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金融学-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需要注意的是,储备进口比例分析法在衡量一国国际储备适度性时,也存在两点缺陷:
  第一,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在于弥补一国国际收支逆差,而并非为一国进口交易提供融资,因此,仅仅运用进口贸易额这一个变量来决定适度储备量是明显欠妥的。实际上,适度储备量的决定与调整取决于多种因素,凡是能影响到一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因素都会对适度储备量产生影响,它不仅应包括进口额,还应包括出口额和国际资本流动,也应包括国民收入、货币供应量等诸多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另外,政府意愿也会引起适度储备量的调整,因此,适度储备量不是由进口额决定的一元函数,而是由许多经济变量共同决定的多元函数。
  第二,储备进口比例分析法忽视了储备使用的规模经济效应。按照储备进口比例分析法,适度储备量与进口贸易额同步上升,储备需求对进口交易额的弹性为1,而实际上,国际储备量并非是随贸易量的变化而同比例变化的,前者的变动幅度小于后者的变动幅度,即随着一国储备的不断增加,储备的使用具有规模经济,国际储备的平方根定律显示储备弹性只有0。5。因此,运用储备进口比例分析法就有可能高估适度储备量。
  由此可见,储备进口比例分析法只能为储备水平的充足性提供一个比较粗略的指标,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参考,不能完全依靠这种方法,而应当结合其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二)回归分析法
  自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一些西方国际金融学家开始广泛运用回归技术,对影响一国适度储备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许多关于适度储备量的经济计量模型。以弗伦克尔(J。A。Frankel)建立的双对数模型为例,其回归方程为:
                       (4…1)
其中,R代表国际储备量,m为平均进口倾向,δ为国际收支的变动率,M为进口水平,为参数,分别代表R对m、δ、M的弹性。通过对该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较好地研究了国际收支变动、进口水平和平均进口倾向等因素对国际储备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储备水平的差异性。由于引进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各不相同,所以经济学家建立的经济计量模型也各不相同,我们这里不可能对诸多模型逐一分析,而只是对这一方法做总体评价。
  回归分析法的优点表现在:
  第一,回归分析法把国际金融、数学、计算机三门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对国际储备的分析从单纯的规范分析转向实证分析,从粗略测算转向精确定量,使对适度储备水平的衡量更加数量化和精密化。
  第二,回归分析法克服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对适度储备量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进口额,而同时考虑了影响储备的诸多因素,引入了诸多独立的经济变量,从而使对适度储备水平的分析更加全面。回归分析法经常引入的解释变量包括:①国民收入;②货币供应量;③国际收支变动量;④进口水平;⑤边际进口倾向或平均进口倾向;⑥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如长期利率等。
  第三,通过建立滞后调整模型,使对适度储备量的静态分析动态化。以埃尤哈(M。A。Iyoha)建立的模型为例,其函数形式为:
             (4…2)
其中,为预期出口收入,为出口收入的变动率,r为持有外汇资产的利率,P为一国经济开放度,分别为现期、前一期、前二期的储备水平。由于在这一模型中引入了前一期和前二期的储备量作为解释变量,这就使得对适度储备量的分析动态化。
  回归分析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回归模型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数据,即根据以前的国际储备变动趋势用外推法对未来的储备水平进行预测,这就隐含了以下两个假定:①过去时期的储备水平是适度储备水平;②历史的储备变动趋势也将适用于未来的情况。然而,这两个假定未必都能够完全成立。因此,我们认为,回归分析法更适用于对过去的实际储备水平进行数量描述,而要对未来的适度储备量进行预测,则必须与其他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适度储备水平时,可能会碰到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影响适度储备量的因素很多,模型中包含的解释变量就会很多,而诸多解释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可能会存在某种相关关系,这就给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难以把诸多相关变量对储备的影响分离开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归分析法的使用。
  (三)成本—收益分析法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成本—收益分析法被作为一种有效方法用于对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研究。我们首先分析这一方法的理论思路,然后再以阿格沃尔模型为例,说明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运用。
  1。 理论框架
  (1)持有国际储备的收益。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若持有较多的国际储备,既可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可以利用储备为政策调节选择适当的时机;反之,若一国持有储备较少,不能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需要,货币当局将不得不以较高的成本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或者采用各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削减进口,降低国内需求,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政策调节所付出的成本。可见,持有储备的收益表现为融资成本和调节成本的节约。一般地说,储备持有额越多,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越强,储备的收益也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储备持有额的增加,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边际效用也将下降,从而导致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递减。图4…2中的MB线为储备的边际收益线,它是负斜率的,反映了储备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一国盲目增加储备也并非有利无弊,持有储备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持有储备的成本表现为一国资本生产力与其储备资产收益率之差。持有的储备越多,持有储备的成本也将会提高,而且其边际成本也随着储备的增加而增加。图4…2中的MC线为储备的边际成本线,它是正斜率的,反映了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递增的趋势。
  (3)适度国际储备量。如图4…2所示,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B>MC时,扩大储备持有量有利;反之,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B<MC时,减少储备持有量有利。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B=MC时,才会达到最优储备量的均衡点。因此,一国适度的储备水平应该是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储备水平。
  
  ?
