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之旅-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脑筋,偏偏那些最讨厌的部分往往是最常用的习惯语法!由所有不规则的习惯语法,可以看出来人类最初的习惯性行为是什么。奇怪的是中文中并没有“不规则”的观念。
  中华文化真正的价值,就在中文的概念结构。过去因为对信息认识不足,无法发挥中文的绝对优势。好在真理不辩亦明,中国人亦为人类家属的一员,过去遗留的宝贵资产,尚有待未来人类共同努力,发扬光大。
  我开始考虑概念分类时,就像做中文输入研究一样,完全是在黑暗中摸索。等到理出一些头绪,有了初步的结果后,才发现美国学者早在二十几年前就考虑过这种方法。但是他们只做了些最表面的分析后,发觉此路不通。自后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学者专家纷纷改由分析文法及字典着手,仍然没有找到可行的方向。
  近年来概念分析似乎又有抬头的趋势,可是据我研究的结果,英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倚重发音以表达概念。在录音机未发明之前,声音无法记录,全赖一代一代之间的口口相传。加以人类能辨识的声音有限,必须采用复音节才能有效运用。这一来,一个英语字汇本身就是一组复杂概念的结合,很难从中理出基本概念来。
  其次,英语有规则严谨的文法结构,虽然有其优点,却因此丧失了语言文字的演进痕迹。我们要想找出人类思维的真相,就必须了解思维所应用的元素,这些元素就是组成原始文字语言的基本概念。既然英语业已经过整理,现代人所用之英语必然与整理前的有所不同,那又如何去找寻那些失去的环节?
  人类最初发展的概念一定是不完整、简陋不堪的,我们想知道人是怎么了解概念,其途径之一是找到概念的发展原因及过程,此必须有保存良好的原始条件。对英语甚至所有的拚音系统来说,这个机会是非常渺茫的。中文基于视觉符号的发展应用,走向图形文字,每个图形在当初只代表一种具体概念。后来虽然扩大了应用的范围,注入了一些新的认知,但原意还在,而且各种文献一直保持至今。
  中文最有利于追溯思维因素的一点,就是其单音概念。单音因为不易辨识,所以中文常将单音字组合成“词”、“成语”来使用。这些单音字正好就是各种概念的矿床,只要能有系统、大规模地整理研究,人类思维的历程必然昭然若揭。
  我在沉红莲的协助下,收集了近二十万个“词组”,花了很久的功夫,把每个词的含义以及组成词的各单字间之关系,一一加以分析,又经过多次的修订,才得到第七章的分类表,以及概念基因和常识结构等。
  我不厌其烦地说明这点,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绝对不是虚语。尤其我很希望当今从事中国文学以及语言文字学的学者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风水轮流转,智能之钥已在你们的掌握之中,智能科学就靠各位发扬光大。
  我很了解自己,创新突破是我的长处,但却缺乏严密周全的细心。智能科学将是人类文明对宇宙进化的最终贡献,唯有大家捐弃私心、成见,精诚合作,截长补短,才可能有真正的成果。至于上述的分类,只是在启蒙时期,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心得而已。
  以下且以使用最频繁、最复杂的“打”字为例,说明我们怎样利用中文的特性,将其前后字义的关键分析出来(其余的文字也是以同样的过程,一一整理归纳出来。)
  我们所收集有关“打”字的复合词,因数量太多,在此仅抄录具代表性者如次:
  “打”字在前,后接动词、名词、状态词等:
  一、动词在后,“打”或指一种行为,或表某种动作或行为之进行。
  打斗,打仗,打劫,打击,打扰,打闹,打猎,打扫,打捞,打造
  打磨,打扮,打赌,打量,打鼾,打盹等。
  二、名词在后,泛指用手进行之活动(可能有引申义):
  打球,打牌,打更,打鼓,打锣,打针,打铁,打靶,打拳,打勾
  打油,打水,打酒,打柴,打鱼,打包,打结,打伞,打字等。
