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
③神人合一。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
一。他认为,实现这种合一,不能通过对上帝创造物的认识来达到,也不能
通过启示或教会的帮助,甚至也不用诵读圣经。上帝就在人的灵魂之中。只
要灵魂弃绝了罪恶,弃绝了世俗的东西,弃绝了自我,就能在最纯净的出神
状态中,在灵魂的闪光中直接认识到上帝,达到对上帝的无限信仰和爱。灵
魂一旦直观到永恒之光,就获得了永生。人就成为上帝,和上帝永恒同在。
所有的创造物也都在人的本质中放弃自己的本质,改换自己的名称,由人的
本质而获得荣耀和高贵,从而返回到本原——上帝。
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泛神论否定了人格化的上帝的至高无上,他所主张
的“上帝在万物之中,万物在上帝之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库萨的尼古拉
和布鲁诺;他把存在与认识看作是一回事,认为认识就是世界万物从上帝中
产生又复归于上帝的过程的思想,成为黑格尔建立自己体系的基本原则;他
否定教会作为上帝同人世间的中介,把对上帝的认识寄托于个人的神秘直
观,给德国宗教改革的首领以很大的启发。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哲学史上
的重要人物。
从教父哲学的兴起,到经院哲学的解体,基督教哲学经历了10多个世
纪的历程。早期基督教贬斥理性,但为了建立神学体系,争取信徒又不得不
利用哲学的词句、形式乃至内容。理性的引入破坏了信仰的“纯洁”,威胁
着信仰的生存。由于企图用理性来保证信仰,从而在根本上承认了理性的优
势。晚期经院学者主张理性不能保证信仰,企图纯洁信仰,但信仰和理性的
分离又削弱了信仰,动摇了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最终造成了信仰的崩溃和
理性的解放。
尽管基督教哲学在本质上是为信仰服务的,但它毕竟是理性的活动,它
还是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传统,在神学的框架下研
究了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等一系列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
的认识,填补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无论这些哲学家们的主观本
意如何,人类智慧的宝库无疑包含了他们的贡献。
… Page 77…
六、中国隋唐时期的儒、释、道哲学
隋唐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并行,佛教宗派哲学空前发达的时代。隋唐
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是上承魏晋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
书。
1。中国隋唐时期儒、释、道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中国隋唐时期,儒、释、道互相影响,趋于合流。中国南北朝以来、儒、
释、道鼎立。为了适应统一的封建王朝需要,隋代的哲学家王通 (公元584
年~617年)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归一的理论,企图以儒学为主,调合释、
道二教。佛教从南北朝发展到隋唐,进入全盛时期。道教则因唐王室自认为
是李耳后代,得到大力提倡,也十分兴盛。这两种宗教为了更适应地主阶级
政治上的需要,在理论上便也越来越儒学化了。而儒家也不断地从佛教、道
教那里吸取思想资料,因而使得孔孟之道具有了僧侣主义色彩,宗教把世界
二重化,把尘世与天国对立起来;而儒、释、道合流,就是意味着要把两个
世界统一起来。禅宗认为:“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担水砍柴,
无非妙道”。他们以为天国就在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之中。李翱也说:“制
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他以为提倡礼
乐,正是为了教人能过清静无欲的僧侣般的生活。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实
际上都是把现实世界“出世间化”了。这一基本态度反映到哲学上,就是儒、
道、释学者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论证虚静的精神本体为世界的第一原理。
因此,隋唐时期,“有无(动静)”之辩继续成为论争的中心,而“心物”
之辩也越来越突出了。唐中叶以后,柳宗元、刘禹锡在气一元论基础上考察
“有无”,“动静”关系,对魏晋以来的“力命”之争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隋唐时期在伦理思想上,以弘扬儒家伦理规范为己任的哲学家,一面“攘
斥佛老”,抨击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违背名教纲常,主张“人其
人、火其书、庐其居”,并提出道统说与佛、道相抗衡。另一方面却又不断
吸取佛教教义,肯定佛教去杀劝善的伦理学说有助教化,认为沙门主性善,
倡仁孝同封建纲常有默契之处。李翱不但吸取神学内容写成《复性书》,而
且根据佛教的“渐悟”、“顿悟”的自我修炼法,提出了“灭情复性”的道
德修养论。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不断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吸取
营养,修正教义。
2。中国隋唐佛教哲学
中国隋唐时期,全国统一。从南北朝长期发展下来的佛教各流派,在一
定条件下,有的形成为宗派。宗派与学派不同。佛教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宗
… Page 78…
教理论体系,宗教规范制度,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范围,每宗都有自己
的传法世系。
中国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有以所在地名为宗派名称的,如天台宗;有
以它阐扬的经典为宗派名称的,如华严宗;有以它的学说内容为名的,如法
相宗,有以它独特的宗教修养思想方法为名的,如禅宗。隋唐佛教宗派哲学
继续探讨了南北朝的佛性问题,并有所发展。隋唐佛教宗派哲学把人的心理
活动,精神保养 (主要是宗教道德修养)、人性问题、以及人的心、性、情
与宇宙观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各宗派的完整的宗教唯心主义的哲学
世界观体系。
(1)天台宗宗教哲学
