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牟┦亢妥ḿ遥凉死献又螅献游仕耗苋缬ざ酰课抟傻鼗嶙跃鹾寡盏陌桑∪缓缶褪俏逄逋兜亍9识献拥氖樘乇鸪┫�
“专气致柔”,“专”,古字与“抟”通用,是合聚的意思。“气”,根据《灵枢经·决气篇》,是从身体吸收营养而来,充沛于身体各处的动力。《素问·刺志论》:气充实,形体就壮实;气虚弱,形体就衰病;气散失了,就是死亡。“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古人用水来比喻它,有时也用空气来比喻。现代有了电,用电来比喻也非常合适。在人的身体各部机能,“气”是它们基本的原动力,就是生命的动力。直言之,它也可以被称为生命。因此,“气”的聚合与分散、充实和虚弱,是整个生命生死存亡的关键。管子的《内业篇》说:“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同时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骨强。”这样好像是为“抟气”作了注解。老子叫人“致虚极”“守静笃”(16章)。就是把一切思虑意欲从身体内排除,同时使身体处于高度的安静状态。这不仅是聚合“气”,使之不分散的最佳方法,也是处理压力和紧张的最佳方法。纵观现代处理压力和紧张的种种所谓策略,还是脱不出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范畴。譬如,专家们建议:一个人每天起码要抽出时间,静坐至少二十分钟等等。
“致柔”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体的各部门都要柔软,千万不能让它们坚硬。老子用青草来作比喻,当青草生气勃勃的时候,是很柔软的。当它到了秋天死亡的时候,就变得非常直强坚硬。人的动脉原本应该是柔软有弹性的,一旦硬化就不得了。肝脏的蜂窝状组织必须是柔软的,一旦肿大或硬化,也是不得了的事。治疗的方法虽有多种,可都不见得有特效,而预防却是最为重要,这些病症即使暂时侥幸治愈,以后不加预防,随时可以复发丧生。预防的方法基本上不外两项,就是适当的运动与不食肥(特别食动物脂肪)、甘(甜品)。然而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养生工程,属于下一个问题里“涤除玄览”的“涤除”。
人需要氧气,而氧气在身体里面又会把许多东西氧化,使它们“上锈”。这些上了锈的物质,积聚淤塞起来,就能使人致病、致死。因此,如果要避免癌症,就要不断的“抗氧化”。人必须吃东西,因为没有营养人就不能存活,但食物营养(特别是肥、甘)也会在体内积聚淤塞,致病,致死。因此,医家强调营养不足,病还可医,而营养过剩的病是不治之病。人活着,既不能不呼吸,又不能不吃喝,所以,“涤除”是一项非常急需而严峻的工程。列子《杨朱(7)》论养生里,有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淤。”就是1。尽量让身体各部任其自然运行,不可强制。2。不让身体里面有积聚淤塞,因为身体里面一有积聚淤塞,就必然使器官僵化,硬化。“致柔”——解除僵化硬化就是刻不容缓的需要,“涤除”是它的具体实施的要领。青菜萝卜和各类果实,都是“抗氧化”的圣品。现代医药界,越研究就越证实:许多中国药材都具有高度“抗氧化”和“除积祛淤”的功能。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绿茶”,更被世界闳成了“涤除”的极品。这都是中国人的宝山,金库!
