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全集-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在他看来,明军立足未稳,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应该万无一失。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这一套有时并不管用,特别是对李如松,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一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  晨 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厉部队加强防范,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一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

 

    正月初七 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军事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作出了解释:

 

    “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大家恍然大悟。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算有奸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一查一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末了还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1206'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不然你一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那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一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可是大家不干了,辛辛苦苦跟你来打仗,除了精忠报国,辛勤打仗外,总还有个按劳取酬吧,不让割人头,取证据,怎么报销?我报多少你给多少?

 

    事实证明,李司令是讲道理的,干活不给钱这种事还干不出来,歹话讲完,下面说实惠的:

 

    “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

 

    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大家的眼睛放出了金色的光芒。

 

    五千两白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是始终存在的,且变化较大,很难确定,只能估算。

 

    而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套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可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米左右(最低),即三百多斤。经查,一斤米的市价,大致在人民币两元左右。

 

    如此推算,万历年间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元。五千两,也就是三百万元人民币。

 

    谁说古人小气,人家还真肯下本钱啊。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正进行他的最终军事部署,自明军到来后,他曾仔细观察明军动向,希望找到对方主攻方向,由于大雾,且明军行动诡异,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城中的布防也是一日三变,未能固定。

 

    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1207'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1208'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内叛军却顽固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无粮草,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一、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1209'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十几年后,在一次战役失败后,他和他的弟弟佟养性搞顺风倒,投降了后金,当了早期汉奸,成为满清的建国支柱。

 

    他有一个儿子,叫做佟图赖,这位佟图赖有几儿几女,先说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人,叫做爱新觉罗·福临,俗称顺治皇帝。

 

    佟图赖的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孝康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玄烨,俗称康熙。

 

    而佟图赖的儿子也混得不错,一个叫佟国纲,战功显赫,跟康熙西征葛尔丹时战死,另一个叫佟国维,把持朝政多年,说一不二,人称“佟半朝”。

 

    这位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同一个男人——康熙。

 

    其中一个虽没生儿子,却很受宠信,后来宫中有个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给她抚养,直至长大成人,所以这个孩子认其为母,他名叫爱新觉罗·胤禛,俗称雍正皇帝。

 

    再说佟国维还有个儿子,和雍正相交很深,关系一直很好,后来还为其继位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因为隆科多是雍正的养母的同胞兄弟,所以雍正见到隆科多时,总要叫他“舅舅”。

 

    佟养正的后世子孙大致如此,还有若干皇后、贵妃、重臣,由于人数太多,不再一一陈诉。

 

    顺便说一句,他的弟弟佟养性也还值得一提,这位仁兄投降后金之后,领兵与明军搞对抗。结果被一个无名小卒带兵干掉,这个无名小卒因此飞黄腾达,当上了总兵,成为边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龙。

 

    后来这位毛文龙由于升了官,开始飞扬跋扈,不把上级放在眼里,结果被领导干掉了,这位领导叫袁崇焕。

 

    再后来,袁崇焕又被皇帝杀掉了,罪名之一,就是杀掉了毛文龙。

 

    想一想这笔烂帐,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按常理,预备队宣布之后,就应该散会了,李如松也不说话了,大家陆陆续续离开军营,回去安排明日战备。

 

    祖承训也是这样想的,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出大营的那一刻,却听见了李如松的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