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问经所说,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经咒二道栋
梁,六度之中,修习静虑之次第,尚似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
皆已隐没,故于修行摄要及引发定解之方便,略为宣说,诸大经
论所说,修习缘如所有及尽所有般若自性毗钵舍那之次第,及修
习静虑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后当广释。凡菩萨成佛,皆依六度
而得成佛。菩萨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后,皆珍重宣说,故应了知,
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
故是修行宗要无上大(口+“温”右)柁南。如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第二四摄成熟他相续分五,一 四摄自性,二 立四之理由,
三 四摄之作业,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五 略为解说。
今初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利行者如
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
修与他同学。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
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
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令修道时,
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
其无倒受持法义。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为
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
须为他所教,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如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第三四摄之作业。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
便,故摄徒众应须依此。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
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第五略为解说。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
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尉悦有情。二
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
宣说正法。又于能杀害怨敌之家,无秽浊心说利益语,于极钝根
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于其谄诈欺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又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又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又疑惑
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决择,是为一切门爱语。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又分三种,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又应修行难行利行,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又应修行渐次利行,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
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
行则先自调伏,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
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
时,暂勤自调伏。」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财施为初,余三属
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摄及当摄现
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
(口+“温”右)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唯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连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其次第,
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
此中分六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三
止观自性,四 理须双修,五 次第决定,六 各别学法。
今初
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如解深密经云:
「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
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若谓止观,岂
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
理。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
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
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
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
过。又于此义,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
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
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
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
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唯止修或唯观修一分而成。如解
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
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
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
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
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
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
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
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如修次下编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修次中编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
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
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能缘心于所缘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故心于境能任运住,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内摄其心不散所缘即能生起,不要通达诸法真实。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不得而知,」用足毁踏。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现见多有随此派者。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寻谓粗思,伺谓细察,取诸相者非执谛实,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皆有周遍寻思及周遍伺察。
宝云经说义同深密,如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
那者谓正观察。」慈尊于庄严经论云:「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
道,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又云:「正住为所依,心安住
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依定住心说名为止,善择法
慧说名为观。前经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别解经义,菩萨地云:「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云何毗钵舍那,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此与前说极相随顺,此文双解经意及慈尊意,故于前文所明止观应生定解。修次中编亦云:「外境散乱,既止息已,于内所缘恒常相续任运而转,安住欢喜轻安之心,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摩他时,思择真实,是名毗钵舍那。」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分别影像者,是止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者,是观所缘。」此说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不分别住名奢摩他,思择二境名毗钵舍那。解深密经云:「世尊,几是奢摩他所缘,告曰一种,谓无分别影像。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告曰一种,谓有分别影像。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作成办。」集论于事边际,开说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之二。寂静论师如前所说止观皆能俱缘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照即名胜观。
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此不应理。以与佛经及慈尊无著之论,并修次第等诸广决择止观相者,说于所缘心一境性胜三摩地名奢摩他,于所知义正拣择慧
名毗钵舍那皆相违故。又无分别心有无明了之力者,是因三摩地
有无沉没之差别,以此为止观之差别,极不应理,以一切奢摩他
定皆须离沉,凡离沉没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净分故。故缘如所
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非就其心住
与不住,明了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以心未趣向无我真实者,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故。虽未获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