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社会上很多人终日坐在办公室里,其身体与心理状况和古代修行人相去无几,只是仰仗营养与药物维持健康,暂得免于疾病。如果内功真有强身的效验,则对现代人将是一大福音。只是要征信于人,必须要有科学的佐证。
我的骨架很壮,身体有一百八十磅重,但身高只有五呎七吋。自中学以后,我就很少参加激烈的运动。大学时虽然是篮球校队,上场时往往力不从心,不过充当龙套而已。记得在台视时,有一次公司内部举行篮球赛,我上场打了一分多钟,结果身上贴了十几片沙隆巴斯,而被戏称为沙隆巴斯先生。
等我作了内功练习以后,气力明显地增加,打一个钟头的球,一点都不觉得累,精神也好得多。尤其是二十多年来我从事中文计算机及写作的工作,每天连续不断,从未休假或是休息,除了我的宿疾皮肤病及气管炎外,身体其它部位从未生病。(后来我才发现跟随我的弟子们,人人都因久坐而饱受肌肉疼痛之苦。)
内功有很多专有名词,在此略而不提,仅以粗浅的、与生理有关的用语来说明。内功最重呼吸的方法,原则上男性多用腹式呼吸法,女性则用胸腔呼吸。这是基于生理的限制,女性腰细,腹腔较小。这也是男女天生不平等的一种结构,因为女性的腹腔以子宫为主体,只有在骨盆扩张时,腹腔才能向外增涨。
腹腔呼吸的原理是以胸腹之间的横隔膜为泵浦,向下压时,一方面空气进入胸腔的肺叶中,一方面迫使腹腔中之血液流回心脏。腹腔中约有百分之四十的血液停滞其间,其中有一部分在肝、脾中,以调节血液的化学成分,完成新陈代谢作用。腹腔静脉管则容纳了大量由身体下半部循环回来的静脉血液,在此等待着被泵回心脏。
人体血管的构造历经了千万年的演进,运动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因此下半身血液要泵回心脏,全靠肌肉的收缩,而血管中有一种三尖瓣结构,可以防止血液的倒流。如果运动量不足,则血液到了腹腔静脉,基于重力作用,便淤积在那里。其多余的醣类,常被腹腔组织所吸收,变成皮下脂肪,从外表看上去就是大腹便便。
野生动物在奔跑时,前后肢交互移动,正好压迫了具有伸缩性、贮藏着大量血液的腹腔,故得以增加运动所需的能量。人类在直立以后就丧失了这种机能,但却发展出足部强而有力的肌肉,以协助血液的循环。一旦不常走动,足部肌肉的压力降低,人体的各种机能即因血液循环之不良,而导致疾病或体能衰弱。
至于胸腔呼吸则要靠肋间肌的伸缩,肋间肌很薄而且空间变化小,因此呼吸量甚浅。内功所强调的第一点就是要加强腹式呼吸,以便加大肺腔的扩张容量。并且要尽力压缩腹部空间,一方面可以按摩腹腔内各个器官,增进其新陈代谢作用;一方面压迫淤积的血液,使之回到心脏,再进入肺中,以排除二氧化碳,吸收氧气。
腹腔有两个向外的信道,一是十二指肠,食物由此进入,再从骨盆下端之肛门或尿道排出,另一则是静脉,血液由此返回心脏。做内功时必须使食物信道封闭,再对腹腔加压,这样才会得到增加血液回流的真正效果。
内功锻练的方法很多,原则上不外用腹式呼吸法,在吸气时尽量使横隔膜向腹部下压,同时提起肛门的括约肌并收缩腰肌、腹肌,使腹腔向内压缩,容量减小。这时血液立刻通达全身,人感到身体发热、皮肤发胀,这就相当于身体运动的效果。
在做这种动作时,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点:空气一定要新鲜,污浊的空气对人体反而有害;身上的穿著要松软,以免压迫了血管,使血液循环不良;避免在饱食或是长时间饥饿后进行,前者会因胃部缺血而有碍消化,后者徒令身体更形虚弱。还有一点更应注意,就是头、颈部肌肉要完全放松,否则将导致头痛,严重时更可能有脑充血之虞(俗称走火入魔)。
一般说来,练习不可燥进,初练一日呼吸三次,每日渐渐增加,不要超过体能的极限。练到一个月后,一次能做三十次呼吸,腹中受压时会感到中心处坚实发热,在练功的人说来,那里就叫做“丹田”。其位置大约在肚脐下有一个“田”字形肌肉的中央,其感觉如同练“丹”发热,且位置集中似丹,故称丹田。
