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鲍宗豪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展示城市素质、城市风骨和魅力的世纪。深圳市委提出:要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这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它对于深圳提升城市的人文发展水平、建设国际化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强弱、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综合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城市凝聚力。凝聚力主要又取决于对民族(或城市)人文文化、人文精神的认同。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精神,是人文文化的精髓。高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文关怀,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更需要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具有科学技术教育所不具备的形象性、自由性等特点,对人的好奇心、独特性、求知欲等创造性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以他切身的体验讲道: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像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像力是无限的。可以说,没有人文艺术、人文思维的陶冶,就没有创造性人才,就没有城市的创造精神。
建设现代化城市不能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场”,因为现代化城市本质上都是人文城市。如果说城市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还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话,那么现代化城市的人文特色则是不可“缺失”或“跨越”的。现代化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
城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城市文化韵味。比如,城市的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而且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时代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和而不同”文化氛围和社会情调的重要因素。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里弄,就是不同风格的民居;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楼,虽然都是现代化建筑,但也具有不同的文化韵味;北京的紫禁城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具有东西方的不同气派、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不仅城市中的那些有形的物质实体,鲜明地显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一个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城市和谐文化的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更重视其人文价值。可以说,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城市都是人文城市,都关注自己的人文品位、人文魅力。如纽约、巴黎、法兰克福等,都是人文城市,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有称誉于世的创立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和创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30多座。可以说伦敦是文学城市,是戏剧城市,又是大学城市。
既然现代化城市的“人文”特色是不可“缺失”、不可“跨越”的,那么,建设现代化城市应从哪些方面去形成其人文特色呢?
——现代化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似乎不断地在超越过去,“革新”传统: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取代了过去木石结构的低矮建筑;宽阔的马路,取代了传统的羊肠小道:漂亮的市内公园,取代了往昔泥泞或杂草丛生之地。大企业、大商场、大剧院、大广场、大体育馆、大娱乐场所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都充分地标志着现代城市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异。但是,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现代都市人可以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呢?是否意味着现代都市人可以忘记往昔,消灭历史,抛弃传统和文化遗产?城市经济发展、新区开发是否已意味着传统的民居、历史街区甚至文物古迹都已成了绊脚石?旧城更新是否意味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城老区,必定要经历一场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式的彻底打造?
实际上,人类注定难以跳出传统的掌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一个水库,它蓄积着可能成为人们依恋对象的历史文化宝藏。历史文化遗产最本质的意义是人类所作事情的记忆,历史文化遗产正是通过恢复人类过去的记忆而服务于现在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可能会唤起人们的依恋之感,它向人们显示了现在仍然存在的物件,特定历史事件虽然已远逝我们而去,但其神韵却凝聚、沉积于历史文化遗产之中,并能激发起人们对于这些事件的依恋。未来往往难以预料,现在又稍纵即逝、变幻莫测,人们所能乞求的只有过去。只有从过去,从传统、从历史文化遗产中,现代都市人才能获得认识自身以及环境的必要知识,才能认清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现在何处,能够而且应当干什么,以及将走向何方。只有在这个时候,现代都市人的行动才可能是明智和理性的。
——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城市建筑不仅有它的外貌,而且在它的背后又蕴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力量。城市建筑呈现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文化精神的特点,呈现了城市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等。
我国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进行新一轮城市规划,城市建筑风格也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理念:如对历史的重视,并实用性地采用诸如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的因素,以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反对把城市改造成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不然,人住在城市里,但城市不仅没有能提供温馨的、充满人情味的、自然的场所,反而造成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隔膜。
——现代化城市的制度文化。城市制度是城市文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后的一种结果,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实体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城市文化的变迁必然通过城市的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来;各种制度的整合、变迁,体现着制度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文化是无形的,但它却时时、处处制约着、甚至左右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比如,我们把科技创新作为上海、深圳等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但上海、深圳等城市目前缺的不是科技成果与资金,而是需要制度文化氛围,合理的制度安排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推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形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制度文化。
深圳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大都市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认识精神文化就是蕴含在所有领域和产业中的创意能力和创新精神,表现在各个企业产品的独特设计、品牌和形象上,绝非虚无缥缈;二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互动关系。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文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步一步朝着建设一流文化、塑造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的目标努力。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吸收外来文化。这为深圳带来了异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深圳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纳,丰富了深圳人民的文化生活。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鲍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