  三、指动作行为,后接终态词、结果词或程度词:
  打定,打成,打下,打住,打完,打好,打坏,打消,打伤,打死
  打破,打穿,打断,打碎,打烂,打倒,打通,打动,打得等。
  四、典故,或因习惯用法而有他义者:
  打发,打尖,打点,打烊,打折,打算,打雷,打诨,打手,打哑谜等。
  由上可知,“打”在前时,多以其后之字定义,本身仅作发生、进行及完成助词。
  “打”字用在后面者较少,除用作单位外,多为“打”之动作。
  一、前为数字者,“打”作为单位用:
  一打,半打,两打,几打等。
  二、前为动词,表示打之方式,前为名词,则指用工具之动作:
  扭打,撕打,拍打,拷打,捶打,摔打,抽打,敲打,殴打等。
  鞭打,棒打,锤打,拳打,手打等。
  三、前为助动词、形容词、副词,则描述“打”的情况:
  能打,肯打,会打,爱打,乱打,狠打,痛打,经打,耐打等。
  四、专用术语:
  单打,双打,代打,全垒打等。
  我们一再分析各种单字之组合,发现了中文词组有一定之组合方式,除了一部分习用已久或出自典故难以合理的归类外,绝大多数都有前后顺序之关系。一般说来,同性质之字,前面的字义多为“始态”,后面的则为“终态”(亦即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形容词、副词多用在前,一旦用在字后,则一定是一种结果的状态。这种发现奠定了我们对中文具有“映画”功能的信念,因此,我们仅以单独的文字概念作为“动画”的元素,再以前后之关系定义之。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节省文字定义的空间,重要的是应用灵活无比,只要再加上“修辞”模块,中文自然语言就算完成了。
  举例而言,“逃”是人或动物在某种原因下,因本能反应或意识驱使,以行走或任何交通工具,避开某个特定对象的动作行为。逃的结果,使位置或关系产生了变化。
  从上述的定义来看,“逃”本字的概念并不完整,难以理解。充其量我们只能肯定这是一个主体所控制的动作。
  再详细加以定义,以“逃”为述词,如前用一主词或副词,如“他逃”、“快逃”,其意甚明,毌庸细述。其下接名词,或作为“逃”之对象,或以“逃”修饰该名词,是一种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逃家”:主词通常指人,但凡“家中之成员”均适用。
  (猫狗亦可逃家,但可能性不大。)
  “逃学”、“逃课”:根据其后名词之限定,主词必为学生。
  “逃兵”:主词为兵。
  “逃税”:主词为人,且为有收入、有义务纳税之人。
  “逃狱”:主词为囚犯,“逃犯”则为专词。
  “逃难”:主词多半为人,然动物也可能有灾难。
  “逃命”:主词指有生命、能动作者。
  如果后接动词或状态词,则表示逃后之结果,如:
  “逃避”、“逃遁”、“逃匿”:逃后不知所往。
  “逃离”、“逃走”、“逃脱”、“逃开”、“逃掉”:皆表示逃后,不同程度地达到了逃的目的。
  如果把上述之词颠倒过来,有些难以理解,有些则产生不同的概念,如:
  “遁逃”:遁有不使人知之意,表示悄悄地先遁后逃。
  “匿逃”:匿是静态的,放在逃的前面,无从解释。
  “避逃”、“离逃”、“掉逃”:由于“避、离、掉”三字皆有结果之意,其后再接动作之词,很难会意。
  “走逃”、“跑逃”:走及跑皆为全动态,已为逃所涵盖,故不适用。然而走及跑亦具终态之意,故用在逃之后面则可。
  “脱逃”:指先脱离后,再逃者。
  “开逃”:开始逃。开在此不是结果词,而是时间词。
  由上可知,两个单字结合时,其在前在后有一定之语意规则,不然就词不达意。这是中文独具的特色,应用起来异常灵活,奥妙无穷。
  在我粗浅的分析中,动词有状态词及动作词两种,分别说明如下:
  一、状态词:又分为始态、连续态及终态,皆表示一种动作在某一时间内之状态。此类词可以用为动词,但却只表示某种动作之状态,与动作无关。如:
  兼具三种状态者,如“开”、“启”、“发”、“起”等。
  “开门”、“开罐”、“开幕”、“开山”等词中,如何“开”法并不是概念的主旨,只是表明了一种状况的开始。同理,“打开”、“张开”、“铺开”、“走开”等也只表明了一种终止的状态。“开打”、“开演”、“开讲”、“开跑”等则表示动作之连续态,在这种状态下,“开”之后皆接动词。