这种练气的方式叫做“气沉丹田”,又称为逆式呼吸。练到相当程度后,有些派别还要练“正呼吸”,那是在压下横隔膜作深呼吸时,要把腹部肌肉放松,在吐出空气时,再压迫腹部。这是为了减轻“氧债”以及破除执着于强练压缩式呼吸的习惯,到最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呼吸的功能。
如果只为了健身,每天只要几分钟的练习就够了,所以非常适合现代社会上时间及精力都有限的人士。不过在做逆式呼吸之初,最好先做些柔软体操,放松身体各部之肌肉,不仅效果更佳,且可避免身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比较正式的练功法应该采用坐姿,因为人在专心练习时,要微闭双目(全闭易致昏睡),这时因为感觉全集中在身体内部,会影响到站立时的平衡。而坐姿也有一定的方法,原则上是两腿的大腿肌着地,肛门悬空。这样一方面身体较平稳,不致使踝骨受到压力,另一方面大腿肌承载了全身的重量,也同时提供了静脉压力,有增加血液循环的功能。
在理论上说,如果坐得安稳,不依靠身体之骨骼及肌肉机构支撑,其休息的效率远比睡倒为高。因为在平躺时,全身肌肉放松,呼吸浅慢,血压降低。而恢复体力的主要功能,全靠血液所输送的氧气将肌肉中所积存的废物乳酸再加以氧化,或携回至肝脏中,再合为肝醣。乳酸刺激神经末梢,是人感到疼痛和疲倦的原因。乳酸消除的速度就是体力复原的效率所在,而睡倒后血液循环缓慢,故效率低。
相反地,坐姿不耗体力,加上深呼吸氧气足,腿部又提供静脉压,血液大量地带着新鲜血液清洗乳酸、修护器官的损耗,其功效自比卧睡超出甚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野外求生训练所必知的。那就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在疲劳过度时睡倒,会使散热的面积加大,容易导致身体“失热”而休克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坐姿,既可恢复体力,兼以散热面积小,比较安全有效。
人类所有的发明都是为了方便,方便的结果,却往往抵消了大自然原来设计的人体功能,椅子就是其中之一。当人坐在地上时,双腿盘起,肌肉自然受到压力,故能保持血液正常运行。可是坐在椅子上,双腿下垂,肌肉松弛,血液得不到静脉压,便经常停滞在脚部。一旦坐久了,血液循环功能削弱,反而更觉疲倦。常坐飞机的人便知道,时间长了脚部会发胀,有时连鞋都穿不上(易罹静脉炎),以后不妨试试打坐。
理想的坐姿应该是将双腿互盘,在瑜珈术中称为“双趺坐”。这种坐姿必须从小练习,成人骨骼业已硬化,两腿怎样也盘不起来。其次是“单趺坐”,也就是把一只腿放在另一只上,其效果较差。还有一种不得已的坐法,是将两腿交叉,这种坐姿全靠两个腿背和屁股支撑,与地面接触不匀,最好在坐处垫以柔软之物,以分散身体的压力。
人们在过了多年文明的生活后,上述的坐姿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习惯的,在练习时,千万要注意下列事项:坐姿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脊椎骨的正直,坐处太软时,身体常会倾斜,脊椎骨会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重心的调整而歪曲。其次胸膛要挺起,以保持呼吸正常,这时可以利用横隔膜的下压,使腰间充气,再将尾椎骨向后挺,身体就自然正直了。总之,坐姿的练习不宜躁进,持之有恒,时间一久就会习惯。
为了更进一步增加运动能量或者是训练神经之反应,便要练习“导引”,使血液在意识的指导下,引向身体各部,使生理充分发挥其应有之机能。人体中有随意肌及不随意肌两种肌肉,把血液导向随意肌中尚不难,只要经常练习、运用,就可以达到效果。然而导引真正的价值,在于将血液导入不随意肌中(练习日久也可随意控制),甚至于导入身体的任何部位,这样不仅能强身健体,进而可以达到“生理治疗”的效果。
不论医药如何进步,人体的复健都是靠生理机能的自疗能力。血管是交通网络,血液是交通工具,满载着侦查队、救火队、军警、保健人员,还有各种补给、器材等。一个国家的强盛,首要的条件便是交通。一个强健的身体,则必定有健全的血液循环系统。
