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的感人事迹,尖锐揭露本国统治者的腐朽残暴,猛烈鞭挞外国侵略者的横行霸道等,成为伊朗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主题。表现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一是诗歌体裁的革新,即除了继续利用旧诗体和民歌体之外,又创造了自由体的新诗,以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二是散文的地位迅速提高,即由于散文更适于表现日趋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更适于说理、论证和叙述,因而其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甚至逐渐成为与诗歌并驾齐驱的文体,从而改变了历来以诗歌为主体的传统格局;三是现代波斯文学语言的诞生,即以古典文学语言为基础,广泛吸收人民大众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再加上诗人作家的精心加工提炼而成的现代文学语言。
立宪运动时期最活跃的诗人首推巴哈尔 (1886—1951)。他的全名为密尔扎·穆罕默德·塔吉·巴哈尔。他生于霍拉桑省玛什哈德市,父亲是宫廷诗人,拥有“诗王”的称号。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阿拉伯语,七岁开始作诗,并在父亲去世后被国王封为“诗王”,成为伊朗文学史上最后一位获得这个荣誉的诗人。不过,巴哈尔虽被戴上“诗王”的桂冠,但并没有成为宫廷的忠实歌手。1905年,他成为霍拉桑省革新派组织——幸福会的会员,积极推进该省的立宪运动。1908年,他参加秘密刊物《霍拉桑》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在该刊物上发表爱国诗歌。 1909年,当起义军进占德黑兰,废黜国王的消息传来时,他在玛什哈德庆祝会上朗诵革命诗歌。同年,伊朗民主党在玛什哈德成立,他立即加入该党,并被选为省委委员,负责主办机关刊物《新春》。后来《新春》被当局查封,他又设法筹备编辑出版《早春》,再接再励进行奋斗。由于巴哈尔不肯屈服,所以在立宪运动失败后,他曾屡遭迫害,如 1916年和 1932年先后两次被捕入狱。1925年以后,他退出政治运动,专心从事创作和学术活动。1946年,他主持召开伊朗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此外,他还担任过伊朗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
巴哈尔一生写有三万行左右的诗篇。他是从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过渡时期的诗人,既善于利用旧诗体,又善于创造新诗体,用以表现时代的内容,传送时代的精神,因而许多优美诗篇不胫而走,众口交诵。
除巴哈尔外,立宪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阿什拉芙尔丁 (1871—1934)、德胡达(1879—1955)、阿里夫(1882—1934)和拉胡蒂(1887—1957)等。
阿什拉芙尔丁在立宪运动时期创办的讽刺杂志《北风》是当时众多出版物中战斗力最强烈、个性最鲜明的期刊之一。这份杂志所发表的讽刺诗都出自他的笔下,其数量多达两万余联句,这些诗不仅充分发挥了打击不良现象的作用,而且在运用民歌形式和人民口语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德胡达是立宪运动时期另一份重要刊物——《天使号角》的主要撰稿人,相继发表许多诗歌和短文,抨击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思想大胆泼辣,形式生动活泼,很受时人欢迎。
阿里夫是立宪运动时期又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他精通音律,能够弹琴唱诗,声音优美动人。在立宪运动期间,他常在群众集会上登台演唱自己的诗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最善于写小调,即利用传统的民歌形式,填进自己创作的新词,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正如有的文学史家所指出的那样,他的小调中有着追求自由的灵感、痛苦的感情和浓郁的爱,这一切与其强烈的爱国激情相结合,再加上他那优美的歌喉,所以对听众的感染力很强。
