的二元
论。他根据“心知未见,物受乃见”的认识论和“物有条理,乃 见天道”的
世界观,批判了宋儒以来所高谈的“空性”,而走向唯物主义。他以为这种
认识性能是和客观世界的事物联结的。他说:
心不明,则事不达,事不达,则所见多乖,所行多泥。徒抱空
性,终于自废。。。仁之为道,内存未见,外行乃见;心如未见,
物受乃见。流动满盈,无间于宇内,是即其本体,非仅其发用。气
机不至,萌蘖立见其绝,条干立见其槁。既绝既槁,仁将安在?是
故虚受不可言仁,必道能广济而后仁全于心,达于天下。。。凡德
易识,惟义为难识。内主易识,外行难识。主以专直,行以变化。
心如权,世如衡,权无定所,乃得其平。确 守不移,谓之石义。
扬号以服人,谓之声义。二者虽正,不可以驯暴安民,。。于此识
义,夫然后义达于天下。(谈礼从略)三德之修,皆从智入,三德
之功,皆从智出。。。未得智力,修德者虽能致精,得于沈潜,其
中易胶。智之真体,。。仁得之而贯通,义得之而变化,礼得之而
和同。。。故三德之修皆从智入。。。德虽至纯,不及远大,皆智
不能道之故。无智以道之,虽法尧舜之仁,不可以广爱,虽行汤武
之义,不可以服暴,虽学周公之礼,不可以率世,。。是故三德之
功皆从智出。(“潜书”“性才”)
唐甄论“功”为性的实在检证,反对宋儒离功而言性,此与颜元的思想
更为接近。他说:
虽为美带,割之遂不成带。修身洽天下为一带,取修身,割治
天下,不成治天下,亦不成修身。致中和育万物为一带,取致中和,
割育万物,不成育方物,亦不成致中和。克己天下归仁为一带,取
克己,割天下归仁,不成天下归仁,亦不成克己。孝悌忠信制梃挞
秦楚为一带,取孝悌忠信,割制梃挞秦楚,不成制梃挞秦楚,亦不
成孝悌忠信。。。父子相残,兄弟相仇,夫妇相反,性何以通?天
灾伤稼,人祸伤财,冻馁离散,不相保守,性何以通?盗贼忽至,
破城灭国,屠市毁聚,不得其生,不得其死,性何以通?但明己性,
无救于世,可为学人,不可为大人。。。今于其内致精,于其外若
遗若忘,天地山河忘类泡影,万物百姓遗等刍狗,名为治世,实非
治世,即非尽性。儒尝空释而私老,究其所为,吾见其空,未见其
实;吾见其私,未见其公。。。今之言性者,知其精不知其广,知
其广不能致其广。守耳目,锢智虑,外勋利,怵变异,守己以没,
不如成一才专一艺,犹有益于治。破其隘识,乃见性功。(同上“性
功”)
以上所引的话是他的学旨。故他虽然提倡王守仁的学说,但经过他的修
正,有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以为不重经验事功而空言心 性,所得出的知识
是一种“鬼胎”。他说:
彼我同乐,彼我同戚,此天地生人之道,君子尽性之实功也,
是乃所谓“一”也。儒者不言事功,以为外务;海内之兄弟,死于
饥馑,死于兵革,死于虐政,死于外暴,死于内残,祸及君父,破
灭国家。当是之时,束身锢心,自谓圣贤。世既多难,己安能独
贤?。。是乃所谓“半”也。彼自以为为己之学,吾以彼为失己之
学,盖一失即半失矣,焉得裂一而得半也?后儒岂不曰:天地吾心,
万物吾体,皆空理无实事也。。。万物之生,毕生皆利,没而后已,
莫能穷之者,若或穷之,非生道矣。。。心,形之主也,岂形无窃
时,心反有穷时?心有穷时,非心理矣。。。心休不充,自穷于内,
非有能穷之者。上古圣人与龙蛇虎豹争而胜之,尧舜与洪水争而胜
之,汤武与桀纣争而胜之,。。自学无真得,反锢其心,措之于世,
阻塞不利,乃谓古者大略奇功,天有别降之才。。。天下之才不齐,
其成器也,万变万巧而不一,岂有斧刀之所不能施者哉?。。功之
不成,非仁义礼智之无用也,学之不至也。众人有庸见矣,谓功不
必出于心性,。。岂有心性无功者哉?心性无功,是有天地而不生
万物也。。。目之为明,极天下之形色,大小邪正黑白,。。自无
不辨。。。是聪明者即耳目,而有耳目者即母胞,而有不能治天下
者,必其无聪明,无聪明者必其非耳目,非耳目是鬼胎也。腹大虚
消,或产非人形,俗谓之鬼胎,世之笃学者其能不为鬼脸乎?。。
合天下以为纯则仁全,合天下以为方则义大,以天下为聪则听广,
以天下为明则视远,举天下者非逐天下也,周天下所以完心体
也,。。完心若是,于治功也何有?(“潜书”“良功”)
“裂一而得半”,好像在常识上是可能的,然前在知识论上讲起来,既
“裂一”即裂真理的实在性,不但遗其半,也就遗其全体,这是不同于初级
数学上的加减法的。这一道理在清初学者中还是创见。唐甄以为明庄烈帝的
例子实在是历史的教训,他说:
修非内也,功非外也。自内外分,管仲、萧何之流为宾,程子、
朱子之属为主。宾摈不入,主处不出,宾不见阃室之奥,主不习车
马之利。自内外分,仲尼之道裂矣,民不可以为生矣。。。昔者庄
烈帝尝曰:“我岂不知刘宗周之为忠臣哉?必欲我为尧舜,当此之
时,我何以为尧舜?”诚哉斯言!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然
而无边不成省,无省不成京,无京不成君,无君不成心。以斯观之,
知专执身心乃大失矣!仲尼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非独明
也,天地方物无不通,是理也;性非独得也,天地万物大同焉,是
性也。隔于天,隔于地,隔于万物,是不能穷理也。夭不安于上,
地不安于下,万物不安于中,是不能尽性也。(同上)
唐甄基于“天地万物无不通”的唯物主义的理论,反对理学,指出理学
之理;不知无理。他说:
顾景范语唐子曰:“子非程子、朱子,且得罪于圣人门。”唐
子曰:“是何言也?二子。。学精内而遗外,。。吾非非二于,吾
助二子者也。”顾子曰:“内尽即外治。”唐子曰:“然则子何为
作方舆书也?但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