当神经感受到某种刺激,且其脉冲强度超过某一临界点后,肾上腺素立刻大量分泌,心脏迅即加速将血液泵送到血管中,并传送到身体各部,以便补充能量。
如果血管细小,在这种瞬间加速的情况下,血管会因受到压力而膨胀。就像原本已拥挤不堪的高速公路上,突然间又加入了大批的军警车辆,其后果可以想象。人在年轻时血管尚有弹性,足资应付一般情况,然而年岁一长,在高速血液经常的冲刷下,管壁就容易硬化,循环机能也就相对的降低。
尤其在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家,人们运动量本来就少,加上烟酒等刺激物质的沉淀,血管很容易硬化。又生活在高度的紧张中,不时受到兴奋、沮丧等情绪影响,各种刺激都可能导致心脏病,使之成为严重的杀手。
导引的理论是仅增加血液的流通量而不提高心脏的压力,使血管经常在大量血液的流通下,加强其伸缩的弹性。这样即使年岁渐长,循环的机能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足以应付任何特殊的情况。
血液流通量的增加是因为腹腔静脉中百分之四十的血液,在丹田的压力下,大约有一半会被泵入心脏,如此血液流量约增加三分之一,血管也会膨胀三分之一。血量多了,加上空气充足,身体的氧气供应量也增多,血管在胀缩下增加了弹性,故心脏能保持正常运作。
在中国,练功夫的人常要测试是否能在各种激烈的运动下,面不红气不喘。因为在急剧运动时,大量肾上腺素的分泌,刺激了心脏以及肺部加速运作,这样就会面红气喘。气功若练到相当程度时,就能充分利用呼吸,提供足够的氧气而不致于气喘。同时血管能扩大,血液循环畅通,不会淤积在皮下组织中,所以不会脸红。
其实任何人只要经常运动,达到了起码的运动量,多多少少就能有这种面不红气不喘的能耐。因为在运动中自然而然地需要深呼吸,也就自动绷紧了腹部肌肉,只是“功夫”特别强调这种功能而已。至于内功则是可以不必经过激烈的运动,只透过“运气”与“导引”两种精简的方法,以达到上述的目的。
练习导引前,先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想象”有一股“力”由丹田起,慢慢地通过身体的血管,运到身体各部。根据各家记载,其运行的途径都不相同,当然效果也各异。但是对强身健体而言,有一种叫做“小周天”的方法,练来既简单又特具效力。
所谓小周天是指人体机构的基本区域,不包括四肢在内。相对的,“大周天”则率指全身,有所谓的“七经八脉”各种复杂的运行方式。这些理论原为道教修仙、炼丹等研究之副产品。后来有道术之士用之行医,就产生了“针灸”。
小周天包含了身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头脸、背脊等部位,同时又经过“经脉”中之任、督两脉,如果能给予适当的按摩,使气血贯注其间,必然可以增进其功能。然而这些区域并没有随意肌供我们运动,而且也不是外表的按摩即可奏功。因此必须先利用想象力,不断地练习。时日一久,意到气随,神经原在经常的刺激下,就会产生一些反应。
这种反应会令意念所经路线上之不随意肌产生一些紧张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足够使血管伸缩,达到预期的效果。功夫深厚了,神经原因刺激频繁而加强,肌肉也因之健壮,即可对该处的组织或器官发挥保护作用。
原则上,当气沉丹田后,便将意念下移到下腹,再移向肛门、尾闾,循着脊骨向上升,直冲到颈项(这段最难,起码要坚持一个月以上才有效应)再送到头顶,翻过前额,循鼻准、唇舌直返丹田。这其中还有些神话,据说一定要把舌尖顶住口腔上端,是为长生之源。而根据我的实验,在静坐或导引时由于精神贯注,口中津液常会不自觉地滑向咽喉而容易呛到,舌尖上顶可以堵住咽喉以避免这种意外。此外口中会集聚一些津液,在久坐喉间干燥之际,咽津也会感到舒服些。
这样导引的结果,尤其是对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