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嘲笑纳赛尔,说他“躲在联合国紧急部队的保护屏后面,发出一些好战的叫嚷”。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纳赛尔曾在第三次阿拉伯最高级会议上许诺,不允许联合国部
队阻碍埃及进攻以色列,现在是地兑现的时候了。这就迫使纳赛尔下出第二步棋,
要求联合国驻西奈的紧急部队“部分”撤退。
5月16日22时,埃及负责与联合国紧急部队联络的军官易卜拉欣·沙卡维
准将,向联合国紧急部队的印度司令官里基赫递交了埃及总参谋部的信件。信中称
以色列正在叙利亚边境集结部队,如果它进攻叙利亚,埃及将向叙利亚提供援助,
如果战争爆发,联合国部队将处于危险之中,埃及要求联合国部队立即撤出西奈。
里基赫对此感到非常震惊。他告诉沙卡维,作为这里的司令官,他无权采取任何行
动,因为他是听命于联合国的。他将把信件转给联合国秘书长吴丹。
听说埃及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从西奈撤退,吴丹也是大吃一惊。中东的形势已
经十分紧张,对此,联合国已经在进行调查,但还未有任何措施。如果埃及真要求
联合国紧急部队撤退,那么,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但在随后进行的澄清过程中,
吴丹发现,埃及并不是要求全部联合国紧急部队撤出埃及,它只要求沿西奈和加沙
边境上的驻军撤入联合国军营地,并没有提到驻扎在策朗海峡人口处的联合国军分
遣队。开罗的新闻公报和电视台都肯定了这一点。这表明,埃及要求联合国撤军,
与其说是它想进攻以色列,勿宁说是为了堵住阿拉伯人的口,不让他们以此为借口
攻击纳赛尔。事实上,纳赛尔的举动确实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
西奈,是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制定,经过埃及政府同意的。现在仅凭埃及总参谋部
的一纸公文,就让联合国部队撤走,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埃及真正想让联合国部队
撤退,那么它必须由政府出面,与联合国秘书长联系,而不是由总参谋部出面,与
联合国部队的司令直接打交道。纳赛尔希望联合国部队暂时撤进哨所,一俟时机成
熟,它仍然可以驻扎在西奈。他指望可以用这种方法讨好阿拉伯人,巩固地作为阿
拉伯世界领袖的地位,又不开罪犹太人。他煞费心机想出了这个方法,但他哪里想
到,阿拉伯国家不会让他把如意算盘打成,而呆板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也不会帮他
的忙。这个措施的效果注定同他的本意大相径庭。
吴丹在与联合国顾问委员会商议后认为,不能要求联合国“靠边站,以便让双
方重开战事”。他告诉埃及,联合国不能遭到戏弄,他不同意局部撤军,也不同意
暂时撤军。要么全部保留,要么一个不留。随后,吴丹公开了他的决定。实际上,
吴丹自以为已经吃准了纳赛尔不敢开战的心理,逼纳赛尔作出让步。可是,他哪里
想到,纳赛尔是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自尊心极强。他的外交部长里亚德曾这么形
容他:“当有人向他挑衅时,他是从来不退却的。”如果同意联合国的要求,收回
已经公布的决定,那么,他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将声名日地,他的自尊心是绝对不同
意这么做的。
果然,在听到吴丹的答复后,埃及作出了断然反应:5月18日,埃及外交部
长里亚德受命通知吴丹:埃及政府决定结束联合国紧急部队驻扎在阿联(指埃及)
领土和加沙地带的状况,请秘书长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撤走这些部队。
甚至于在里亚德写这封信之前的5月17日,埃及武装部队就已经开始接管联合国
部队的各个哨所,18日,埃及军队进驻蒂朗海峡的人口处沙姆抄伊赫。次日,联
合国紧急部队司令部降下了联合国的旗帜。
占领沙姆沙伊赫后,纳赛尔就面临一个封锁海峡的问题。阿拉伯国家一直要求
埃及重新封锁蒂朗海峡,而以色列则公开声称,封锁海峡等于宣战,苏伊士运河战
争正是从埃及封锁海峡开始的,对此,纳赛尔深有感触。而战争,并不是纳赛尔所
希望的。他希望在作出正式决定之前,看看以色列的反应。
5月对日,以色列总理艾什科尔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纳赛尔从西奈撤出军队,
