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一招就是大力节约开支,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工厂进货。统一订购的商品送到配送中心后,配送中心根据每个分店的需求对商品就地筛选、重新打包。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都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仓储费用。
财力资源是沃尔玛早期存在问题之一。在以40%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必需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成长,这非常困难。尽管从一开始沃尔玛的获利性就很好,并且直到1970年才上市。在此之前,沃尔玛一直都不能从社会上筹集资金。所以沃尔玛必需保证所有的扩张努力都是对的。如果开一家新的分店,沃尔玛公司通常对它的要求是能在90天内开始产出现金,以便用来支助其它的发展计划。
揭秘“零售帝国”的竞争策略“车到山前必有路”,诚信赢得扩张资金
奥秘24 “车到山前必有路”,诚信赢得扩张资金
起初,山姆小店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沃尔顿尝到了四面楚歌的苦头,不过沃尔顿无疑是最终的赢家,正是其诚信经营的原则拯救了他,此后沃尔顿更加意识到:必须逆流而上、另辟蹊径,不要墨守成规。
山姆·沃尔顿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生活一直很艰辛,家里也少有积蓄。山姆不得不白手起家并且从各处借款来开始自己的事业。山姆·沃尔顿第一次从银行贷的款是1800美元,是为了给纽波特的本·富兰克林商店购买冰淇淋机。债务一直让山姆·沃尔顿感到忐忑不安,但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借款是不可避免的,而山姆·沃尔顿也精于此道。山姆的信用很好,他常到银行去,为开新店或添置设备的事贷款。随便哪家银行都乐意为他提供贷款。他们相信他的经营能力,相信他会还清贷款。于是山姆·沃尔顿在许多家银行——以阿肯色州到密苏里州——都能拿到贷款,而他也总是按时能够清偿。可以说,银行的贷款是山姆·沃尔顿早期事业获得发展的保证。
但是,随着产业不断地扩大,资金的需求与借贷也越来越多,终于,山姆·沃尔顿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巨额债务危机。1969年8月,由于发展过快,沃尔玛的资金严重短缺。而正在此时,山姆·沃尔顿的一些主要债权人由于对沃尔玛失去了信心,纷纷要求山姆·沃尔顿及时归还贷款。对沃尔顿而言,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山姆·沃尔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想摆脱危机,就要在短时期内筹到一笔巨款,用以还债。对此,山姆·沃尔顿绞尽了脑汁。
这时,还是山姆·沃尔顿的老朋友吉米救了他。吉米是达拉斯银行行长,那时已任国家商业银行总裁。在他离开达拉斯前往新奥尔良接任国家商业银行总裁之前,曾给山姆·沃尔顿确定了一个在达拉斯银行的高额贷款限度。因此,山姆·沃尔顿这时应该可以从这家银行借到150万美元救急。
可达拉斯银行却不肯借给他——毕竟吉米已不在其位了。山姆·沃尔顿只好打电话直拨新奥尔良,请吉米帮忙。
吉米找到了,山姆·沃尔顿立即像久别之后见到了亲人的孩子一样,从暴跳如雷一下子变得软弱无助。他在电话里几乎快要哭出声来了,“吉米,我该怎么办哪?”
山姆·沃尔顿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而此时的他,却感到孤力无助,毫无办法,用吉米的话来说,“他可真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了”。吉米对此无限感慨,对这位落难英雄大喝一声:“那就驾着你的‘男爵’号飞到我这儿来吧。”
当山姆·沃尔顿走进吉米在新奥尔良的办公室时,一张无担保借据已经在办公桌上恭候多时了。吉米把它推到山姆·沃尔顿面前,用手指了指“贷方”后面的空白处,山姆·沃尔顿从老朋友的目光中看到了热情、信赖、支持和抚慰,尽管他一言未发,一股热流却早已从他的心底涌出。
山姆·沃尔顿在空白处签下了他的名字:山姆·沃尔顿。他顺利得到了150万美金——正是吉米承诺过的最高限额。此时的山姆·沃尔顿,就好像获得重生一样。同时,他对吉米也充满了感激。
暂时解决债务危机后,山姆·沃尔顿对资金的利用更加珍惜与小心,从一切可以降低成本的地方着手。同时,沃尔玛要实现其“天天平价”的承诺也要求其想尽一切办法节约成本,物美价廉的商品最能吸引沃尔顿的眼光。而办公费用也是“节流”的重要部分,沃尔顿深知“聚沙成塔”的道理,所以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他们都是尽可能地节约、节约、再节约。在广告方面,沃尔顿虽然显得有点寒酸,但在公关手段上的“物尽其用”却为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最大可能地降低了所需开支的费用。
山姆·沃尔顿在这次危机中汲取了教训,总结出了一种叫做“打败昨天”纪录的机制。这种纪录像账本一样,每天记载当天和过去同一天的销售数字,借以作为刺激,把标准越推越高,直到永远。
山姆完全依靠自己以前建立起的诚信赢得了朋友的信任,正是这种信任才使他安全地度过了这次危机。同时,这件事也让他学习到了在商海中沉浮的最重要的资源——自己的诚信。凭借这一点,沃尔玛最终获得了发展的一次又一次机遇。