“专气致柔”是人生必须的,不然就是疾病和死亡。但是老子要大家,不论专气也好,致柔也好,一切都必须在“自然而然”的方式下进行。他说如婴儿,不是教人回头去再作婴儿,而是如婴儿、像婴儿那样和气一团。要求每一个人至少在一天里面,留些时间去体会一下如婴儿的“无知无欲”状态,这是要得到健康长寿,少不了的工作。然而,有些人把老子的“专气致柔”当作“气功”“练功”的依据,庄子在《刻意篇》里,曾把练功者的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特别地分了出来,把他们称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与老子无关。既然说是“所好”,就是说练功练到一个地步,成了嗜好,会欲罢不能的。如果练得过度,很可能会走火入魔,精神失常。像印度有种瑜伽术,硬要把人的身体练到像蛇一样,非常勉强、坚忍、刻苦。人自是人,蛇自是蛇,如何勉强得来?这么做,是否真能达到健康长寿,或是扭伤了什么部位,永远残疾,很值得怀疑。老子主张自然而然,绝不勉强。有些功法,对身体成了“虐待”,那绝不是老子的本意和主张,不可混为一谈。
在企业来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问题也是非常实际而重要的。企业的成功失败,与它息息相关。企业最大的要求是:员工能长期持续,积极工作。不管电脑和机器如何发达,他们还是需要人力去发明创造,去维持机器效能。近来美国有个研究报告认为:企业里因为员工的“肥胖症”,由于这种积聚淤塞导致的旷工,医疗,怠工……损耗企业的资金高达25%。因此,为员工减肥,成了首务之急。
其实,企业必须要“专气”,就是重视“企业生命和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根本的驱动力,没有企业生命和文化,就完全没有了能力。企业也要“致柔”,就是绝对不能容忍任何部门有僵化和硬化的现象。企业也要“如婴儿”,就是要尽量让他自动自发,自然而然。
近代有人主张用“兵法”来办企业,而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就是用正常的办法来管理企业,只有暂时的突击可以兵法从事。兵者,诡道也。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各种诡计欺骗敌人,以战胜攻取为目的。因此,用兵是暂时性的手段和不得已的措施,用完即止。同时,用兵是一着险棋,没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证必胜。而治国是日久天长的事,所以必须用日久天长的办法,循序渐进,治大国如烹小鲜。(60章)。用兵根本是很不同的另外一种手法,譬如:孙武子练女兵,以斩了两个吴王的宠姬而得逞。田穰苴为齐景公御敌,出师前,先斩了景公的男宠监军庄贾,军威大振,敌军望风而逃。戚继光扫除顽强的倭寇,先斩了自己的爱子。这些都是成功的用兵事例,如果用这种办法治国,而岂能天天杀宠姬,杀男宠,杀爱子?因为这些都是一时刺激,鼓励的权宜之计。即使天天有这些人来杀,杀久了,习惯了,人心也麻痹了,就完全没有了鼓励的功效。同理,企业里惯常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工作精神,想借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假使从一百个员工里,挑出了一个是模范,得了奖赏。那么另一面,就是在暗示,其余九十九个都是不好或不够好的。却不知,提了一个好的,而不知不觉伤了九十九个。那一个“好的”今后又怎么在众人之中立脚?如果老是这么办,即使一时鼓励有效,久了就会麻痹,谁也再鼓励不起来,就成了笑话了。若要长治久安,就绝不能老用这种笨办法,所以老子说“不尚贤”(3章)。企业里一旦搞起“尚贤”来,就是矛盾分裂,钩心斗角的开始。老子不尚贤,不以人工去勉强,是因为老子以辩证的眼光来衡量事物,看得深,见得远,一般人很不容易了解。如果企业里真能问问自己:能如婴儿乎?就自然地减去员工的压力和紧张(其实领导者的压力和紧张比员工要大百倍),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好的表现。不是设立一个“处理压力紧张部”,就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因为员工们奉命“减压”,要排班,要被安排使用这个仪器,那个器材,左缠磨,右折腾,去祛除压力与紧张。受折磨的员工又担心压力紧张没能除得顺当,可能会被炒,反而增加了更多无谓的压力与紧张。同时,企业就更增加了无谓的支出和损耗。看来,还是能让员工自动自发,自然而然,比较智慧,上算。