呼吁阿以之间保持和平,至于海峡问题,他一字未提。纳赛尔无疑从艾什科尔的讲
话中得到了一点鼓舞。
5月22日晚上,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高级委员会讨论封锁亚喀巴湾事。尽管
阿拉伯国家一直要求埃及关闭亚喀巴湾,纳赛尔仍然认为,这样做太危险,它将大
大增加战争的风险。如果埃及决定封锁亚喀巴湾,爆发战争的危险将增加到50%。
因此,会上更多地讨论了埃及的防御问题。纳赛尔认为,防御行动将有助于遏制以
色列对叙利亚的进攻。这次会议没有讨论进攻以色列问题,很显然,纳赛尔仍然不
想采取行动。
但是,事态马上发生了变化。5月23日,纳赛尔会见了来访的吴丹,告诉吴
丹,他准备封锁亚喀巴湾,吴丹则警告说,以色列已经表示,封锁海峡是一种战争
行为。纳赛尔的意思是,在这段时间内,双方都不要采取行动使问题激化,以色列
不要让船只通过海峡,而埃及也不搜查任何船只。这样,事态就会逐渐平息下来。
随后,埃及宣布了纳赛尔的决定,并说,埃及和以色列现在已经处于临战状态。纳
赛尔只是说说而已,但是,以色列是决不会给纳赛尔这个保留脸面的机会。相反,
它会利用他的一切错误,来对埃及发动攻击。
“我们中的某些人被我们在5月15日到15月
20日之间调往西奈半岛的强大军事力量迷惑住
了。”虚假的埃以力量对比让纳赛尔觉得可以与以
色列一竞雌雄了。他放开胆子往前走。他不知
道,这其实是在玩火。
事态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转折?在这场危机的开头,我们看到,埃及采取
的是一种威慑政策,纳赛尔希望,通过显示武力,以色列会收敛自己的行为,阿以
战争得以避免。事实上,当时纳赛尔既无总的战争计划,也无既定政策。发动战争
绝非纳赛尔的初衷,事态急转直下,是纳赛尔始料未及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关键是因为纳赛尔错误估计了阿以双方的实力对比,过高估计了埃及的实力,过低
估计了以色列的实力,进而对以色列的意图进行了错误分析,从而作出了这种不理
智的决策。
威慑政策得以奏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威慑者的决心,二是威慑者本身
具有的实力,三是准确的威慑信号传递,亦即必须让被威慑者准确地理解威慑者的
意图。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威慑者本身实力,如果不具备这种实力,威慑不仅
不能奏效,反而会使被威慑者曲解威慑者的意图,造成事态恶化。六天战争的情况
正是如此。在战争爆发前,埃及并不具备对以色列进行威慑的实力。纳赛尔的政策
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他认为埃及已经具备对以色列实施威慑的力量。
从1963年开始,苏联向埃及大规模地提供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如米格一21
和苏一7、图一16以及T-54坦克,后来甚至提供了更新式的T-55及萨姆
11导弹,到1967年战争爆发前,苏联向埃及提供的军火总额达匕亿美元。埃
及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埃及军队对以色列占有较大的优势,
如埃以飞机数量对比达到2.5:1,坦克数量对比达到2:1。但是,埃及军方
和纳赛尔都忽略了一点:武器不会自动发挥作用,使用武器的是人,只有人掌握了
武器,武器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掌握武器的人更为重要。
埃及军队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如以色列军队。就军队质量而言,埃及军队显然不能同
以军相比。以军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意志坚强,作战原则灵活,能熟练使用所配
备的武器,而埃及军队则恰恰相反。后来勃列日涅夫曾指责埃及人“如果你们的每
一辆坦克都能发射一枚炮弹,整个战绩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写法”,“可是你们的大
炮连动也没有动”。后来的埃及军队重视质量建军,埃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果然
出手不凡,遗憾的是,当时的埃及无人认识到这一点。
5月对日,纳赛尔参观了位于西奈半岛季夫贾法井的空军基地,飞行员告诉他,
