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讲学,其学派被后人称为“濂学”。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是《太极图说》,
朱熹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周敦颐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
的哲学范畴,都成为宋明理学共同探讨的基本哲学范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原道》的唯心
主义世界观,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的《无极图》改变成为论
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太极图》,即改造成为儒者讲宇宙论
的图式。周敦颐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为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两仪)五(五行)之精,妙合
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
穷焉”。(《太极图说》)
… Page 92…
周敦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太极”。所谓“天极而太极”,并不是说太
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而是说太极无形无象,不可言说,不是真有一个“极”,
所以叫做无极。周敦颐以此为前提,提出了他的宇宙形成论:自天生有,太
极生阴阳,阴阳分立而形成天地,阴阳变化,结合而产生五行,二气五行互
相作用而化生万物,变化无穷。同时,他说:“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
为一,一实为分”。(《通书·理性命》)认为五行各殊其性,统一于阴阳,
而阴阳的本原则是同一“太极”,所以万物是统一的,而“一”为万物所分
有。
对于世界万物运动的源泉,周敦颐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周敦颐又
在《通书》解释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周敦
颐所说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就是“太极”。在周敦颐看来,
“神”(即“太极”)的动静,是和物的动静不同的。“神”的动静,不是
物质的机械的动静,物质动只是动,静只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这就
是所谓“物则不通”。神是超动静的,可是它是万物运动的推动者,万物之
所以能运动,不是万物自己的力量而是由于神的推动,所以他说“神妙万
物”,就是说,神使万物发生变化。当然,周敦颐所说的“神”,即“太极”,
不是宗教的神或上帝的概念,而是指精神性的本体。
(2)周敦颐的人性说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
观点,认为“诚”是一种神秘精神境界。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
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诚上》)。万物所由开始的“乾元”,
就是诚的本源。他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
而明达也”(《通书·诚下》)。周敦颐把诚神秘化了,说它“静而无动有”,
当它静的时候是无,它动的时候就是有。它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根本。周敦颐进一步认为,由于“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
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也是善的。他说:“‘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
粹至善者也。故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
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
上》)人和万物一样,都从乾元获得自己的本性,在它们发展的“元(开始)”、
“亨(发展)”、“利(成熟)”、“贞(结束)”各个阶段和环节上,“诚”
都是贯彻始终的,周敦颐叫做“立诚”。这种纯粹至善的性的具体内容是“德:
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早智,守曰信” (《通书·诚几德》)。
周敦颐又进一步认为,“纯粹至善”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诱惑,
环境的影响,刚柔不能适得其“中”,而产生恶。他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太极图说》)。人性有“刚柔”、“善恶”和“中”的分化。
… Page 93…
“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他解释说:“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
毅、为干固; (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
(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
道也。圣人之事也” (《通书·师》)。因此,周敦颐同韩愈一样,很强调
师道,说:“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
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就是说,通过教育和师友的帮助,人可以改过
从善,达到中道。道德是可以教育而成的,圣人已经为人类确立了“人极”
作为教育的目标。所谓“人极”即人的标准,其要求是在人伦关系上以仁义
中正为准则,在自我修养上则能“主静”。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
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自己对主静的解释是:“无欲故静”(《太极图
说》自注)。他认为一切学习,即认识的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无欲”。他
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
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通书·圣学》)。他在《养心亭记》中
说:“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
也;明通,圣也”。在他看来,无欲诚心,是人们认识修养的最高要求。
2。张载的气一元论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北宋哲学家。因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
后人称他的学派为“关学”。张载研究儒、道、佛,经过比较和鉴别,对佛、
道取批判的态度,而崇奉儒家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道为法”。
张载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运动观方面。
(1)“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
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张载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
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这就是说,凡是可以描述
的都是存在,存在的东西是有形象的,有形象东西都是“气”。宇宙万物是
由“气”构成的,世界的一切存在,一切现象都是“气”,而不是什么“无”。
张载还认为,“气”即太虚,太虚是“气”存在的基本形式。他说:“大虚
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
和篇》)这就是说,太虚是气没有凝聚成万物的一种“散”的状态,他把气
与太虚的关系,比作冰和水的关系。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
水。” (《易说》)张载还认为:“气”是物质。他说:“天地之气,虽聚
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
有象,不失吾常。” (《正蒙·太和篇》)张载还进一步认为,气是宇宙万
物的本体。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行尔。”(《正
蒙·太和篇》)这是说,无形象的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
(“本体”);具有各种形象的万物,是气的凝聚,气的聚散便引起了万物
… Page 94…
的形成和消失。因此,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整个宇宙统一于气。
张载的气本体论哲学体系中,还有四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即“天”、“道”、
“性”、“心”。气有清浊,太虚之气是清的,“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
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又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
则神” (《正蒙·太和篇》)。太虚是气之清者,“浮而上者阳之清”,这
是天。张载认为“天”是清的气构成的。张载所谓道,有规律的意思,气化
的规律之道。气化是气的变化过程,张载把这个过程叫做道,人的构成与万
物的构成同属于气,“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散殊”(《正蒙·太
和篇》)。他还认为构成人的材料是气之清者,构成物的材料是气之浊者一
样。“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性)是由清的气(太
虚)经过气化过程 (道)形成的,人的本质加上知觉的作用,就产生人的心
理活动。因此,在张载看来,所谓夭、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气化
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而一切具体的事物,
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气、万物,是同一
实体的不同形态。
(2)“一物二体”
张载从“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还提出了“一物
二体”的辩证法思想。张载认为,气处于永恒运动之中,“气浑然太虚,升
降飞扬,未尝止息”;而运动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
的两个方面,“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
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太和”是指阴阳未分的气。
太和之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就是所谓“道”。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也是元气自
身不断地酝酿激荡、斗争、屈伸的过程。因为元气自身之中就具有阳浮阴沉,
阳升阴降、阳动阴静的矛盾对立的本性。正是由于这种浮沉、升降、动静的
矛盾对立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内部互相激荡,屈伸的动力。张载认为这就是
气和气所构成的万物产生运动的内在原因。他以天体的运行为例,说:“凡
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正蒙·参两篇》)
圜转之物指的是日月五星等天体,机是内在的动因。张载认为天体的运转是
由于内在动力,而不是来自外力的推动。张载认为,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
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无无阴阳者”,如果没有对立,就不成其为
事物,“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始终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张载把各种个别的对立概括为“两”,把各种个别的统一概括为“一”。他
说:“一物两体,气也。”认为事物总是“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强调两与一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反对割裂两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
而已。”(《正蒙·太和篇》)如果对立的两体不存在,那末统一也不存在;
假如统一看不见,那末对立两体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象虚——实、动—
—静、聚一散、清——浊这样对立的两方面,究其底蕴,都是统一的。
… Page 95…
(3)“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说是建立在他的气一元论的
基础上的。张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聚结而成的,由于气的清浊,而产
生万殊的事物。人得气之清者,物得气之浊者。在人之中,圣贤得气之最清
者,一般人得气之浊者,恶人得气之最浊者。张载认为既然人与万物同出一
源,人的本性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他认为,只讲人的本性而不讲天地万
物的本性,还不算找到人性的最后根源。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
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篇》)
这是说,每个具体的人有了生命之后,就具有他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和
他的生理条件、身体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张载把这种具体的每个人的本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