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讨!”《宗镜录》卷17:“《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故知长短之劫,由一念来。三乘趣果,并是梦中。” 禅林称誉这种顿悟之机是将“千门万户,一时击开”《续古》卷1《晦堂心》, 主张彻骨彻髓的顿悟。《圆悟录》卷6:“释迦老子,三世诸佛,心髓一时顿现,便恁么承当。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否无二,更疑个什么!” 禅宗非常欣赏《圆觉经·普觉章》“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式的顿悟,《圆悟录》卷5:“人人心华发明,处处照十方刹。”《大慧录》卷17: “忽然心花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高峰禅要》:“心华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又如明镜当台,不起一念,顿成正觉。”《密庵语录》:“蓦然一念顿消,心花发现。尘劫来事,尽在于今。” 正觉《圆觉经颂·普觉章》云:“药病相攻双去难,心华开发自家禅。天真历历非修证,日用堂堂岂授传。高步丹霄知得计,止啼黄叶信成权。底时屑屑行泥滓,可笑蜗牛自氵宛涎。”《宏智广录》卷8主张高步丹霄式的一念顿悟。正觉《圆觉经颂·普贤章》云:
侬家活计本天然,刹刹尘尘见普贤。犀角一星蟾影透,神珠九曲蚁丝穿。觉非渐次亡棱缝,幻自消熔得混圆。妙应通身无向背,古菱花不染媸妍。《宏智广录》卷8
诗意谓衲僧家风,纯乎天然,刹刹尘尘都可以见到普贤境界。澄明透澈、晶莹圆润的悟性,如犀角中空,与月影相通;也好似九曲黄河中的神珠,用系蚁的丝线就可以穿成一贯。觉悟无渐次阶级,是突发而彻底的觉悟;幻翳消除,当下即得混沌圆融。顿悟之时,没有向背的区别,本心如同明澈的古镜,活泼而原真地反映外物,却不会被美丑所污染。
开悟论的最高境界是无修无证。宗密著《圆觉疏钞》,对圆觉了义深有体证,曾将经文“一切众生皆证圆觉”的“证”字改为“具”字,认为经文作“证”当是翻译者的错误,但又声明自己并没有看到梵文原本。后来真净克文撰写文章,痛訾宗密,“谓之‘破凡夫’、‘臊臭汉’。若一切众生皆具圆觉,而不证者,畜生永作畜生,饿鬼永作饿鬼。……凡夫亦不须求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已具圆觉,亦不须求证故”《大慧录》卷30。 这种批评未免过于偏激。因为《圆觉经》也明确宣示:“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这是立足于圆觉了义的立场所说。禅宗对此亦有深切体证。本净曾批评执着于“修道” 的禅林风气说:“道本无修,禅师强修;道本无作,禅师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为,于中强为”《祖堂集》卷3《本净》, 并作《无修无作偈》:“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传灯》卷5《本净》因为本觉妙明,心行处灭,所以不许修证。《第六门血脉论》:“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古尊宿》卷1《怀海》:“不许修行得佛。无修无证,非心非佛。”《临济录》:“无佛无法无修无证,将与么傍家,拟求什么物?” 但是,禅宗同时指出,也不可执着“无修无证”而流于肤浅的表悟,否则就像归巢的鸟儿,反而被谷口的白云迷住了。《传灯》卷16《元安》:“问:‘《经》云饭百千诸佛,不如饭一无修无证者。未审百千诸佛有何过,无修无证者有何德?’师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夜迷巢。’”《正法眼藏》卷3之下:“你莫见恁么道了,便拨无因果,作地狱业。以平常无事,唤作无佛法知见,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以此为无修证,以此为无功用,且莫错会好!”
《圆觉经》极为注重修行,虽说境而明境在行,虽说果而明行之果。禅宗开悟论揭示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径。修行之道上存在着误区,产生各种似是而非的禅病。《圆觉经·普觉章》宣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病,以证圆觉真心。与《圆觉经》一样,禅宗也非常注意对这些禅病的遣除。
1遣除一念不生的境界
《圆觉经》指出圆觉妙心恒常、光明、圆满,但有些修行者将一念不生的清净境界当作大道,这就是认贼为子。《圆觉经》非常注意对认清净境界为道、未得谓得等禅病的破除,经中指出,将来的众生不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虽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远不会成佛,不能证得果位。因为清净境界、空境界、光明境界,都是“我”所变现的,而“我”则由“业”所变,“业”由“心”所变, “心”由一念无明所变。如果把“我”所变现的清净认作是成佛的境界,认为自己有所证悟有所成就,就是凡夫。认为一念不生的清净境界就是道,正是业力的根本。禅宗也很注意对这种禅病的遣除。“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什么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什么有昭昭时?汝还会么,这个唤作认贼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传灯》卷18《宗一》
《圆觉经》认为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要“身心寂灭”。这是一种胜妙境界,但如果执着于此,则会成为弊病,因此禅宗对之同样予以遣除:“如今人多是得个身心寂灭、前后际断、一念万年去,休去歇去,似古庙里香炉去,冷湫湫地去,便为究竟。殊不知却被此胜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见不能现前,神通光明不得发露。”《古尊宿》卷44《克文》
《圆觉经·清净慧章》:“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指出一般众生被自己的知识、观念、见解障碍住了,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而见了道的菩萨之所以还没有成佛,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清净境界失掉了,始终还停留在觉悟的境界里。禅宗也认为只有上根大智,才能真正脱离生死:“《圆觉》曰:‘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故知脱生死于言下,自非上根大智,何以臻此?”《林间录》卷上
