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盐铁使
盐铁使
唐代后期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盐指食盐的生产及专卖;铁泛指矿冶(包括银、铜、铁、锡等)的征税;茶在唐代认为是山泽之利,故其征税亦由盐铁使主管。盐铁使后与转运使合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
唐初不重盐利,玄宗开元元年(713),姜师度始奏请于安邑(今山西运城)盐池置盐屯,大获其利。同年,左拾遗刘彤上表请收山泽之利,玄宗遂令姜师度、强循等俱摄御史中丞出使,检查全国盐铁之课。当时设置盐屯,仿照屯田制度,征发人民充当屯丁,或出租给有力之家经营,按定额征税。盐屯由地方官管理。安史之乱起,军用浩繁,肃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以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使,这是盐铁置使之始。第五琦立盐铁法,于产盐处招民为亭户,专业煮盐,盐以每斗十钱之价,尽数交纳给官府。由官府加价至一百一十钱出售,各地置监院管理,严禁私人盗煮及贩卖。从此,征税变为专卖,政府收入大增,上元元年(760),刘晏继为盐铁使,又改进专卖制度。按新办法,官府将贱值收购亭户的盐高价卖给盐商,随其所至贩卖,禁过境州县征税以保证官盐畅销。江南、岭外诸州距产地遥远,盐商少到,则于其地置常平盐仓,商人不至而盐贵时,平价售与平民。江淮要冲及产地置四场、十监以储盐、售盐,又置十三巡院以主持盐务,查禁私盐。在他初任盐铁使时,盐利只有四十余万缗,到建中元年(780)他离职时,盐利增加到六百余万缗,约占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半数。从此,盐利为唐朝除两税外的最大收入。宝应元年(762),刘晏为盐铁使时又兼任转运使,以盐利为漕运经费,使二者密切结合。自刘晏以后,二使常由一人兼任,于是盐铁使与转运使变为一职。
矿冶在唐初由少府管理,铜、铁任人开采,但须向官府纳税。开元十五年,初征银锡税。德宗时,户部侍郎韩回建议山泽之利宜归王者,自此,矿冶征税权收归中央,由盐铁使专掌。文宗开成元年(836),一度划归州县征收。宣宗时,复归盐铁使。唐代矿冶税收不多,每年全国不过七万缗,不敌一县之茶税。由于盐铁使主管矿冶,故有时也兼管铸钱,或兼领铸钱使。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始征茶税。贞元九年(793)盐铁使张滂奏立税茶法,在各地茶山及其附近的要道路口征税,按时价抽十分之一,每年得钱四十万缗。穆宗时,王播为盐铁使,奏请增茶税百分之五十。文宗大和九年(835),宰相王涯自兼盐铁使,行榷茶法,令茶衣移茶树于官场中栽植,采摘茶叶后即在官场中制茶,旧有积贮,一律焚除。王涯置榷茶使,由自己兼领。此法招致人民极大怨愤。令狐楚继为榷茶使后,乃奏罢榷茶,仍由盐铁使主管,实行产地收税办法,由政府所承认的茶商转运贩卖而禁止私人贩运。
盐铁使为财经要职,常以重臣领使,或由宰相兼任。后来,盐铁使与转运使合为一职,其下属机构亦皆合并。唐代后期,盐铁使与度支、户部二使合称三司,至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遂合并为一职,称三司使。
参考书目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北京,1959。
(陈仲安)
盐铁之议
盐铁之议
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汉武帝刘彻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沉重。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也直接贻害农民,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致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频繁。而且依靠盐铁官营等政策所聚敛的财货,无法维持战争的长期消耗。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征和四年(前89)武帝在诏令中指出,此后务在禁绝苛暴,不得擅兴赋役,应致力农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汉武帝在政策上的转变,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统治是必要的,但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霍光手里。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所在。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
在盐铁会议上,双方辩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民间疾苦的原因。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的根源在于国家经营盐铁等经济事业,提出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桑弘羊反对这一主张,认为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家的兼并之路,有益于农民。因此,他坚持推行盐铁官营等事业。②对匈奴的政策。贤良文学主张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企图依靠德政的感化维持和亲局面。桑弘羊则认为匈奴反复无信,不能采用德政感化,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他强调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当世之务,后世之利”。③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的理论思想。贤良文学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他们一再引证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把严刑峻法看作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桑弘羊以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德治,主张法治。认为令是教育百姓的,法是督察奸邪的,有了严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谨慎,奸邪自然止息。他所坚持的经济政策和治国方法都与法家思想相联系。此外,这次会议上的辩论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等问题。西汉桓宽编撰的《盐铁论》详细记载了盐铁之议的情况。
贤良文学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他们在霍光的支持下与桑弘羊展开的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以后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治国政策。经过这次辩论,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停止了酒类专卖。“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树平)