天台宗,因实际创始者智 (公元538—591年)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
名:《法华经》为其教义的主要根据,故又称“法华宗”。虽然该宗依《法
华经》立教但也兼采《大涅槃经》与般若学观点。天台宗推尊印度龙树为初
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为四祖。智又称智者大师,曾为
慧思弟子。智的著作很多,多由其弟子灌顶据其演讲笔录整理而成,主要
的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
大部”。弟子灌顶世居临海章安,故又称章安大师,后被天台宗人奉为五祖。
①智的止观论。天台宗的特点是能把南北朝不同风格的佛教学派的学
说熔于一炉,建立自己独特的体系,以适应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原来北朝佛
教比较注重“禅定”,讲究修养,南朝佛教则重“义理”,讲究理论,智慧。
南北朝趋于统一,智提出“止观”学说,主张“定慧双修”,止(定)观
(慧)二者不能偏废。他说:“泥洹(新译作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论其
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
爰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
藉。”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藏》卷四十六)。这就融合了南北
佛教。同时,天台宗还吸取了道教的某些东西。如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
愿文》中讲的“外丹”、“内丹”、“长寿五通仙”等,就是道教的语言,
而天台宗对政治的关心,又使教义带上儒学的色彩。“止观”学说后来也明
显地影响了儒学。天台宗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
趋势。
智的止观论是天台宗思想的代表。在智的止观论中,本体安置自
己,成为“真心”或“心源”;本体把自己对立起来,于是“心”有“真心”,
“妄心”的对立,最后,本体自己跟自己结合,即通过“止观”复归于“心
源”。智先从分别名、色开始,把整个世界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名”
与“色”。他说:“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
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曰名色而分别
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 (《法界次第观门》,《大正藏》卷四十六)所
谓名,就是“心意识”。所谓色,指存在着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有形
… Page 79…
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
法也”。四大是地、水、火、风。五根是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
五尘是此五种感官的对象:色、声、香、味、触。五根、五尘都是由四大组
合而成的,如说眼、耳、鼻、舌、身是“四大造色”。在智看来,这十四
种色法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依存于主观的意识(名)的,是意识的
产物和变现。但在智认为,所有的名和色都不是实在的,而是一种虚幻的
假象,它们的本源是绝对的空寂的本体,这个本体离名绝相 (不可言说,没
有形象),这个作为名、色的本源的绝对的空寂的本体,智认为就是“心”。
他说:“一切诸法,虽复无量,然穷其本源,莫不皆从心意识造。”(《释
摩呵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味》、 《大正藏》卷四十六)“一切诸法,皆由心
生。”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把一切法 (事事物物)归结为名、色
而又把一切法或名、色的本源归结为作为本体的“心”。这个超越名、色的
绝对的本体被称为“心”,“心”的“实相”。因此,为了达到本体,只有
通过心意识,而由心意识达到本体,也就是“心”向它本源的复归,也就是
本体自己和自己相结合。这种复归和结合的宗教修炼,在天台宗的教义中叫
做“止观”。
天台宗的止观论最后归结为“一心三观”或“三谛圆融”的中心教义,
这就是它通过“止观”即在禅定中进行内省或反思的方法而获得的道理,也
就是它在“心物”之辩和“有无”之辩上的哲学主张。所谓“一心三观”,
是从认识主体来说的;所谓“三谛圆融”,是从认识对象来说的。二者讲的
是一回事。在智看来,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无有自性,这就是“空观”、
“真谛”;诸法虽“空”,却又“因缘”凑合而显现为“假有”,这就是“假
观”、“俗谛”;“空”即“假”,“假”即“空”,不执“空”、“假”,
亦不离“空”、“假”,“假”即“空”,不执“空”、“假”,亦不离“空”、
“假”,本体与现象合一,这就是“中道”。天台宗以为,“一心”在同一
时间观照得“空”、“假”、“中”三种实相,相即不离,无有先后,所以
说它们“圆融”;“三谛”是精神本体的属性,是人们天生就具有的;通过
“止观”来获得“三谛圆融”的道理,并不是分阶段“渐修”,也不是凭主
观“造作”,而是破除迷惑,唤醒“天然之性德”。
智还主张用“显性”的方法来说明“三谛”统一于心体(佛体),即
提出“一念三千”。所谓“一念三千”,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种种差别不过
是一念偶动出现的三千诸种事物。智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
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
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上)一法
界即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而显现为百法界。一界又有“十如是”,“还有
众生”、“国土”、“五阴”三种世间,“十如是”和三种“世间”互具,
而为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和三十种世间互具,而有三千世界。此三千世界纷
然杂陈,仍在一念之中。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动而发生的。
… Page 80…
②湛然的“无情有性”论。从智的“止观论”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即现实世界是虚幻的,那么它和“真如(宇宙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