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兴衰探源-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国家兴衰探源》 作者:曼库尔。奥尔著        
译者前言    
   本书(简称《探源》)作者曼库尔·奥尔森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    
  奥尔森大部分时间在大学里从事教学与研究,也在美空军服过役,1963-1967年在约翰逊当政的美国健康、教育与福利部任职。他的主要论著除《探源》外还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等。其中《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影响广泛,先后被译成德、法、意、日、葡等国文字。作者宣称,《探源》是《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姐妹篇,前者是后者所阐明原理的具体应用。    
  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遭受严重破坏的西德、日本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崛起?西欧共同体的建立为什么会使共同体各国获得较快的发展?英国为什么会衰落?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未能给它带来繁荣与发展?为什么西方社会会有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对上述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按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在《探源》中作者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是肤浅的,它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最终根源,因而难以令人信服。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就是从分利集团及其影响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奥尔森根据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允许自由地建立各种组织而又长期没有动乱或入侵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受到分利集团的阻碍和危害也就更严重;极权主义政府或外来入侵者削弱或废除了分利集团的那些国家,在建立了稳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后,其经济就会相当迅速地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迹般的增长就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例证。作者还指出,分利集团的数目及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同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相关。    
  作者进一步指出,像行会、工会、卡特尔以及议会院外活动集团等这样一些分利集团之所以会阻碍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具有排他性,它们阻碍了技术进步、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它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官僚主义进行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它们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希望采取集体行动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团不会关心社会总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因而分利集团的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它们是“分蛋糕”不如说它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西欧共同体的建立及其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作者认为也可以从分利集团受到限制、管辖权统一和贸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释:管辖权统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会等分利集团失去了垄断和影响;贸易限制从社区上升到国家层次,会使关税壁垒长度减少许多倍,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只有贸易自由和要素流动还不行,必须同限制分利集团等措施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印度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并未由此获得繁荣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以种姓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分利集团在起抑制作用。再如,以自由贸易著称的英国,在获得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之后,现在开始衰落下来,其原因在于不断滋生起来的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完满解释的“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也可从分利集团作用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分利集团决策缓慢,使决策日程愈益纷繁,从而引起工资和价格“黏性”,使社会垄断性增加,市场无法结清,从而导致失业增加,社会总收入减少,需求下降,最后导致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考察分利集团对经济社会之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是贯穿《探源》全书的鲜明主线,奥尔森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或根源聚焦到分利集团上,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作者最后指出,采用限制分利集团的法规,不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聪明而坚决的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进经济繁荣与社会效益。    
  奥尔森于本书所阐明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西方各国,而且对研究东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兴衰探源》 
曼库尔。奥尔著        
前言    
   在当代经济学暴露了自己种种缺陷的时候,可能使人惊讶:竟有经济学家宣称将现有的经济理论加以引申,就不仅能解释目前举世垢病的“滞胀’与增长率递减的规律,而且能部分地回答那些通常属于其他学科领域的难题——如某些现代社会中的“失控”现象、英国的阶级结构与印度的种牲等级制度、许多发展中国家内权力与收入的极端不平等分配,甚至可以阐明欧洲各国为何会由中世纪的极端落后状态下崛起,而于19世纪末期统治了全世界。然而,世界上一门充满缺陷的学科经过改进而获得成功也是不乏先例的:有许多原来被人认为无法实现的技术,经过发展不仅成为现实并且得到应用。经济学也一样,虽然目前受到种种指责,也可能由于采用了新的概念就能解释过去无法说明的问题。    
