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哲学思想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了,宝珠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不肖的人成为贤人,即所谓“善反之,则天 

地之性存焉”。 

     在朱熹那里,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相联系的,还有“道心、 

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 

来源于“形气之私”,而出乎私欲的是“人心,虽然两者截然不同,但“道” 

心只通过“人心”而显现。“道心”在“人心”之中,所以难免要受“人心” 

私欲的牵累和蒙蔽,而难以显露出来。由于具体的人是由天命之性和气质之 

性共同来形成的,所以,上智的人也不能不具有气质之性,不能没有“人心”; 

下愚的人也不能不具有天命之性,不能没有“道心”。朱熹说:“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论来只有一个心,那得有两样?只就他所主而言,那个便唤做人 

心,那个便换做道心。”(《朱子语类》卷六十一)朱熹要人们通过修心养 

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服从“道心”,使 

 “道心”处于支配的地位。 

     朱熹还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的问题。二程认为道心和人心的 

区别就是天理和人欲的区别:“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遗书》卷二四)。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与天理人欲 

有所不同,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则不尽同于人欲。人心包括为善为恶两种可 


… Page 103…

能,人欲则一定是恶的。所以天理和人欲是完全对立而不可并存的:“人之 

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语类》 

卷十三)。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 

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把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称为 

人欲,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 



                             6。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公元1139年—1193年),宋代哲学家,他以儒家思想为骨架, 

糅合佛教禅宗思想内容,构成了与朱熹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心 

学学派。他的心学被明代的王守仁所发挥,故称为陆王心学。 

      (1)心即理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理”与“心”既 

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 

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派生 

者,是第一性的,而人和人心都是被理所派生的,“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 

而已”(《朱子语类》卷四),既然人是被理派生,人心也当然为理所赋予。 

而陆九渊却把朱熹超越于事之先、之上,气之先、元之上理,拉到了我的心 

中,为我心所具有。这就是说,心是第一性的,理是被派生的。这便形成了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如陆九渊说:“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 

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又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与曾宅之》)这是说,人人都有那个心, 

 “是心”只是一个心,心中都具有那个理,“是理”也只是一个理;从其最 

终处看,心与理是“归一”无二的,是不能分开的,从其不容有二来说,所 

以心即是理。 

     因此,与朱熹把“理”看作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原则不同,陆九渊认 

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 

      (2)切己自反,反省内求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切己自反,反省内求的路 

线。陆九渊认为,宇宙之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要了解天理的真实面目, 

并不必向外追求,只需要向内反省,认识本心,发明本心,即能获得有关天 

理的真实知识。他说:“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 

宰。”“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 

 (《与曾宅之》)这就是陆九渊“心即理也”在认识论上的表现。朱熹以理 

为本体,体认理的方法是格物,以达到穷理;陆九渊以心为本体,使毋需通 


… Page 104…

过格物的方法来体认心,而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自己体认“吾心”。因此, 

陆九渊认为接触外物不仅不能获得知识,而且会损害人的固有良知,损害本 

心。至于如何保存心中固有良知,而不为物欲所蒙蔽和损害?他说:“将以 

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向者?吾心之良,吾所固有也。吾所固有, 

而不能以自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 

之多,则心之存者心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必之不存, 

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养心莫善于寡欲》)由于外物 

的引诱,使人们产生物欲,从而损害了蒙蔽了固有的良知。只有去欲,才能 

存心。怎样才能存心、去欲,不为外物所移,而能使本心不污染于“尘埃” 

呢?其方式就在于“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即反省内求,格除物欲,如何 

 “切己自反”?在陆九渊看来,这就是“剥落”的工夫。所谓不断“剥落” 

的工夫,就是不断去物欲的工夫,“剥落”净尽,才能恢复本心的清明。 

      (3)朱陆之争 

     首先陆九渊怀疑《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所作,就与朱熹反复争论。陆 

九渊以为“无极”一词出自老子,“无极而太极”一语就是老子说的“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且“太极图”来自陈抟,正是老氏之学。朱 