拉胡蒂是立宪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诗人。在立宪运动高潮时,他积极投身其中,并且写了一系列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当立宪运动遭到挫折后,他被当局通缉,并被判处死刑,因而长期过着流亡生活,但仍没有停止诗歌创作;到苏联定居之后,又写诗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在 1914年至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朗当局虽然宣布独立,但其国土却成为俄国、英国和德国争战的场所。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军队继续留在伊朗,并且将其势力扩展到伊朗全境。1921年,原哥萨克师团军官礼萨汗乘混乱之机发动武装政变,将中央政权攫为己有。1925年,在礼萨汗的压迫下,议会宣布废黜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立礼萨汗为国王,称为礼萨汗·巴列维。在礼萨汗·巴列维统治时期(1925—1941在位),他一面大权独揽,残酷镇压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和游牧部落暴动,加紧迫害进步文化人士,强力压制进步文化事业,形成一片白色恐怖;另一面也采取若干措施发展经济,改革法律,维护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伊朗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便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社会条件下继续向前进的。作家恒拉里后来在谈到这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困难境况时写道:“在过去的专制时期,没有出版自由,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甚至抒情诗也要受到检查,报刊监督部门给诗人下达命令,不要写情调感伤的诗歌。在这样黑暗的年代,伊朗人被责成表达欢乐的情绪,被指令抒发对当时称之为伟大领导者的感情,甚至于青年恋人也无权表达对自己情人的某种不满。”在这个阶段,进步的文学创作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反映广大乡村农民的痛苦生活、城市下层民众的贫困境遇和成千累万妇女的悲惨命运,成为作品的基本主题。就文学作品的体裁而言,诗歌继续繁荣不衰,同时以小说为主体的散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诗歌领域,除了巴哈尔、阿什拉尔丁、德胡达、阿里夫和拉胡蒂等在立宪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诗人继续从事创作活动之外,又有一批新秀登上诗坛,埃师吉、伊拉治·密尔扎、帕尔温·埃堤萨米和尼玛尤师奇等堪称其中之佼佼者。由于社会环境恶劣和个人遭遇不幸 (有的诗人惨遭暗杀,还有的诗人甚至被缝上了嘴),在他们的诗歌中业已见不到立宪运动高潮时期那种澎湃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着重表现的是对祖国和民族命运更深入的思索,对祖国和民族灾难更深广的忧愤。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们力求创新,不断创造新的诗歌形式,不断纳入新的诗歌语言。
埃师吉 (1893—1924)是热情饱满、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者侵略伊朗的罪恶活动,大胆揭露伊朗反动派出卖祖国的可耻行径,因而被迫流亡伊斯坦布尔。1918年归国后,他的诗歌创作进入高潮时期。1919年,他曾写诗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签订的英伊条约乃是将伊朗拍卖给英国人的交易。其后,他又用诗歌的形式戳穿礼萨汗自立为王的野心。反动势力恨透了这位直言不讳的勇敢无畏的诗人,终于在1924年派人将他暗杀,当时他只有31岁。
伊拉治·密尔扎(1874—1925)出身王族,一度做过宫廷诗人,获得“诗人之冠”的称号,之后转入政府机关任职。他的诗歌大部分写于 1915年至1925年间。《母亲》和《老板与雇工》是他流传最广的两首诗,前者歌颂母亲的伟大,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者以雇工的口吻谴责老板的狂妄自大,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他善于运用民众的口头语言,被人誉为“我们时代语言最优美、最明白晓畅的诗人”。
帕尔温·埃堤萨米(1906—1941)是伊朗现代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以感情丰富和笔法细腻为特色。在《伊朗妇女》和《孤儿的泪》等诗篇中,她对深受压抑的妇女和无依无靠的孤儿表示无限同情;在《窃贼与法官》一诗中,她指出窃贼不过是“窃物之贼”而法官则是“窃国之贼”,笔锋犀利,鞭辟入里。她的创作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 (特别是颂诗),形式完美,讲究对仗,语言精美。
尼玛尤师奇 (1879—1961)是伊朗现代诗歌革新派的代表,是自由体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现代诗歌应当彻底摆脱古典诗歌传统的束缚,采用自由诗体,中途可以换韵,诗行不求整齐,语言必须生动。但由于他对民族文化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广泛使用象征手法,所以有些作品晦涩难解。《阿夫桑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自由体新诗的奠基作品,以对话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失恋过程,描绘故乡的山光水色,揭发社会的黑暗腐败,时而写实,时而抒情,彻底摆脱了传统的诗歌模式。此外,《呵,夜色》、《兵士之家》和《囚徒》,也是他的名篇。
