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治者认为他的著作有异端倾向而被放逐,著作亦被焚毁。伊本·路西德是
阿拉伯哲学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当中最彻底、最典型的一个。他本人非常崇
拜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把它说成是最高的真理,人类理解力所能达到的极
限。他声称自己以保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受任何歪曲为己任,因此他的主
要哲学著作都是各种形式的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提要、注释和论疏。伊本·路
西德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出版,对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伊本·路西德认为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
无终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他坚决反对世界是真主从“无”中创造出来
的神学教条,竭力从理论上排除可能导致这一公式的各种途径。他认为真主
只是在“顺序”上先于世界,而不是在时间上先于世界;真主只是给了世界
以“第一次推动”,而不是创造了世界,更不是在不断地创造着世界。在他
看来,物质是永恒的,过去和将来都是这样,它是不可创造的和不可毁灭的,
它所有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形态。原初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在原初物质本
身就包含着潜在的形式和运动变化的“可能性”,运动就是物质的潜在形式
变成现实形式、处于可能状态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实现物质与形式的统
一。运动和物质一样是永恒的,统治自然界的是严格的必然性,整个自然界
都按照自己的必然性合乎规律地存在着和运动着。真主的神意不直接干涉事
物,自然界没有奇迹,也不存在真主的启示,所以祷告是不需要的和无用的,
人应当依靠自己的积极性,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
伊本·路西德以亚里士多德把理性分为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为根据,把
理性分为普遍理性和个别理性,他认为普遍理性是永恒的,是人类生活得以
延续的表现,但个别理性是暂时的,与个体一同存在。由此出发,他否认个
人灵魂不死、死后复活、来世报应等说法;斥责奇迹和宗教暴政;认为人除
… Page 47…
了在这个世界上所能得到的幸福,没有任何别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不是神
秘的出神状态和死者复活后的赏赐,而是通过科学对真理的认识。
伊本·路西德也是“双重真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理性和天启
是不相冲突的,哲学和宗教归根结底导致同一个真理,只不过二者各有自己
的认识范围而已。哲学是通过纯粹的思辨来理解真理,是供少数人理解的,
而宗教的基础是真主的启示,因此宗教的真理具有象征性和寓意的形式,宗
教是为大多数人所创立的,是群众在习惯下形成的。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科
学与宗教的意见可能会发生矛盾,从科学的观点看来是真理的东西,从神学
的观点看来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反之亦然。因此,一个作者在其哲学著作中
可能推翻他在神学著作中的主张,反之,他也可能在其神学著作中否定他在
哲学著作中的主张,这是由于各自的认识范围不同。因而,真正的宗教并不
反对哲学研究,真正的哲学也不反对宗教,只是排斥宗教对科学和哲学领域
的干扰。
伊本·路西德的许多基本观点,如世界的永恒性、个体灵魂随肉体而死
亡、科学哲学知识的独立性和真理性等等,都是同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
的,也是天主教长期独占统治下的西欧人闻所未闻的。因此,他的学说一传
入西欧,就给予西欧哲学以重大影响。正统经院哲学家把他的学说视为最危
险的异端邪说,力图禁止他的著作流传,同时又模仿他的注释式的著作方式
和思辨式的论证方法,用以系统地论证天主教神学。而经院哲学内部的反对
派则力图通过伊本·路西德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去解释亚里士
多德的哲学。甚至有人把他的著作改头换面,作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科书。
伊本·路西德的思想的传入,在当时的西欧形成了一股“阿威罗伊主义”思
潮 (阿威罗伊是伊本·路西德拉丁文的误拼名)。
2。早期弗兰西斯教派
早期弗兰西斯教派是13世纪奥古斯丁主义的代表,他们尽管也接受了
一些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在根本上却是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主义化,哈勒斯
的亚历山大和其学生波纳文图拉是该派的代表人物。
(1)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 (约1175—1245年)出生在英国,在巴黎接受了神学、哲学
教育,以后就在巴黎任教,号称“不可辩驳的博士”。他的名著《神学大全》
进一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系统化。该书用典型的经院哲学方法编成,首先从
神学著作中引出一个问题,然后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包括肯定的和否定
的,权威的或理性的,最后做出是与否的裁定。全书共分四编,包括了400
多个问题,每个问题又分若干章节,可谓洋洋大观。这种方法以后在托马斯
那里得到了完满的应用。
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具有全面知识的经院哲学家,但他对亚
… Page 48…
里士多德的解释却具有浓厚的奥古斯丁主义色彩,他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
式与质料学说,但认为形式是共相,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理念,上帝以理念
做原型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上帝是至善,万物的存在是由于分有了上帝的
善。
(2)波纳文图拉
亚历山大的学生波纳文图拉 (1221—1274年)是弗兰西斯派的领袖人
物,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曾任巴黎大学教授,1257年成为弗兰