熹则肯定《太极图说》为周敦颐的著作,他以为“无极”二字是形容太极的 

 “无方所无形状”,并非太极之上还有个无极。因此,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 

开始是在无极与太极,形上与形下的问题上。朱熹讲开极而太极,即无形而 

有理,太极是形而上的道。陆九渊认为太极就是理,心就是理,所以不能离 

开心讲太极,更不能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这就是说,他不承认离开心还 

有一个不变、不动的本体。他不承认有朱熹所说的那种理的世界。朱熹极力 

贬低物质世界的地位 (包括与物质有关的气),他把这些都算做形而下的, 

认为是不可靠的最根本的存在。陆九渊认为不需要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如 

果《易、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切东西都是道,都是形而上者,没 

有形而下者。那就等于取消了这种分别。心既然被看做万物的本源,当然不 

允许在心之外还有一个形而上之道比心的地位还高出一头。他不承认有所谓 

心外之道,当然也更不承认太极之上更有一个无极。 

     二是在鹅湖之会上,陆九渊与朱熹讨论“为学之方”,即道德的教育和 

修养问题时产生矛盾分歧。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主 

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 

人为支离。”(见《象山先生年谱》,《全集》卷三十六)这也就是所谓“道 

问学”与“尊德性”之争。对《中庸》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一语,朱 

熹解释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 

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中庸章句》)朱熹以 

为“以诚敬存心”与“格物致知”不可偏废,不过他较多地注意了从“道问 

学”入手,强调“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同上),偏重了“道体之细”。 

而陆九渊则以为要“先立乎其大者。”他说:“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 


… Page 105…

问学?”(《语录上》,《全集》卷三十四)就是说,首先要存心;一旦“发 

明本心”,就“自昭明德”,自然明理了。 

     三是陆九渊与朱熹的争论是关于“复性”的途径问题。陆九渊和朱熹都 

主张“复性”说。不过朱熹区分了“心”与“性”。他说:“灵处只是心, 

不是性,性只是理。”陆九渊则主张没有必要作这样的区分。他认为“心即 

理”,心与性是一回事,“复性”就是“复本心”。而朱熹则主张“复性” 

的途径在于“明天理,去人欲”。陆九渊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 

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书》云:‘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 

二心?”(《语录上》,《全集》卷三十四)他认为,朱熹区分天理和人欲、 

道心和人心的说法是把天与人分裂为二了。但这决不是说他不赞成区分理和 

欲,只是认为应该把“欲”叫作“物欲”、“利欲”而已。他说“道塞宇宙, 

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 

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 

意见而失其本心。”(《与赵监》,《全集》卷一)就是说,使人失其本心 

的原因在于两种“蔽”:第一种是“物欲”,第二种是“意见”。一般人“蔽 

于物欲”,诸子百家“蔽于意见”,即认为自己的意见即是真理。只有去掉 

 “物欲”、“意见”之蔽,才可以复见本心。 



                            7。陈亮的哲学思想 



     陈亮(公元1143年—1194年),南宋思想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他与 

叶适的哲学思想,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与理学、心学三足 

鼎立的学派。 

      (1)陈亮的“道在物中” 

     陈亮针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和“理在气上”,即形而上的理或道是 

形而下的气或器的派生者和支配者的观点,提出了“道在物中”的思想。他 

说:“夫道非生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不论自然界和社会 

都有其“道”。陈亮认为“道”是具体事物的法则,人们必须在客观的“事 

物之间”去认识事物的道理。以道与事物的相联系来看,也可以说:“天下 

岂有道外之事哉!”(《勉强行道大有功》)即道在物中,道外无事,相互 

依赖。对什么是道?陈亮的回答是:“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赫日当空,处 

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岂举世皆盲,便不可与共此光明乎?”(《又 

乙已秋与朱元晦秘书》)这就是说,陈亮认为什么物都是道,道与物不能分 

开,“何物非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陈亮还认为,理学家主张道在具体事物之外,道与人的具体行动无关, 

实际上是佛教思想。他说:“夫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者,非谓其舍人而为道 

也。若谓道之存亡,非人所能与,则舍人可以为道,而释氏之言不诬矣”(《文 


… Page 106…

集·与朱元晦秘书》)。陈亮反对离开人道 (社会生活中具体的道)还有所 

谓天道。正是肯定在人道之外还有所谓天道。真正的“孔孟之学”,却是主 

张道表现在物中,理表现在事中,天道体现在人道中。 

     陈亮还反对程朱对“理一分殊”的解释,他说:“尝试观诸其身耳鼻口, 

肢体脉络,森然有成列而不乱,定其分于一体也。一处有阙,岂惟失其用, 

而体固不完矣。是理一而分殊之说也,是推理存义之实也”(《文集·西铭 

说》)。认为“道”的含义,除了指具体事物相应的法则外,也指宇宙的总 

法则。而程朱认为理一分殊,是说“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一理 

与万理的关系是神秘的“月印万川”似的关系。陈亮则认为理一分殊的意义 

应该象耳目鼻口与人的全部身体的关系一样,是部分和全体的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