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诉求等等问题,以期员工不致由于错误指引,而妨害自我的修治。
第二,在齐家方面,应该兼顾员工的家庭生活,促使其家庭和乐而教养有成。职场生活不但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而且有助于家庭的正常发展。
事实上,立业的主要目的,在养家。但是养家的主要目的,则是齐家。全家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教养子女有方,各有所成,养育这样的家庭,自然心安理得。若是终日为事业奔忙,早出晚归,弄得子女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或者行为不端,惹事生非,请问事业再有成就,又有何用?为了事业,损失了家庭,合理吗?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谓民穷财尽。一九四○年代,在社会安定中,以家庭为单位,同心协力,三十年间,创造了经济奇迹。可惜一九八○年代以后,本末倒置,导致不少眼光短浅、文化贫乏的暴发户,不重伦理,不知俭朴,造成家庭破碎,社会不安。可见家齐才能确保立业的正当性与有效性。
第三,在治国方面,必须以富国为目的,并维持社会俭朴的风俗,避免经济犯罪行为,坚持正当途径,配合政府的政策,并进一步捐献所得,以补国富。
企业经营需要安定的社会秩序,优良的投资环境,有效的经济活动以及便利的公共设施。政府为善尽这些功能,有赖于企业的依法缴税、诚心捐献或者爱心协助。经营者除了发展事业本身之外,对于社会公益、文化建设、伦理建设、心理建设等,都应该尽力参与或赞助,使国家日趋富强。将安人的范围,由企业扩展到国家。
政府不应该把国民生产总值(GNP)当做国家现代化或经济发展的绝对指针,以免误导百姓重视国民平均收入而忽视人性的劳动条件,并且任意污染或破坏自然环境,最后反过来危害自己的国家。
如果为了事业的发展,伤害员工的身心品德,破坏家庭的和谐愉快,制造社会的动乱罪恶,损害国家的名誉形象。这种事业,显然成为治国的严重障碍。然而企业经营,只顾提高绩效,不顾同业存亡。只顾繁富裕,不顾影响社会风气。只知股票升值,不顾扭曲人们的价值观。不但损耗国力,而且损害国家,岂是企业经营者所应为?最后,在平天下方面,应该以宇宙全体生灵为对象,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准,寻求世界性的经济稳定,而不以国内经济发展为要务。
自由竞争的结果,造成少数富有的国家,不断消耗地球上有限的宝贵资源。多数贫穷国家,被塑继成追求经济发展,不惜牺牲百姓幸福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怜政府。
富有的国家,为求保持强势,往往极力增强武力,制造世界的不安。而贫穷的国家,却又不由自主地鼓起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企业愈发达,世界愈不平。世界愈不平,人类愈不幸福,影响到其它生灵,也都不得安宁,掀起大自然的反扑,反过来威胁人类的生存。
由此可见,事业的发展,若是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地,恐怕事业愈发展,负面效果也将愈加明显。
虽然不容易达成,却不能轻易放弃这个目标。
居于上述,大学以修、齐、治、平为主轴,并未将立业列为一个项目,用意在提醒就业、创业、成业的人,必须在过程中力求修、齐、治、平,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遣症,而害己害人。
事业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任何事业,都应该配合修、齐、治、平而进行。凡是不利于修、齐、治、平,无助于修齐、治、平、的事业,实际上都不需要加以创立、发展。
第1章 大学经文
经即经典,这一部经典,名为大学之道。主要的内容,在说明管理的根本原则。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就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总论。相传由孔子口述,后人加以整理。并且增加了一些解释,便是后面的十篇传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主旨说明管理的道理,在修己安人,求得合理的立场。
〔注释〕(一)大学的“大”字,古读“泰”音。认为大学是最高学府,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实际上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人道。孔子当年回答鲁哀公“人道孰为大”的问题时,曾经表示“政为大”。
大学的最终目的,既在治国、平天下。大学这一本书,应该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
(二)大学之道,依据孔子“政为大”的原则,便是为政之道。孔子所说的“政”,是“正”的意思。
正己正人,前者属于个人的修治,便是修己。后者则是公众事务的治理,即为安人。大学之道,可以说是修己安人的道理。如果扩大范围,从修身到平天下,那就是“管理的总原则”。
(三)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意思是“良好的”。就个人来说,明德指良好的“德行”;就社会而言,明德指良好的“德政”。儒家宣导修己以安人,明明德便是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良好德行和德政。
(四)在亲民。亲民列为大学三纲的中位,依照中国人中央为大的习惯,成为政道的重点。现代的话,便是尊重民意。其主要内涵,应该是亲理政事、亲近民众和亲爱民众。
(五)在止于至善。止是立的意思,至善便是合理。止于至善,意思是采取适时适切、至为合理的立场。
〔今译〕为政的道理,主要有三大纲领:亲民是重点,尊重民意为其主旨。先修治自己,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德行。再逐次扩展,做好安人的德政,成为政道的基础。目标则是采取适时、适切、至为合理的立场,以提升安人的效果。管理的根本原则,依此类推,也是以修己(明明德的个人良好德行)安人(明明德的良好管理行为)为历程,以众人的需求(亲民)为导向。并且站在合理的立场,来彼此配合、分工合作以提升安人的效果。
〔引述〕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志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于人道。人道以政为大,这一部阐明政道的书,称为大学。大学既不是初学入德之门,也不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次第的进度表。孔子说明政为大,而大学的最终目的,也在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良好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为德政。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道理,便是明明德。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便能够适时采取正确的定位,执其两端,采取最为合理的立场。管理是明明德的历程,采取重视众人意见的导向,求得合理的决策。以上三要目,成为管理的三大纲领。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主旨〕说明管理决策的过程。