他们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消灭以色列空军。飞行员的乐观给了纳赛尔信心,当他离开
空军基地的时候,他相信,这一次埃及军队不仅与以色列旗鼓相当,甚至还更胜一
筹。回去之后,他准备封锁亚喀巴湾。他说:“犹太人已经发出了战争威胁。我们
告诉他们:欢迎你们,我们已经作好了战争准备。我们的军队和全体人民已经做好
了战争准备。”这次参观可以说完全改变了纳赛尔对阿以双方力量对比的看法,从
而也改变了中东的事态发展。
5月26日,纳赛尔在一次讲话中声称,他曾想等待阿拉伯国家强大起来并做
好准备后再对以色列采取行动,为此他曾遭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责难。“现在我们
感到我们已经非常强大,可以和以色列进行一场战斗。在真主的帮助下,我们能够
获胜。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决定采取实际行动。”他说:“采取这一行动还
意味着我们准备与以色列打一场全面战争……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摧毁以色列。要是
在5年或者3年前, 我很可能不会谈这件事。在1956年已过去大约 11年的
今天,我谈起了这件事,因为我有信心。”纳赛尔忘了,就在这场危机开始之前,
他还意识到埃及军队不是以军的对手。一个月的工夫不到,他就把这一切抛到九霄
云外去了。诚如《金字塔报》主编海卡尔所说:“我们中的某些人被我们在5月1
5日到5月20日之间调往西奈半岛的强大军事力量迷惑住了。”海卡尔的同事艾
哈迈德·巴哈丁也说,阿拉伯人没有能力消灭以色列,可是他们却到处宣扬这个口
号。这个毛病甚至于连像纳赛尔这样的政治家也不能避免。不过,他此刻已经被假
象蒙住了双眼,幻想埃及对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他估计,即使以色列军队采取行动,
也只能是有限的行动,即占领加沙地带或者阿里什地区,而不可能是一场全面战争。
而且,由于埃及军队已经十分强大,足以阻止以色列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即使出
现最坏的局面,战争的进程不利于埃及,以色列最多也只能取得一场局部的胜利,
而不可能打破埃及的防御部署。10年前,即使在埃以力量对比十分不利于埃及的
情况下,以色列也未能占领埃及的两个防御阵地,现在,埃及军队已经强大起来,
以色列更不可能占领这两个阵地了。再加上有苏联在联合国及时谋求停火,以色列
军队将不能继续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海峡仍然处于封锁状态,以色列不得不向埃
及让步。
纳赛尔认为,1967年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埃及而不利于以色列。1956
年,以色列尚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英法两国同以色列协同作战,为以色列的城市
提供了空中保护伞,使其免遭阿拉伯国家的攻击。而这一次,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
不同,以色列在世界上陷于孤立境地,它不可能再指望西方国家为它开辟第二战场。
1956年的埃及是孤军作战,而这次整个阿拉伯世界却团结起来,唯纳赛尔马首
是瞻。整个实力对比有利于埃及,而不利于以色列。他没有意识到,英国和法国虽
然退出了中东的角逐,但是,美国鬼子又来了。这个美国鬼子,即使是像苏联这样
的超级大国也对其望而生畏,不敢正面撸其锋芒,而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不过是一种
表面现象。试想,半个月前还争吵不休的阿拉伯“兄弟”,会一下子尽弃前嫌、投
到纳赛尔的大旗之下?纳赛尔太自信了。
纳赛尔不仅错误估计了阿以双方的力量对比,
在分析以色列的意图时,他又忽视了以色列的民
众心态,低估了以色列政府采取行动的能力,因而
制定了消极等待政策,失去了先发制人的良机。
我们曾经提到,纳赛尔在决定封锁海峡之前,曾有意识地停顿了一下。他要看
看以色列的反应。如果以色列反应十分强烈,他说木定会就此止步。岂料天遂人愿。
以色列政府作出的反应竟然如此温和,让全世界都感到意外。没有一个人想象得出,
作出如此温和反应的竟然是以色列政府。对此,美国人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