西斯教团首领,1273年成为红衣大主教,曾被世人誉为“六翼天使式的博
士”。
波纳文图拉哲学的特点是经院哲学与神秘主义的结合。他虽承认亚里士
多德和奥古斯丁是并驾齐驱的权威,但只是吸取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
主义成分,更多的是向奥古斯丁和神秘主义靠拢。波纳文图拉认为,世界是
上帝按照理念从无中创造的。他指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抛弃了柏拉图
的理念,认为理念就是上帝的思想,是万物的范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理
念不仅仅是某种纯逻辑的东西,而且是能动的、某种创造性的东西。波纳文
图拉否认创造是永恒的、必然的流溢,认为这种说法在自身包含有矛盾。他
认为,创造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一切创造物都包括形式与质料。光是一切
物体的共同形式,一切物体按本性说来都与光有关,其存在的程度和等级取
决于这种关系的程度。质料仅仅意味着可能性,但并非是纯粹的无规定性,
在原初质料中就包含着作为某种内在因果性的胚芽。因此,并非一切由质料
构成的东西都归因于形式。波纳文图拉反对灵肉一体说,认为灵魂也是质料
与形式的结合,也具有自己的质料,因此也就存在有一种精神性的质料。而
肉体也具有自己的形式。所以,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是不死的。
波纳文图拉认为,万物是上帝的摹本,上帝是借着万物表现出来的,所
以人们可以在万物中认识上帝。在这里,波纳文图拉进一步发挥了他的神秘
主义思想。他区分了认识真理的三种方式,即象征的、本义的和神秘的方式。
象征的方式是通过理性和心智认识万物。波纳文图拉承认知识是由于对感官
经验抽象得来的,但他追随柏拉图主义,认为这样的知识是一个开端,真实
的知识是永恒的范型,即理念的世界或上帝的世界。这样的认识只能通过智
慧和心灵的豁然开朗来实现,这就是神秘的直观,是一种神人结合的入神状
态。但这种直观并非任何人随时都能实现的,它依靠的是上帝的恩赐。而这
种恩赐又只能通过圣洁的生活和虔信上帝才可能得到。可见,波纳文图拉的
神秘主义仍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
3。多米尼克教派与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与托马斯·阿奎那是多米尼克教派的主要代表。这一教派利用
亚里士多德哲学探讨神学,成为13世纪经院哲学的主流。
… Page 49…
阿尔伯特(1193—1280年)生于施瓦本的劳莫恩,在帕多瓦大学学习了
哲学、医学、自然科学,又在博罗克纳大学学习了神学,1223年加入多米尼
克教团,1254年为该团在德国的大主持。受教团的派遣,阿尔伯特到科隆的
教团学校讲授哲学和神学,也曾到巴黎等地作短期讲学,与拉丁阿威罗伊主
义者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据说大学找不到一间宽敞的讲堂来容纳他的学生,
以致他不得不常常在广场上讲课。1260年,他被任命为雷根斯堡主教,不久
又辞去该职务,在修道院的孤寂生活中从事科学研究和写作。阿尔伯特知识
渊博,酷爱直接观察和描述自然,在动物学、植物学、化学领域均有一定的
造诣。同时,他精通古典的、教父的、阿拉伯的文献,因而获得了“伟人”、
“全能博士”的称号。阿尔伯特著作的大部分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自
然哲学著作的注释,此外还有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著述。
阿尔伯特在哲学史上的主要地位在于他第一个全面地向西欧人介绍了
亚里士多德及其注释者的思想,但阿尔伯特未能有效地利用资料建立起自己
的体系。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混乱的,而且掺和了一些柏拉图主义的成
分。建立体系的工作是由他的学生托马斯·阿奎那完成的。由于师生两人的
思想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我们在这里只从主要方面对阿尔伯特做一简略的
介绍。
在上帝与万物的问题上,阿尔伯特吸取新柏拉图主义和伊本·西拿的一
些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了改造。他认为,上帝是最高的无限实体,
是不被创造的光。从上帝流溢出“原初理智”,它是“暗化的光”。从“原
初理智”中又流溢出一切存在,包括从世界灵魂直到有形体的存在的各个等
级。一切被创造的实体都是由本质性和存在结合而成的。
在共相与殊相的问题上,阿尔伯特接受了伊本·西拿的思想,并把它进
一步具体化。他认为,共相作为事物的特殊本质不依赖于它在时空世界中的
实现。因而是在物之先;特殊本质具体化为万事万物,因而是在物之中;我
们的普遍概念以其普遍性是一种思想产物,因而是在物之后。
关于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阿尔伯特认为,哲学的问题只能以哲学的方式
来处理。而神学问题,例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创造、复活等,是自然的
理智所无法理解的,因而只能以神学方式处理。阿尔伯特的这种观点在托马
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被引导到神学高于哲学的方向上。
4。托马斯·阿奎那与经院哲学的系统化
13世纪,是罗马教会最强盛的时代。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
在位)曾宣称自己是基督的代理人,教会具有绝对的权威。的确,在13世
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教会已发展成为压倒一切的权力,无论在政治上、思
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占据统治地位。不过,由于城市的出现,经济的发展,
世俗的领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因而逐渐出现教权和
… Page 50…
政权纷争的局面。思想界中,也经常出现唯名论的异端,以个别才是真实的
主张,为世俗权力作论证和辩护。而在这个时候,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路西
德等人又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介绍到西欧,并着重宣传其自然哲学,给沉闷
的西欧思想界吹来了新风。以柏拉图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早期经院哲学,即奥
古斯丁主义的经院哲学,在新的思潮面前呈现颓势。于是,在教皇“发扬教
义”的要求下,从13世纪初起,正统经院哲学开始系统化,托马斯·阿奎
那建造起庞大的正统经院哲学体系。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欧洲中世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