第三个问题:“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关于“涤除”,就是清除的意思,前面也提到了。不过,人们不仅要无时无刻地注意清除躯体里面的积聚和淤塞,同时也要不时清除脑海里下载的各种资料。旧的、坏的资料占满了脑海的空间,新的、好的资料就再也下载不进来。因此,被满脑子不适用的东西,害得头脑不清醒。脑海里调不出合适,有用的资料时,这个人就成了活着的古董。因此,“玄览”也就不可能正常运作。“玄”是高超深远。“览”是观看,眼光,看法。总起来说,就是“高瞻远瞩”,见解,眼光高人一等,行动敏捷,先人一步。老子教人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为乱。(64章)。没有清醒的头脑,就不能有高瞻远瞩,就更无法先人一步。俗语说:小周郎三步一个计,诸葛亮一步三个计。周瑜所看到的想到的,诸葛亮早就都看到想到了,而且先行动了。诸葛亮看到想到的周瑜还没有看到想到,诸葛亮处处都早周瑜一两步。周瑜急得只好怨天,说“既生瑜,何生亮”?气得吐血,可怜没有几次就活活的气死了。真是遗憾啊!可诸葛亮后来又偏偏遇到个牛皮糖,挥之不去,老脸皮的司马懿,也得吐血,早早地在五丈原归天了。也真是遗憾啊!故要保证成功,就要先保证能先人一步。要保证能凡事先人一步,就必要“涤除玄览”。这样就可无怨无尤,人生才没有瑕疵,没有遗憾了。而老子本人就更高明了,人家形容他,明明望之在前,还没来得及转眼,他又忽然好像在后了。还没有来得及看后面,他又老早在前面了。变化不测谓之“神”,老子出神入化了,谁能望其项背呢?辩证法的奥妙,他是三千年中第一人!
黄老智慧
黄老智慧
第二部 《老子道德经》新论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
(美)张绪通
第四个问题:“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爱民治国,能够无所作为吗?很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味。另一个是爱民治国,能够采用“无为”的办法吗?
其实,老子这句话并不是对一般人说的,因为“爱民”,我们再深入一点分析,谁有资格去爱他的人民呢?“治国”,谁有资格去治理他的国家呢?从而,这个问题应该是老子专门问“王侯”们的。帝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因此,王侯以上才有资格谈治国;大夫以下,就没有资格谈治国。庄子在《天道篇》里解释得很清楚,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直言之,王侯必须无为;臣下必须有为,这是不容许改变的大道理。老子还警告王侯们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就是,很不客气地说:王侯们,你们要是不“无为”,而自己专制独裁,你们就一定会“失败”。如果你们一定不听,一味地想方设法,还想蛮横地把它霸住,你们就必定要把它“失去”。这话说得简直再厉害,再明白不过的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君主必须是“虚位”的,必须不实际负行政责任。否则,你们迟早要完蛋,失去一切!老子的这句“能无为乎?”是一片婆心地问过去,现在和未来,能有资格和机会去“爱民”“治国”的所有的人们。
在中国历史中,汉初刘桓(文帝)执政的二十三年中,很虚心听老子的话,实行君主无为,让宰相有为。在政治学里享有盛名的《汉唐宰相制》就是由他建立的。简单地说,也就是君主有权,宰相有能的“权能分立制”。君权、相权对立统一(正、反、合),另外设立一个“御史机构”,专门监察“相权”,以防“相权”太过膨胀而误事。御史们可以“闻风奏事”,不必一定要有宰相行政错误的证据,只要有点影子,就可以弹劾宰相。相权与御史权对立,统一在君权之下(正、反、合)。这个有能的宰相只有拼命地去爱民治国,错了一点,立即就要负起行政责任而丢官罢职,而他的荣誉和权位马上就被御史大夫取代。宰相的薪俸是两千担米,御史大夫是六百担。只要御史大夫能把宰相弹劾去位,他就是宰相的天然候补者,马上自己就贵为宰相,富有两千担。这种“制衡机制”非常严密。所以在二十年中,中国从离乱贫穷,一跃而登“盛世”。所谓“文景之治”,历史形容:百姓家家都有车子,野外到处是牛马成群,仓库里的粮食堆得满了又满,装不下都流到了外面。总之就是达到了富强康乐,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的境界。到了他儿子刘启(景帝)手里,他的智慧比他父亲低多了,常常想“尊儒”,要专制独裁,出出风头。幸亏他母亲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