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志等文可以作“明儒学案”的续编读,而其“移明史馆帖子”各篇以及历
朝史论如“春秋五霸失实论”、“陈同甫论”、“明庄烈帝论”都具有万氏
所讲的一定的史德与史识。他论史特重当世的事功,与一般汉学家的治学途
径不同。这点却为章学诚所继承,所谓“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
人事也。。。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
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文史通义”内篇二“浙
东学术”)
祖望在他的文中善于保存明末学人的优良传统——独创的学术与高尚的
人格。这些地方又是嘉庆以后的学者批判汉学烦琐并高扬明末遗老精神之桥
梁。因此,祖望虽然是可以当作汉学家看,但他和当时惟知搞考据的汉学家
是不相同的。
第十一章 戴震的思想
第一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的哲学思想和颜元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主
义的观点上有互通之处,但他们在哲学体系上是不同的。颜元的哲学观点,
着重于他所憧憬的新人类、新世界,故他的哲学置人类实践于社会的基础之
上,而戴震的哲学则有些和斯宾诺莎、相似,“置伦理学于宇宙观的基础之
上”。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也很不同。颜元“格物”的对象都是实践、实验
与产业的广大天地,故他的知识论是以实践为前提。戴震则以“格物”指“审
察尽物”,与李塨之走入思辨方法论相似;他的知识论着重在“由词从通道”,
知识成了对于客观的观照,否定了知识依存于实践而发展的过程。
戴震和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体系也是不同的。他们在自然哲学方面尽管有
互通之处,都是从“易传”的研究入手,但他们从自然哲学到人类性论或知
识论所建立的体系则大有区别。夫之由絪缊生化论到性命论或知识论是一贯
的,性是“日生”的命题,命为“日降”的命题,知识是“日存”的命题,
有一条红线贯穿着他的全部哲学。而戴震在自然哲学上所建立的“生生不息”
论,到了社会哲学则思辨形式化了。他以为,命之所从然在于“有所限”,
性之所以然在于由无所限达于“类之大别”,知识是由“善”之必然,适尽
性之自然,最后复以“权”论而挽救其思想体系上之不统一。
在这里,我们认为戴震思想的天地,比之王夫之、颜元更狭隘些。我们
对戴震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光芒虽不能忽视(尤其在乾嘉时代),但对其体系
则不能不说比起清初大儒的成就是有逊色的。我们历史主义地研究古人,既
不能离开历史实践,堕于客观主义,又不能以主观成见的好恶,而失去客观
研究的态度。
戴震自然哲学中所谓“道”,是指哲学上的存在(Sein),这存在是可
感觉的实体。他说:
。。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
道自见。。。语道于人,人伦日用咸道之实事。(“孟子字义疏证”
卷下)
出于身者无非道也,故曰“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可”如“体物
而不可遗”之“可”。凡有所接于目而睹,。。有所接于耳而闻,。。无接
于目接于耳之时,或惰慢矣。惰慢之身,即不得谓之非失道。道者,居处饮
食言动,自身而周于身之所亲,无不该焉也。(同上)这样看来,他首先把
存在肯定,认为“存在”的东西是“自身而周于身之所亲”的物质。他和费
尔巴哈相似,认为人也是物质的一部分,不过人为受命所限,是最高级的物
质罢了。他在人类概念上,也如费尔巴哈的一般的抽象人类性概念,他说:
“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
而已矣。”(同上卷中)在这里,他对于人类性的了解,是贫乏的,远逊于
王夫之的“日生谓性”说。
道是可感觉的存在,这是戴震思想中唯物论因素的最基本命题。其次,
物质是生生不息的运动体。他说:
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同上卷下)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易”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诗”“载驰”:“女子善怀,
亦各有行。”“毛传”云:“行,道也。”“竹竿”:“女子有行,
远兄弟父母。”“郑笺”云:“行,道也”)。举阴阳则赅五行,
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有阴阳也。。。分于阴
阳五行以有人物,而人物各限于所分以成其性。阴阳五行,道之实
体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物质运动的流行不息是有它的法则性的,戴震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和他的
天文算术的知识分不开的。他说:
凡天之文、地之义、人之纪,分别得其专,合则得其和。分也
者,道之条理也。合也者,道之统会也。。。生生者化之原,生生
而条理者化之流。(“戴东原集”卷八“法象论”)
道,言乎化之不已也。。。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
流。。。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原善”卷上)
“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
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人物之
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戴东原集”卷八“读易系辞
论性”)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
也,生生之谓欤?。。生生之呈其条理,。。惟条理是以生生。。。
生者,至动而条理也。。。卉木之株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
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原善”卷上)
天地之生生而条理也,是故去生养之道者,贼道者也。(“原
善”卷下)
天地人物事为,不闻无可言之理者也。“诗”曰“有物有则”
是也。“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纯粹中正之
名。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孟子字义疏证”卷
上)
这可见,他认为,物质是在运动中,而物质运动的条理都有“必然”的
合法则联系。戴震是以“继善”之善指必然的,这是稍与王夫之接近的,但
他以“成性”之性指自然,就与夫之异趣了。自然为什么有此合法则运动呢?