盐铁转运使
盐铁转运使
见盐铁使、转运使。
阎立本
阎立本
(?~673) 唐朝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将作少监阎毗第三子。少时好读书。
武德时为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时为主爵郎中,显庆中任将作大匠,代兄立德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升任右相,封博陵县男,咸亨元年(670)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卒。
立本父阎毗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善画,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立本与长兄立德受父影响,皆机巧有思,也都擅长绘画。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特别长于刻画人物神貌,笔法圆劲,气韵生动。他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间,御府尚藏有阎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军(羲之)像》、《窦建德图》、《李思摩像》、《凌烟阁功臣图》、《魏徵进谏图》、《步辇图》等。现存相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职贡图》等。《步辇图》描绘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会见的情景,是反映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
(张弓)
阎若璩
阎若璩
(1636~1704) 清代汉学家。山西太原人。字百诗,号潜丘。早年,随其父祖客居江苏淮安。康熙元年(1662),返太原。十八年,入京应博学鸿儒科试,落第。二十九年,受徐乾学聘,南下江苏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晚年仍居淮安,专意著述。四十三年,为皇四子胤禛(清世宗胤禛)召见,抱病赴京,卒于京邸。他一生为学,博览群书,长于考证,遇有疑义,反复穷究。长期研治《古文尚书》,潜心三十余年,撰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揭其伪迹。《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伪作,遂成铁案。他亦精于地理之学,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成《四书释地》五卷,兼及名物训诂、典制考实,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于同时学者好加讥评,仅服膺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三人。曾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纠举舛错,为顾炎武《日知录》订正讹误。他以记诵博赡,考核精审名著一时,此后乾嘉考据学风受其影响甚大。其主要著述除《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外,尚有《潜丘札记》、《毛朱诗说》等。
(陈祖武)
阎锡山
阎锡山
(1883~1960) 山西军阀。字伯川。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1年留学日本,先入振武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 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1909年归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习,后升监督。1910年升任山西新军标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率部起义占领巡抚衙门,任山西都督。此后,依附袁世凯、段祺瑞等,长期盘踞山西。1916年7月后,任山西督军兼省长。1917年派兵赴湖南与护法军作战,遭惨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投机钻营,扩充实力。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追随蒋介石反对共产党,通电声称拥护三民主义,自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乘机收编军队,扩大实力,所辖军达十多万人。旋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在山西实行“清党”反共。1928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奉军作战。3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主席和平津卫戍总司令等职。1929年后兼任国民政府政务院内政部长、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等职。因其势力扩张,同蒋介石的矛盾日益尖锐。1930年8月,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反蒋,在北平组织政府,任主席。随后爆发了蒋阎冯大战,失败后逃往大连。“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回山西,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再次控制山西、绥远两省。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9月,日军侵入山西境内时,曾在代县指挥所部积极对日作战,组织忻口会战,重创日军。其后态度逐渐变化,接受蒋介石密令,制造反共摩擦,1939年12月制造“晋西事变”,进攻抗日决死队和八路军,破坏抗日民主政权。曾暗中与日军勾结,在降日和抗日之间投机。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内战。1945年9月派主力部队侵占解放区,在上党战役中遭到人民解放军的歼灭性打击。1947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但在人民军队的进攻下,其军事力量不断被歼, 1949年3月从太原逃到南京。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又逃往四川,12月飞赴台湾省。1950年3月任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兼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5月23日病死于台北。
参考书目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