而在经历了债务危机后,沃尔玛已经负债累累,接近了负债的最大权限,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只有股票上市一条路了。当时,美国的证券市场已经成熟起来,山姆·沃尔顿也在很早以前就考虑过股票上市,但因为公开发售股票对于沃尔玛而言,毕竟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一旦公开上市,一切信息就要公布于众,公司需要时刻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和压力。而且,山姆·沃尔顿想让沃尔顿家族一直掌握沃尔玛公司,而上市之后,这一问题就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风险。因此,山姆·沃尔顿一直没有把这一想法投入实施。
1970年初,一切准备妥当,罗恩·麦耶和山姆·沃尔顿费劲力气到美国各地区促销沃尔玛即将上市的股票,其中包括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等地,告诉人们沃尔玛公司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但就在沃尔玛公司发行股票前,美国股市大幅度跌落,沃尔玛不得不推迟股票发行计划。
最后,于1970年10月1日,沃尔玛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发行30万股,每股面值为5美元,溢价发行每股16。5美元。虽然市场反应良好,但只有800名买者,其中大多数是投资机构和沃尔玛公司内部员工及山姆·沃尔顿的朋友。与此同时,在那次公开发行中买进股票的人,或是原先有合伙股份并在那次上市时转换为股票的人,到了后来均成为了百万乃至千万富翁,因为在15年前,沃尔玛公司的市场价值大约是1。35亿美元,而现在的价值已经超过500亿美元。
当沃尔玛上市的时候,它仅仅是零售业雷达网上的一个亮点,它还很小,显得微不足道,以至于那年的零售杂志《廉价零售商》上列出的71家最大的零售连锁店中还没有它的位置。名单上列首位的是凯玛特,那年它的销售额是20亿美元,是沃尔玛的45倍还多。在这次增资发行中,山姆·沃尔顿一家只卖出了一小部分股票。因为在山姆·沃尔顿看来,出售家族的股票会造成家族的分裂,因为那些股票是沃尔顿家族财富的主要来源,所以他们一直保持着那些股票,不轻易出售。但山姆·沃尔顿持有股票并不是为了一种经济上的保障。有人会说,商场上竞争太过劳神,既然有了股票,就可以不用太劳累地工作,足可以轻闲地生活。况且山姆·沃尔顿终究要退休,不再过问公司的事,倒不如干脆把股权卖给那些荷兰投资人、卖给凯马特、或卖给联盟商店等其他公司。但山姆·沃尔顿天性乐于工作、乐于竞争、乐于看到沃尔玛在他手中不断壮大,因此从不停息。
这次发行股票后,虽然沃尔顿家族只拥有61%的沃尔玛公司股份,但这次上市为公司带来了大约460万美元,尽管就华尔街的标准来说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数,但对沃尔顿来说却是一大笔宝贵资金,沃尔顿在沃尔玛的股份时值近1500万美元。沃尔玛已经偿清了所有贷款,沃尔顿可以真正地开始拓展他的事业了。
沃尔顿使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快地使其拓展,解决了资金问题后,沃尔玛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地不断向前发展着。1971年,沃尔玛又新开设了14家沃尔玛连锁店,商店的总数达到了51个,遍布在阿肯色、密苏里、堪萨斯、奥克拉荷马和路易斯安那等五个州里。到1973年1月,已经有55家沃尔玛店跨越这五个州。沃尔玛销售额为7801。4万美元,一年内销售额就增长了77%。在同一时期公司的利润从48。2万美元一跃成为290。7万美元。而在五年前,山姆·沃尔顿只有24家沃尔玛商店时,销售额只有1261。8万美元。
像其他公司一样,为了保持股价的持续上涨,并且尽力吸引投资,山姆·沃尔顿想出了无数的办法,也做了无数的努力。大多数股份公司每年都召开股东大会,有些公司还专门为华尔街的股票分析专家们举行研讨会,报告公司的发展状况,试图赢得他们对公司股票的支持和信心。而沃尔玛进入股市之后,把召开年会炒成一桩轰轰烈烈的大事。为了鼓励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沃尔玛一般选在周末开会,并尽量邀请各地股东参加,不管是在纽约、芝加哥或其他什么地方,并尽量给予股东方便,虽然费用自理,但因为有充足的时间,股东也乐意前来。
对于居住地较远的股东,山姆·沃尔顿还特意派人到机场为股东开欢迎会,并为与会股东安排周末的活动。这些来自不同城市的投资者,其中包括许多提供贷款给沃尔玛的银行家们,可以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沃尔玛公司。山姆·沃尔顿希望他们能结识沃尔玛各部门的经理,并了解沃尔玛公司的经营原则——诚实、奉献和工作道德。一般股东大会安排在星期五,晚上则举行盛大的营火野餐。一件件小事使沃尔玛战胜了竞争对手,得到了更多股东的支持和青睐,也得到了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沃尔玛的这一股份融资战略,为沃尔玛争取到了宝贵的资金,也为其在接下来的美国经济大发展中充分发展写下了伏笔。同时,沃尔玛也不负众望,为众多投资者赢得了巨额的回报,从著名的《财富》杂志统计情况可见一般:
1978年—1988年间《财富》工业与服务公司对投资者回报排名前10位
第一位 哈斯布罗公司
第二位 The Limited
第三位 沃尔玛
第四位 Affi1iated
第五位 远程通信
第六位 巨人食品公司
第七位 玩具“R”美国公司
第八位 马里昂实验室
第九位 State Street Boston Corp
第十位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