〔注释〕(一)知止的止,是立场的意思。
(二)有定的定,意思是坚定不移。
(三)能静的静,指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
(四)安即安宁,己安人也安。
(五)虑是思虑周到,能去除成见和偏见。
(六)得是获得合理的有效决策。
〔今译〕管理自己叫修己,管理他人则是安人。两者都需要决策。做决定的时候,最好先明白自己的定位,站稳应有的立场。有了定位和立场,才能够坚定不移,去除私心,凡事为公着想。
这样一来,心不妄动,自然安静下来。于是良心出现,凭良心当然心安。心安才能客观,冷静地深入思虑。如果思虑能够达到周密而详细的地步,必然出现合理的解决方案,获得预期的决策。
〔引述〕管理的过程当中,决策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环节。决策错误,其恶果比贪污还要可怕。怎样做成决策?首先要站在公正合理的立场,坚定秉公处理的意志,以求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引发自己的潜意识,自然安下心来。凡事凭良心,做出周全、深入、冷静、客观的思虑,把各种可能的替代性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加以分析、比较,以期获得合理的决策。大学这种止、定、静、安、虑、得的决策过程,和现代化管理的说法,十分相近。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主旨〕说明决策的重点,在分清楚本末、终始和先后。
〔注释〕(一)本是根本,末是枝节末端。
(二)终是结局,始则是开始。
(三)近道是合乎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合乎原则的表现。
〔今译〕凡是事物,都有本末终始。就管理来说,做出任何决策,都应该研究相同事物的本末终始,分辨其应先应后,应急应缓,以求制宜,也就是合理地加以解决。这样的管理程序,就合乎管理的原则了。
〔引述〕管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要什么有什么。管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实际上相当有限。就算不是要什么没有什么,也必须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在处理事物时,要分清楚本末、终始和先后,才能够把握重点,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做必须做的事,而不是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现代化管理,讲求ABC重点管理,主张先把要紧的部分管好,再来管其余并不要紧的事情,实际上和大学的观点相当一致。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主旨〕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
〔注释〕(一)明明德于天下,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成为不肯做坏事的人。
(二)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三)修身指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正心是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五)诚意指心意诚实。
(六)致知的意思是求得知识。
(七)格的意思是确实研究清楚。
(八)物的范围要扩大为事物。
〔今译〕古时候的管理者,希望世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有所不为,成为不肯做坏事的恶人,一定会先从国家着手,设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用心改变自己的态度习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会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要端正心思,一定会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求心意诚实,一定会先使自己认识明确。希望获得明确的认识,一定会先用心运用自己的聪明智能,认真地穷究物理。
〔引述〕今日大家十分重视知识,应该进一步明白智能高的人,知识才能够运用得恰当,所以知识愈多愈好。智能低的人,不能够合理运用知识,就算拥有丰富的知识,也不过是两脚书橱。
有时候运用错了,反而危害人群世界,所以知识愈多愈不好。大学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格物致知,可以获得外来的知识。获得这些外来知识之后,必须发挥内在的诚。因为中庸说过:『不诚无物。』缺乏诚意,则一切事物都变成虚伪。虚伪的时候,所学得的知识,便不能够妥善加以运用,也将成为无所得。一旦无所得,便不能说有什么德行。所以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必须从以德治国着手,在自己的国家,施行德政。要施行德政于国家,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都能够以德相处。要族人和睦共存,必须先把自己的德行修治良好。要求自己的品德良好,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定要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诚意,然后以外来的知识,回过头来,指导自己的感情。这样一方面以良心判断知识,一方面以理智指导感情,双方面配合。
“合内外之道”,才能够真正地明明德。
大学经文(2)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主旨〕说明管理自始至终的历程。
〔注释〕(一)物格指把各种事物的性理,都弄明白了。
(二)知至便是把智能推广到极点,也就是认识得十分明确的意思。
(三)意诚是心意诚实。
(四)心正即是去除私念,以公正的心,从各方面来考察,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今译〕明白各种事物的性理,就能够把自己的智能启发出来,推展到极点。于是自己所产生的意念,就能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