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科技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互相适应的,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必然引起其它部分的改变,这样只要获 

得机体的一部分,就可以判明其它部分。居维叶据此提出了“器官相关律”, 

指导古生物学家从发掘得到的古生物残片复原全貌,从而精确地确定该生物 

的纲、目、属、种。这一成就对确定地层层位也有实际价值。 

     1802年,居维叶得以对巴黎盆地的沉积地层作深入研究,他发现地层愈 

古老,所含化石和现代生物种属差距愈大,其中不少古生物的种、属是已经 

绝灭了的。他还发现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不整合现象,在不整合面之下 

的岩层不仅产状不同,所含的生物化石也不同。这一年人们还得以研究从埃 

及带来的3千年前的动物干尸,结果表明与现存有关物种非常相似。居维叶 

于是认为经过3千年都找不到明显的变化,说明种是不变的。那么为什么一 

些种灭绝了,一些新种又产生了呢?居维叶认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都遭 

到过可怕的事件,无数生物变成了灾变的牺牲者”,“因此,这些种群就永 

世绝灭了。” 

     1812年,居维叶发表《论地球上发生过的若干次“革命”》,系统阐述 

了“灾变论”。他认为上帝制造一次“灾变”,对地球来说相当于一次“革 

命”,于是一些种灭绝了,上帝又创造了新的种,然后再面临新的灾变。洪 

水、地震都是大灾变的原因。 

     灾变论曾产生过广泛影响,一些地质学家支持这一学说,甚至有人统计 

过地球曾经有过27次灾变,每一次灾变都消灭了所有的生物。灾变论虽然含 

有合理的因素,但它完全否认生物存在进化,仅仅片面地强调了物种的灾变, 

因而从一开始就受到怀疑和挑战。 


… Page 40…

       地质进化论的代表者是赖尔(1797—1875年,英国),他继承和发展了 

  赫顿的学说,创立了系统的地质进化论或“均变论”学说。为了获得足够的 

  地质学资料,他自1818年起在英国各地作地质考察,后来又从法国、瑞士直 

  到意大利进行多次地质考察。1828年,他着手写《地质学原理》,两年后这 

  部地质学名著的第一卷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特别强调“在地球的一切变革 

  过程中,自然法则始终是一致的”,他解释道:“河流和岩石,海洋和大陆, 

  都经过各种变化,但是指导这些变化的规律以及它们所服从的法则始终是相 

  同的”。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他在分析和考 

  察了现在的仍旧改变着地球表面的种种过程和规律之后,指出河水对陆地的 

  浸蚀,海浪对海岸的破坏作用,河口三角洲以及海底物质堆集,地震火山和 

  风、雪、雨的作用,都在长期地缓慢地改变着地貌。 

       他批评灾变论的错误观点,认为灾变论者把地球的年龄估计得太短,由 

  于把漫长的地质史设想成只有几千年,导致把毫无关系的事件说成是同时存 

  在或同时发生的,这样必然“会对各种作用的力量和猛烈程度作出同样过份 

  夸大的描写”。他还指出,灾变论强调“自然作用的种类和程度与现在的自 

  然法则绝不相同”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他深信自然法则始终是一致的。 

       赖尔的思想融汇了“水成论”和“火成论”,他说:“水成的力量不断 

  地努力夷平崎岖的地面;火成力量则活跃地恢复地球外壳的起伏不平”。 

       赖尔的学说建立在大量地质调查和严格推理的基础上,他强调是自然界 

  自身的力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而且把变化、发展的思想引进了地质学,因 

  而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恩格斯评论道:“只是赖尔才第一次把 

  理性带到了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 

                                               ① 

  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但是,赖尔强调“自然法则始终 

  是一致的”论点,忽视了灾变对地质进化的作用,从而使他具有绝对化和简 

  单化的倾向,并使他对后来兴起的造山学说和冰川学说持保留态度。 



                               2。19世纪的地学家 



       第一个把生物学引入到地质学的是“英国地质之父”史密斯(1769—1839 

  年,英国)。史密斯原是一位测量工,他每到一处测量总是留心观察岩石剖 

  面。在18世纪末,他从长期的观察研究中已领悟到“每一地层中都含有独特 

  的生物化石”。经过综合和概括他提出了著名的“地层层序律”,编制了化 

  石一览表,同时还绘出了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但是这一成就并未引起 

  人们的重视。 

       1799年,他自费在英国各地作地质考察,1815年出版了他编绘的《英格 

  兰和威尔士及部分苏格兰地质图》,在这幅图上他用颜色标出了英国地层的 

  层序。次年,又出版了《以生物化石鉴定地层》的专著,首先提出用“标准 

  化石”和“化石组合”鉴定地层层位的原则,从而为历史地质学奠定了牢固 

  的基础,这一原则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同一时期研究化石与地层关系的还有居维叶。稍晚,赖尔的同伴麦寄生 

  研究过欧洲各地区古生代地层,他的研究推动了19世纪地层学的进步。 

       在赖尔提出地质进化论之前,曾有二位地质学家发表过类似的思想,一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51页。 