2破除“未得谓得”的增上慢
《圆觉经·净诸业障章》指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佛家所忌的增上慢。禅宗认为,这种增上慢甚至可以在随缘的表悟中体现出来。圆悟指出: “有般底人道:‘本来无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此是大妄语,谓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原来不曾参得透。见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便道‘只是狂言,本来无事’,可谓一盲引众盲”《碧岩录》第9则。 云门则设“三病”来破除禅病,说佛法修行容易犯三种弊病,即“未到走作”、“已到住着”、 “透脱无依”《五家宗旨纂要》卷下。 “未到走作”,指修行未达悟境,仍停滞于相对分别的迷妄中。“已到住著”,指已达悟境,然因执着悟境,以致不得自由自在。“透脱无依”,指自以为已达悟境,而得不依于一物之自由。对《圆觉经·净诸业障章》所批评的“增长我见”禅病,禅宗也大力破除,指出 “生轻薄想,增长我见,如来说为可怜悯者”。《大慧录》卷19。《圆悟录》卷14:“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毋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心愤愤口悱悱,品藻当代,凌铄先德。”《虚堂录》卷9:“守寂湛之性,便为至宝,怀在胸中,终日昭昭灵灵,杂知杂解,自担负我亦有见处,曾得宗师印证,惟只增长我见。” 《圆觉经·净诸业障章》指出“动念之与息念,皆归迷闷”,不但动念错误,灭绝念头同样错误。禅宗主张死中得活,枯木生花,反对断灭顽空,反对“不识玄旨,徒劳念净”《信心铭》式的窒息生机。
四、《圆觉经》与禅宗的境界论
圆觉境界也是禅悟的境界,两者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圆觉境界与禅悟境界都不可用轮回之心测度;《祖堂集》卷8《本寂》:“问:‘承教中有言:‘未出轮回而弁圆觉,彼圆觉性则同轮回。’如何是未出轮回而弁圆觉?’师云: ‘如人在途中说家事。’”《圆悟录》卷8:“教中尚道:‘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又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祖师道:‘但尽凡情,别无圣量。凡情尽处,圣量见前。’”《黄龙四家录·黄龙南》:“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用此思惟,辨于佛境,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着。” 圆觉境界与禅悟境界是纤尘不立的境界; 《证道歌》:“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圆觉境界与禅悟境界是自证自悟的境界;《古尊宿》卷48《德光》:“欲得径捷,须离却语言文字真实参究。所以古德道:‘念得《楞严》《圆觉经》,犹如泻水响泠泠。有人问着西来意,恰似蚊虻咬馅钉。’” 圆觉境界与禅悟境界是顿悟的境界;《禅源诸诠集都序》卷3:“逐机顿者,遇凡夫上根利智,直示真法,闻即顿悟,全同佛果。如《华严》中初发心时即得阿耨菩提,《圆觉经》中观行成时即成佛道。” 圆觉境界与禅悟境界是圆融不二的境界。《传灯》卷25《德韶》:“敲打虚空鸣々,石人木人齐应诺。六月降雪落纷纷,此是如来大圆觉。”
1.圆融灿烂的一真法界
《圆觉经·文殊章》:“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本”是形而上的道体,任何三世诸佛与一切六道众生,在形而上的道体上,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的。在诸佛菩萨自性平等本际里,没有一处不清净,没有一处不圆满。《宏智广录》卷8:“平等本际,非去来今。……超出生灭,混融正偏。”《传灯》卷26《慧诚》:“上座各有本分事,圆满十方亘古亘今。” 《古尊宿》卷36《大同》:“古人圆满十方,无一法可是可非。” 真如本际,泯灭了一切对立观念。宗密:“顺随,不二也。……生死涅槃为二,凡夫顺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云‘随顺’。”见《圆觉经略疏》卷上,大正藏第39册。 在此境界里,宇宙的当下皆是真如,皆是净土。这是脱落了一切相对观念的光华灿烂的华严一真法界。《圆觉经·普眼章》: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心净国土净,悟道之后所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干净的,色尘清净,眼根清净,眼识也清净,乃至耳根、耳识……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清净了。六根清净,六尘也清净,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也无不清净。乃至于一人清净,多人也随着清净,一切众生都清净,甚至连地球、太阳乃至于整个宇宙、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清净。这种清净,不仅指现在,还包含着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空间。“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圆觉妙性使得事事交相涉入而无碍,诸法互相遍满互不妨碍,以一入多,而一不坏;以多入一,而多不杂。以此类推,世法出世法,乃至无边陀罗尼门也是一多相即无坏无杂。一根入多根时,一根不坏;多根入一根时,多根不杂。一尘入多尘时,一尘不坏;多尘入一尘时,多尘不杂。诸根诸尘互相摄入,彼此不坏不染,如同一光容多光,光光相摄。正觉《圆觉经颂·普眼章》云:
谁从普眼道场来?天帝堂前珠网开。彻底光明成一段,个中清净绝纤埃。交罗理事真空观,照破根尘不夜台。恰恰相应尔时节,陶家壁上起梭雷。《宏智广录》卷8
诗意谓证得了佛陀教示给普眼的境界,就会产生六根、六尘、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一切平等清净不动”的圆融体验,犹如华严帝网,珠珠相摄,影影相涵,重重无尽。这是彻底的光明境界,事事无碍,打成一片。它清净澄明,没有纤毫的意识之云翳。它既是理事圆融、事事圆融的华严与禅的圆融境,也是不起分别的华严与禅的现量境。《宗镜录》卷53: “《圆觉经》云:‘譬如眼光照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可证五根现量不生分别,其眼光到处无有前后,终不舍怨取亲爱妍憎丑。例如耳根不分毁赞之声,鼻根不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