  如果回顾较长远的过去以便展望未来,我们就不仅会注意到近10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陷于困境的现象,而且会注意到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巨大进展的事实。作者在此愿引用牛顿的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这是由于自己站在其他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如果牛顿在17世纪就能道出此中真理,那么,今日饱受教育的经济学家,无论其本人的学术造诣深浅,至少都可以自夸有一个很高的出发点。现代经济学家是过去许多公认的天才思想家的继承者:斯密(Smith)、李嘉图(Ricardo)、穆勒(Mill)、马克思(Marx)、瓦尔拉斯(Walras)、威克塞尔(Wicksell)、马歇尔(Marshall)和凯恩斯(Keynes),以及数以百计的出色学者。实际上,由于经济学界的这些巨人本身也是站在他们前辈的肩膀上前进的,因此今日的经济学家的地位就犹如站立在人类天才的金字塔之巅。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经济学家都未能预计到1970年及80年代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呢?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学家们带上了职业的偏见,使他们只会向前直视,专门看到那些一惯熟知的事情。本书试图说明:如果我们不嫌麻烦,愿意转首环顾一下其他学科领域,则可能对整个景象会得到全然不同的观点。    
  部分地由于这一研究工作涉及好几个其他学科领域,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希望本书能供决策者与学生阅读,作者尽了很大努力用另一种与过去写技术经济文献不同的文体来撰写此书,而且本书篇幅也比单纯供经济学家阅读的著作更长,但作者相信从事任何职业的聪慧之士都能领会本书内容(其中某些注释与括号内的说明除外)。所幸的是,作者在书中阐述的绝大部分概念,大家只要认真领会,都会发现它们是异常简单的。    
  作者在此不仅应当感谢过去的经济学伟人,而且应当感谢一大批当代的热心同行,他们对本书初稿及所根据的文献提出了宝贵的批评与建议。对本书内容的批评意见如此地广泛与众多,以致作者只能在本书之末写一段专文以铭感谢。资助此项研究的基金会及其他组织则为数较少,在此拟列举以致谢忱。本研究工作最重要的资助来自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经济、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计划——还有革新研究计划、经济学研究计划以及计量方法与数据资源计划。尽管这些资助总额有限而申请者又众多,但它对于作为本书基础的研究工作及时作者的其他专门著作的支持则是极其宝贵的。作者还要感谢未来资源基金组织,不仅由于他们的支持与热心安排,而且由于他们允许作者为完成本书而推迟了原来约定为该基金会撰写的另一著作。美国国家环保局与斯隆基金会也给予了支持,此外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也提供了研究基金,使作者得以有数月的自由时间从事本书写作。    
  作者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表示更深切的感谢。撰写这样一部著作需要好几年的紧张劳动,而作者的夫人与子女率先保证了我心灵上的安宁,才使作者得以集中精力完成这一著作。由于作者前一部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已奉献给我的夫人艾丽丝,因此,作为前书的续篇,本书理应献给我们的三个孩子。           
《国家兴衰探源》 
曼库尔。奥尔著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答案的判别标准      
  (一)    
  人们往往在历史的神秘法则面前感到困惑:为什么许多声威赫赫的庞大帝国逐渐衰亡或毁于一旦?为什么许多蛰居蛮荒默默无闻的民族崛然兴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灿烂的文化?众所周知,一度威震西方的罗马帝国竟败于散居的蛮族部落之手,终于从历史上消失;号称东方巨龙的中华帝国也不止一次地被它视为蛮夷的蒙满部族或穷乡僻壤的贫苦农民所灭亡。在中东与美洲也不乏同样的例子:印第安文化的灭亡,甚至在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的特遣舰队征服之前,就曾多次被不知名的部落夺取了王位,帝国内原有的繁华城市与壮丽的金字塔早已被夷为废墟。南美洲的安达斯山区,或吴哥窟和世界其他文化的遭遇也大同小异。希腊古代的伟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在总结当时希腊城邦兴衰史时曾经指出:“繁华都市的衰亡与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结论:好景从来不久长。”    
  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伟大的成就往往由最卑贱无名的部落所创造。登上地中海文化高峰的并非庞大的埃及帝国而是先前无人知晓的爱奥尼亚半岛上的居民。征服辉煌的希腊城邦帝国的罗马人,原来也是不受重视的蛮族。19世纪主宰全世界的西方基督教国家,脱胎于落后与混乱的中世纪欧洲社会,当时它们甚至无力抵御回教徒、马扎尔人与北欧海盗的侵略。而在西欧境内,领导西方进步潮流的往往又是那些地处边远而过去十分落后的国家:17世纪欧洲发展的中心在荷兰北部诸省,该地一向贫困落后,而且长期受西班牙的统治;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最初在英国兴起,而不是发生在当时最富贵豪华的法兰西。到19世纪后半叶,达到帝国兴盛顶点的英国却不得不将深入进行工业革命的领袖地位转让于过去一直处于沉睡之中的德国与遥远的美洲前殖民地——美国。    
  不幸的是,流行的历史书籍对于这些国家与人民兴衰的原因都语焉不详。如果我们有可能简单地用“弱肉强食”的逻辑来解释古代帝国崩溃原因的话,就不会有那样多与此相反的“神秘”兴衰史引起历史学家长期不断地探索了。由历史学家过去所描绘的种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中,与其说给出了直接的结论,倒不如说仅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素材。然而,由近年来所发现的新的定量化证据,或由已经证实的理论中作出了新的结论,我们发现它们与广为流传的历史上国家兴衰的事实相互呼应,这样就有可能以更准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按更合理的步骤来分析事实,从而有系统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正是基于这种新的证据与方法,我们进行以下的分析。    
  (二)    
  在上一世纪的经济发展史中,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都有不少国家兴衰的实例。这些历史初看上去不像古代历史传说中的那样富于戏剧性,但其神秘程度并不逊色,而且其兴衰的周期往往更为短促。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德国与日本的经济业已完全崩溃,背景不同的各国经济学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这两个一贫如洗的战败国恐怕连维持最起码的生存都不容易,更不用 奢谈什么“发展”了。然而,却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经济奇迹:西德与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