在小说领域,取材于历史事件的历史小说和取材于现代生活的社会小说最初产生于本世纪10年代,但出现公认的成熟作品则是20年代初的事。贾玛尔扎德 (1895—) 1921年出版的《故事集》是伊朗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入《波斯语甜出沙糖》、《政治人物》、《熊姨的友谊》、《毛拉古尔帮阿里的心事》、《什么锅煮什么菜》和《维朗杜勃》等六篇作品,全部使用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风格幽默,有的讽刺滥用外语词汇的倾向,有的揭发某些宗教人士的虚伪,有的谴责俄国哥萨克兵的暴行,不乏积极意义。姆沙法格·卡泽米 (1902——) 1922至 1928年出版的《恐怖的德黑兰》是伊朗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男主人公法拉赫先与其表妹玛辛,后与妓女埃法特的曲折恋爱故事为内容,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和妇女的不幸。注重塑造人物,语言平实质朴,是这部小说在艺术表现上值得肯定的地方。总之,贾玛尔扎德的《故事集》和姆沙法格·卡泽米的《恐怖的德黑兰》在伊朗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为以后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贾玛尔扎德和姆沙法格·卡泽米之后登上文坛的小说 家有穆罕默德·赫加泽依、萨迪克·赫达雅特、伯佐尔格·阿拉维等人,他们分别以各具特色的创作丰富了伊朗现代小说的内容,推动了伊朗现代小说的发展。
穆罕默德·赫加泽依 (1900-1970)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相续出版
《胡玛》、《帕丽切赫尔》和《泽巴》等三部小说,以资产阶级中、上层妇女生活为内容,其中虽然也对她们有所批评,可是态度相当温和。此外还写有《沉思》、《镜子》、《旋律》、《高脚杯》等小品文集子,流传颇广。穆罕默德·赫加泽依在语言方面很有造诣,善于熟练地使用纯正、朴实的现代文学语言从事写作。
萨迪克·赫达雅特(1903—1951)是伊朗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创作活动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1929—1941)有短篇小说集《活埋》、短篇小说集《三滴血》、短篇小说集《淡影》和中篇小说《盲枭》等,后期 (1942—1950)有短篇小说集《野狗》、短篇小说集《活水》和中篇小说《哈支老爷》等。前期创作含有若干颓废派因素,喜欢使用西方现代派表现方法。如《盲枭》,通过“我”抒发作者内心的不安、烦闷和痛苦,表现他痛不欲生的心理,情节是荒诞的,人物是虚幻的。后期创作完全转向现实,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哈支老爷》,以大地主、大资产者的代表人物哈支老爷为中心,描绘了伊朗上流社会的百丑图,剖析深入,发人深思。
伯佐尔格·阿拉维(1908—)是思想较为急进的小说家。195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她的一双眼睛》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伊朗40年代社会生活为背景,主要描写地下斗争领导者玛康的革命活动和爱情故事,他虽然爱富家小姐法兰吉斯,但始终未能下定决心与之结合,因为他深知革命道路是崎岖不平的,法兰吉斯是很难经受住的。
伊朗文学自古至今已经有了 2000余年的历史,纵观伊朗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事诗、抒情诗、颂诗、四行诗以及短诗 (卡特埃)、串珠诗(姆萨玛特)等诗体竞相发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且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究其原因,则与伊朗民族的心理气质、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特点有关。其二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颇为密切,受宗教的影响既广且深。在古代,主要是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系,受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在中古以后,主要是与伊斯兰教有联系,受伊斯兰教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