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金融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产生背景
国际收支古典论的产生背景是金本位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世界上较早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于1821年前后实行金本位制,后来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实行金本位制度,到1880年国际金本位制度即自动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组织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觉遵守以下货币纪律:①各国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每一单位货币有其法定的含金量;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③各国的货币储备为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各国在战争期间均实行黄金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暂时停止实行。战争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汇率剧烈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于是在战后国际政局稍稍稳定以后,各国便先后着手恢复金本位制度。美国在战后不久率先恢复了黄金的自由兑换,英国于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法国于1928年恢复了金本位,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恢复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但此时恢复的国际金本位制与战前已大不相同,除了美国仍然实行完整的金币本位制度以外,英法两国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度,而德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则实行以美元、英镑和法郎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度,将本国货币与实行金本位制度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或黄金储备,以便随时干预外汇市场。实际上,此时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已经演变成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因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战后各国勉强建立起来的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
(二)物价—金币流动机制
“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在金本位制度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流出。由于黄金外流会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就会下降,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下跌。物价下跌将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消除该国国际收支赤字;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黄金的净流入将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会相应上升,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上涨。物价上涨将提高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削弱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减少直至消除。因此,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无论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还是顺差,只要允许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无需任何政府的干预,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都可以自动得到纠正,国际收支均衡可以自动恢复。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可以用图1…1来表示:

(三)评价
作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古典论,“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与重商主义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理论主张相反,“物价—金币流动机制” 倡导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理论主张,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制订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依据。从国际金本位制的实践来看,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确实也大体上保持了均衡状态,“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较好地反映了当时各国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因此,国际收支古典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收支古典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要真正发挥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必须具备如下前提条件:①该理论依赖于国际金本位这一基础前提条件,要求各国必须自觉遵守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纪律。②要求具有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存在不完全竞争或者垄断,该理论将无法正常发挥作用。③要求经济中不存在大量的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不一定会导致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动。④要求赤字国和盈余国的进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进出口数量应该能够对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⑤要求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不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实行冲销政策,施加反向的影响,这就意味着赤字国必须紧缩信用而盈余国必须放松信用以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均衡,而各国都将失去自行选择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随着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国际收支古典论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渐渐消失,“物价—金币流动机制”也就很难继续起到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从而逐步被其他国际收支理论所替代。

二、国际收支弹性论

   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溃以后,各国纷纷实行竞争性货币贬值,汇率变动十分频繁。以琼·罗宾逊(J。Robinson)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
(一)假定条件
1。 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几乎为无穷大; 
2。 假定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3。 假定其他条件(如收入、偏好等)不变,只探讨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对一国贸易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可采用图1…2所示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加以讨论。
图中横轴Q和纵轴P分别表示商品交易量和以外币记价的商品价格;Df和Dh分别表示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曲线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线,它们是负斜率的曲线;Sf和Sh分别表示本国进口商品的供给曲线和出口商品的供给曲线,它们为水平直线。当本币贬值时,Df和Sh曲线将分别向下移动至Df′和Sh′曲线。经常账户收支的失衡是否得到改善,将取决于图1…2中(a)、(b)阴影部分如何变化。而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又与曲线Df和Dh的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令E表示外汇汇率,X表示以本币表示的出口额,M表示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额,B表示以外币表示的经常账户差额,则有:
                                        (1…1)
两边对外汇汇率E求导,得:

(1…2)
经过简单的代数变形后,有:
        (1…3)
根据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假定,由于贸易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为无穷大,所以(1…3)式中本币贬值的幅度,应该等于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跌的幅度,也应该等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涨的幅度。因此,式(1…3)中的实际上代表贬值国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记为εx、),实际上代表贬值国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记为εm、)。
将式(1…3)改写为:

                                                                  (1…4)

本币贬值是否能够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的符号。如果,则有,本币贬值能改善该国贸易收支状况。如果,则有,本币贬值将使该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特殊地,如果假定该国贸易收支在本币贬值前处于均衡状态,即ME=X,则可简化为判断以下数学公式的符号:
                               (1…5)
若εx+εm》1,则有,贸易收支会因本币贬值而得到改善;若εx+εm=1,则有,贸易收支状况保持不变;若εx+ε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