  从理论上说,成本—收益分析法不存在什么困难和异议,但关键就在于如何具体衡量持有储备的收益和成本,许多国际金融学家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诸多数学模型。限于篇幅,以下我们只介绍阿格沃尔的分析方法。
  2。 阿格沃尔模型
  阿格沃尔模型是一个用以估计和分析七个亚洲国家与地区的适度储备持有量的模型。阿格沃尔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外汇供给的限制,不得不搞外汇预算平衡,使外汇收入和支出相一致,并把稀缺的进口资源用于生产性产业。发展中国家持有外汇储备是为短期的可预见的逆差提供资金,同时也是为了应付非预期的出口收入下降及进口品价格上扬。他把适度储备定义为“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既定的固定汇率下,为一个计划期中出现的短期和非预期的国际收支逆差融通资金,同时使这个国家持有的储备获得的收益等于其机会成本”。持有储备的收益和成本均以产量表示。机会成本是“如果获得的外汇不是持作货币储备,而是用来进口必需的投入,从而能够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总的国内产品”;持有储备的收益则被定义为“在出现短期和非预期的国际收支逆差时,由于使用货币储备而避免不必要的调节而得以维持的那一部分总的国内产品”。具体说来,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取决于潜在的资本投资的进口含量、该类投资的生产力以及可获得的国内闲置资源。这种额外投资的产量增加的程度取决于增加的资本—产量比率的高低。于是,可将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表示为:
                                           (4…3)
其中,OCR是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R代表能够用于进口生产性物品的外汇数量,m是增加的资本—产量比率的倒数,是追加的可使用的资本的进口含量,是使用储备购买的生产性进口物品所生产出来的产量,也就是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
  类似地,可以对持有储备的收益进行分析。阿格沃尔认为,当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如果没有国际储备,政府就会对进口实行直接限制或实行外汇管制政策,以此来减少进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如果有足够的国际储备的话,就可以用它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进口便不至于下降,也不会导致收入的成倍减少。这样,持有储备的收益便可用下式表示:
                                               (4…4)
其中,RB是持有储备的收益,R代表储备的数量,代表进口的生产性物品与经济中总产量的比率,是如果实行减少进口的调节政策会使国内产量减少的数量,也就是持有储备的收益。考虑到适度储备的决定与使用储备的概率有关,而这一概率一般不为1,因此可将(4…4)式修正为:
        其中             (4…5)
其中P是在计划期中使用储备为国际收支逆差融通资金的概率,D是计划期国际收支逆差的预期规模,π代表出现逆差的概率。这一公式显示了适度储备的预期性质,因为D和π都是预期的变量,其数值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如货币当局改变汇率的愿望、以往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预测的未来进口支出和出口收入的变动等。
  适度储备量由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的等式决定:
                                    (4…6)
    求解(4…6)式,可得适度储备量为:
                             (4…7)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计上的原因,阿格沃尔并没有使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等式来确定适度储备。不过他认为(4…7)与按边际分析法得出的等式是等价的。因为m和被假定为常数,不随货币储备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假定在实际中也是相当真实的。阿格沃尔通过模型(4…7)对七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71年的适度储备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国际储备持有量的特点。主要结论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实际持有的储备与适度储备差距甚大。
  (四)区间分析法
  在对一国适度储备量的分析中,以上三种方法都是抽象出影响一国储备的最主要因素,试图寻找一个确定的适度储备量。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分析方法可能都会遇到诸多困难。首先,影响一国适度储备量的因素很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当模型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一国适度储备量便会随之变化。即便是对已经引入模型中的因素,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也会对一国适度储备量产生影响;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试图使一国储备持有量维持在一个确定的适度储备水平也很困难,极易发生调整过度或调整不足的情况;最后,从供给角度看,在当今国际储备体系中,由于国际储备的多样化,使得对国际储备的供给也会出现波动,从而对一国适度储备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试图寻找一个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目标区间便成为人们的理想选择。
  所谓适度储备的目标区间,是指以适度储备量为中心,确定一个目标区间,使一国储备持有额以较小幅度在适度储备水平左右波动。目标区间的上限是一国保险储备量,它既能满足一国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的对外支付,又能保证国内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资源投入而且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下限是一国经常储备量,它以保证一国正常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进口不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影响为原则。只要一国储备持有额保持在这个目标区间范围内,就可以认为该国国际储备量是适度的。因此,区间分析法为各国金融当局更加灵活地管理国际储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