  终态:“满”、“止”、“停”、“住”、“死”、“谢”等,这类概念不能用进行式,多为已经完成者。
  连续态及终态:“灭”、“消”、“减”等,虽为终态,亦可作连续用。
  二、动作词:即一般所谓之动词,除文法上之特性外,在字义上可分为动作及行为两大类。动作有自然力的运动,主体驱动之运动,动作之结果与其所产生之终态有关。行为则有动机及起因,环境及效应等因素。
  以动作为例:“流”为自然力之运动,主体为液态物,因地心引力,由上往下运动。如果引伸为状态词,则表示一种连续态或终态,指自然而然形成者。中文凡属水字旁的字,多有自然现象的涵意,又凡为动词者,多具状态的特质。这是因为古人造字时,先有了事物之形,再观察事物之性质及所产生之状况,遂以事物为分类标准,当作偏旁,故都具有特别的属性,详见后面前缀之分类说明。
  主体驱动之动作词亦然,凡属自发性动作,皆归类于运动之主体。这种分类法对于字义的了解及运用有极大的优点,譬如说西方的人工智能研究中,由于英文不具这种功能,字义完全依赖字典提供,字与字之间不具依属性。要回答“什么会飞”这类问题时,除了事先建妥庞大的“知识库”外,几乎没有其它简便的解决方案。(要知道类似“什么会飞”这样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
  对中文而言,“飞”的属性是因能飞的主体而产生,前人在创造文字时已经处理妥当,除了一、两个例外,所有“鸟”旁的字(仓颉码之后三码为“斜日火”者)都是会飞的动物,其余“飞机”、“飞船”、“滑翔机”更不用说了。换句话说,在文字的结构中已经蕴含了字义的分类。如果把字义视作人类经验所得的智能,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的宣称,中文是具有智能的文字,根据中文来发展“人工智能”,将远比英文来得容易。这也是何以我个人胆敢大言不惭,自命了解智能,说穿了,不过拾得前贤一点牙惠罢了。
  行为词更有规律,缘因人类对行为的认识,多在文化层次发展到某一阶段以后,造字时已有成规可循。如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多以“彳”为偏旁;运动位移的行为,则采“辵”旁;思考的行为,为“心”字旁;言语的行为,则为“言”字旁;用手脚的行为,为“手”及“足”字旁,诸如此类,如女、纟、金、木、火等,不胜枚举。
  所以,我认为中国人未来的前途,完全系于中文专家身上,未来人类的“思维科学”也端视中国语文学家的努力而定。毕竟中国文字不是“快餐”品,历经了几千年,动员了无数不计功利、默默奉献、没有私心的伟大的人类菁英,将人的睿智浓缩在一个小方块中。这种信息是宇宙进化史中最珍贵的宝藏,是至高无上的智能秘籍!
  炎黄子孙们!“思维科学”必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身在宝山,还有什么需要外求的?不自行努力,琢磨这块璞玉,反而一味盲目的“西化”、“简化”,妄把他人的残渣剩滓奉为圣品,那不是愚昧又是什么?
  我个人学浅才疏,所知万不及一,言尽于此。世人是否能有造化,也非我能揣测,邵康节梅花诗言:“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喻之国人,差堪告慰。不过,今天中国需要的是信心,未来之中国则戒之在狂傲。文化属于全体人类,能相互学习切磋,截长补短将是人类之福。褊狭的地域或人种观,必将自陷于绝境,不见容于千秋万世。
  中文另外一个极有价值的观念,即为“部首”的常识分类。任何一个人绝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与时间,认识到所有事物的通则,但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民族则有此可能。尽管可能,也要有必然可行的方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