… Page 41…

位是英格兰人赫顿,一位是普列沃斯特(1787—1856年,法国)。前者强调 

由于火成原因造成地质的渐变,后者从巴黎附近一个古老湖泊的演变历史说 

明长时期的微小地质变化可以使地貌从一种状态演变到另一种状态,也可以 

说明何以不同的地层或存有淡水化石或存有海洋化石。他们的研究对赖尔产 

生了影响。 

     丹纳(1813—1895年,美国)是19世纪继赖尔之后的一位大地质学家。 

19世纪30年代,丹纳曾到世界各地作地质考察,特别是在1838年至1842 

年期间他随探险队详细考察了南美海岸和太平洋的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他 

提出了所谓的“地槽”概念。地槽是指地壳强烈下陷的部分,地槽中除凹陷 

外后来还证明存在褶皱和一定的沉积构造。地槽理论后来由德国人史蒂勒加 

以发展,又进而分为正地槽和准地槽等,成为大地构造理论中的一个学说。 

     19世纪中期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地质学家,他是李希霍芬(1833—1905 

年,德国)。李希霍芬曾任国际地理学会会长,1868—1872年期间曾考察过 

中国、日本、爪哇、印度等地。他到中国7次,考察过当时18个省中的11 

个,著有《中国》、《中国地图集》。他对中国的煤矿及其它资源分布很感 

兴趣;在地质学方面,他提出了中国黄土高原风成说、震旦系的命名、自然 

地理区划等。在地质学研究方法上,他主张把各地域地质地理贯穿在一起研 

究,同时又强调区域性地质地理的深入研究。这一切使他在地质界享有很高 

的声望。 



                      3。洪堡与近代地理学的创立 



     自19世纪起,在洪堡等一批地理学家的努力之下,地理学分化为自然地 

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家们开始用整体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研究地球表 

面乃至大气层中的一切自然现象。 

     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年,德国)是自然地理学家、近代地 

质学、气象学、地磁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1799年,他和植物学家邦普 

兰(1773—1857年,法国)乘“毕查罗”号军舰从西班牙出发,开赴美洲作 

科学考察。他们首先在委内瑞拉的库玛纳登陆,考察了那里的热带植物群落, 

进行了天文观测。又于1800年乘船沿奥里诺科河上溯,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原 

始密林中考察。 

     是年冬,他们前往古巴,对这个号称“糖与奴隶之岛”的政治、经济和 

资源情况作了考察。 

     1801年,他二赴南美考察,在哥伦比亚登陆,沿马格达雷河溯源而上至 

翁达,然后弃舟登安弟斯山南行,经波哥大圣基多,在基多登上安弟山山脊 

继续南下,至秘鲁首都利马。沿途他们用空盒气压计测定了所到地方的高度, 

记录了各地气候,测定了各观测点的经纬度。他们还考察了各地的动、植物 

种类和生长情况,同时还调查了各地的社会及经济状况。在厄瓜多尔他们冒 

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境内的火山;在利马观察过南半球天文,研究过鸟粪的肥 

料作用。 

     1803年,他们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做了深入的社会调查,揭露了殖 

民者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和农业上单一种植的弊端。次年结束在南美的考察并 

回到欧洲。在法国他系统地整理了南美洲的考察资料,写成《新大陆热带地 

区旅行记》共30卷。 


… Page 42…

     1827年他回到久别的德国,此后从事《宇宙》一书的写作,这是一部描 

述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巨著,经过26年的努力,该书第一卷于1845年出版, 

最后一卷到1862年才发行,其时他已去世近5年了。《宇宙》是一部百科全 

书式的著作,洪堡力求从各种现象中看到相互间的联系,从差异中看到统一。 

由于涉猎范围广阔,他被誉为“近代的亚里士多德”。 

     洪堡的考察工作在当时独具特色。他经常携带几十种仪器和设备,每到 

一处必对该地的动、植物的种类、分布作详细考察,还要测量当地的纬度、 

气温、气压、大气成分,地磁等,这种全面的科学观察和测量是由洪堡开创 

的。这使洪堡在气象学、植物地理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 

究成果。 

     1827年,洪堡创造了等温线的概念,并首先绘出一张全球等温线地图, 

得以比较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后来这一成就成为比较气候学的基础之 

一。他还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些高峰上研究过气温随海拔高度下降的比率;研 

究过赤道带暴风与大气扰动的起源问题。 

     在植物地理学上,他发现植物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和植物分布受地形的影 

响,他指出单纯按洲和地区列举植物的名录是不够的,还应当说明当地气候 

和地形的影响作用。 

     在考察中他划分出火山活动带,认为火山活动带与地壳的裂缝相关,通 

过地磁测量研究,他首先提出了磁纬度的概念,总结出地磁场强度随纬度而 

升高的规律。鉴于气象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他于1823年建议各国广泛建 

立气象台和地磁台,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广泛响应。 

     洪堡十分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他在著作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人如何 

依赖土壤、植被和气候,植被又是如何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等等。由于洪堡的 

成就,使地理学在19世纪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科学。 



                   4。全球性地理探险活动及地理发现 



     (1)美洲的探险活动及地理发现 

     19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欧洲各国全球 

性的地理探险活动,它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对近代地理学、地质 

学、气象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世纪初,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以外,以及哥伦比亚河与科罗拉多河之间 

的广大地区在地理学上仍然是一片空白。20年代,采购毛皮的商人曾穿越美 

国西部地区,他们从南面考察内华达山脉和海岸山脉,在北面对喀斯喀特山 

脉考察。1832—1836年,波·彭维尔和德·威尔克尔率领探险队弄清了美国 

大西部地区地形的基本特征,还考察了奥格登河和塞维尔河流域。1842年, 

乔治·卡尔斯等人在密西西比河与喀基山之间的整个地区进行调查。次年, 

他们又从不同方向穿越了美国大西部地区,他们考察了该地区的河网及山 

脉,划定了死湖地区的边界以及一些高大山脉的走向,后来他们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