在夫之有一套哲学的理论,而戴震则似限于经验主义,没有答案,仅说:“一
奇以仪阳,一偶以仪阴。”(同上)
戴震哲学的理论范畴显得贫乏,没有夫之变化学说的丰富,但他辨解道
器之说,提出“谓之”的字义,却补充了夫之“谓之”的解释。戴震“由词
以通道”的理论固然是不通的,而他的由词以帮助通道的知识,则极会使用
形式逻辑和语言学。“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问:“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遁,形而下者谓之器。”。。
朱子云,“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
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易”之解可得闻欤?曰:气化
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易”
又有之:“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直举阴阳,不闻辨别“所以阴
阳”而始可当道之称。。。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而已。
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
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
教言之,若曰:性也者天命之谓也,道也者率性之谓也,教也者修
道之谓也。“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为天道言之,若曰:道也
者,一阴一阳之谓也,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
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
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
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形谓已成形质。形而
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如言“千载而上,千载而下”,
“诗”,“下武维周”,“郑笺”云:“下犹后也。”)阴阳之未
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
言乎体物而不可遗。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有质可见,固
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
六经孔孟之书,不闻理气之辨,而后儒创言之,遂以阴阳属形而下,
实失道之名义也。
从语言学的本来意义上讲,戴震的解释是有根据的,而在理论上则他实
不及夫之。夫之的道器论是统一的,戴震所讲的道器是分裂的。所谓“器言
乎一成而不变”,完全没有历史观点,比着夫之关于作器述器成器的变革论,
显然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戴震根据这一观点来批判宋儒的二元论,确具力
量。他说:
老庄释氏。。以神为有天地之本,遂求诸无形无迹者为实有,
而视有形有迹为幻。在宋儒,以形气神识同为已之私,而理得于天。
推而上之,于理气截之分明,以理当其无形无迹之实有,而视有形
有迹为。。。益就彼之言而转之,因视气曰“空气”(陈安卿云:二
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气,必有主宰之者,理是也),
视心曰“性之郛郭”(邵子云,心者性之郛郭)。是彼别形神为二
本,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神与人之神,此别理气为二
本,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理与人之理。。。触于形而
上下之云,。。创为理气之辨,不复能详审文义。其以理为气之主
宰,如彼以神为气之主宰也;以理能生气,如彼以神能生气也。(“孟
子字义疏证”卷中)
戴震的自然哲学虽然也谓生化源流,但和王夫之的生化论大有区别。夫
之的生化论,是生化史的秩序论,是说明条理法则的日新日成,日变日革,
器变市道亦变。戴震的生化论却没有历史的发展理论。他所谓“生者至动而
条理”,他并不重视至动,而重视条理,故把条理看成“则者,称其中正纯
粹之名”。他经过这一抽象的手法,在人性论上产生了他的错误理论。
我们可先从戴震由自然法以至人性的“人法自然”观点上来研究他的人
性论。他说:
“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为品物者也。限于所分曰“命”,
成其气类曰“性”。(“原善”卷上)
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有天地然后有人物,
有人物于是有人物之性。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与
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戴东原集”卷八“读易繫辞论
性”)
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孟子字义疏
证”卷中)这是戴震由天道以至人性的所谓“继善成性”论。人物品别都是
从天地之化而各成其气类。品质之别怎样形成的呢?他说在于“限于所分”
之命。这里和王夫之的“命”论便相反了。夫之的命论是:光辉的,即所谓
“命日降,性日受”,而戴震反是。他说:
天道,五行阴阳而已矣。分而有之以成性。由其所分,限于一
曲。惟人得之也,圣。曲与全之数判之于生初。人虽得乎全,其间
则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于一曲,而其曲可全,此人性之与物性异
也。言乎其分于道,故曰“天命之谓性”。(“原善”卷上)
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
也,循其故而已矣。在气化曰阴阳,曰五行,而阴阳五行之成化也,
杂糅万变。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物不同,虽一类之中又复不
同。。。人物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分于道者,分于阴阳
五行也。一言乎分,则其限之于始,有偏全厚薄清浊昏明之不齐,
各随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然性虽不同,大致以类为之区别。
(“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凡有生即不隔于天地之气化。。。人物之生生本乎是。由其分
而有之不齐,是以成性各殊。知觉运动者,统乎生之全言之也。由
其成性各殊,是以本之以生,见乎知觉运动也亦殊。
气之自然潜运,飞潜动植皆同,此生生之机肖乎天地者也。而
其本受之气与所资以养者之气则不同。。。凡有血气者,皆形能动
者也。由其成性各殊,故形质各殊,则其形质之动而为百体之用者,
利用不利用亦殊。。。人则能扩充其知,至于神明,仁义礼智无不
全也。。。性者,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人物莫不区以别焉,是
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