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一起来做,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做好”的自信,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出版好书,以做一个出版人为荣。林海音说,出版家其实也是商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再崇高的理想也等于是空中楼阁。但林海音又是一个文人,文人与商人又不同,纯文学出版社的经营方式是她摸索起来的,也形成一套文人经商模式。林海音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她有的经营手法是很古典的,但却能做到没有一个书店没有纯文学的书。她在写作上是热情的,在编辑上是冷静的,而在出版上是有魄力、有眼光的。正是她的魄力,才使得纯文学出版社常年不衰。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78页。 
   
  1995年底,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林海音结束了经营二十七年的纯文学出版社,至此,纯文学出版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书,为文坛留下了一批品质优异的出版物。 
第六章 林海音的文学交往  
第一节 林海音与前辈作家  
  林海音最早接触的前辈作家应该说是台湾作家张我军了,他们的关系在前文已说过,张我军逝世后,林海音一直与张家的子辈保持联系,并为其出版了《张我军文集》。这里重点谈谈林海音到台湾后交往的一些著名文人。 
  林海音来台后交往的文人有雷震。雷震办《自由中国》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后被蒋介石赶往美国。林海音说:“雷震先生是《自由中国》的创办人,我来台后最先投稿的杂志就是《自由中国》。该刊文艺版主编是聂华苓,因此和雷先生及夫人宋英女士得以结识。雷先生出‘关’后不久,正赶上也曾是《自由中国》作者孟瑶为崇她社演唱《四郎探母》,雷先生来信要我代买门券,后来孟瑶送给他,于是高大光头的雷先生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颇为引人注目。”林海音:《剪影话文坛?书前的话》,(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12月版,第2页。林海音与雷震及《自由中国》的关系只是作者与编者的关系,并未介入其政治活动,因为林海音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对其比较同情。林海音在编“联副”时早期也曾邀雷震写过稿。 
  台静农也是林海音交往的老作家。台静农20世纪20年代末曾参加未名社的活动,与鲁迅、周作人都曾有往来,所写《地之子》等是当时“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抗战胜利后,来台工作,在大学教书。林海音在主持“联副”时就与台静农有联系,后来林海音写作《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台先生也很欣赏。林海音写作《剪影话文坛》时曾与台先生联系,台先生很高兴地说:“这也是一种文献嘛!”并欣然为此书题写书名。《剪影话文坛》里还收有台静农一帧坐在藤沙发上抽雪茄的照片,样态闲适潇洒。 
  张道藩这个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在大陆为一般人所知,更多的是因为《徐悲鸿传》的热播,其中讲了他与徐悲鸿的一段恩怨,因为徐悲鸿的前妻蒋碧薇离开了徐嫁给了张道藩。其实,张道藩是国民党在文艺领域的领导人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即已很熟悉他,到台湾后,还曾做过国民党的立法院长。林海音初次认识张道藩,是在1952年的一个文艺集会上,据林海音回忆,那次会是在铁路局大礼堂举行的,风和日丽的下午,会中休息的时间,大家都到院子里交谈,新闻记者过来,拍下了张道藩与林海音、徐钟珮、王文漪的一张“美丽”合影。张是国民党文艺领导,林海音是后辈作家及编辑,而且也未积极地写作反共文学,他们的来往并不密切,但林海音在张去世后却写了一篇《文艺斗士张道藩》,写下了这样的印象:“写下‘张道藩’三个字,一点儿都没想到他生前的官衔——立法院长。留在我脑中的,是一位温文儒雅的艺术家;他的画,他的书法,他的剧本,他为中国文艺所做的工作,以及他的感情生活这些。”可见林海音作为女性的善良与一个纯文学倡导者的自由主义倾向。 
  林语堂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对他的评语是:“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我以为只有林语堂一人。在欧美或东亚,提起Dr。Lin 
          Yu Tang;尽人皆知。少年时代的我,开始读林语堂的著作,《生活的艺术》和《吾土与吾民》,都是由英文译成中文的。这两本书译成多种文字,内容写的是中华文化、文学、精神、哲理,等于是给中华文化做了最好的宣扬。至于他所创办以幽默见称的中文杂志《论语》,距今也有半个世纪了,人们仍然喜欢把它列为幽默的一派。‘论语派’的幽默,一说出口,就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与讽刺、挖苦那类的,有个分野。”林海音访问美国时,曾由美国国务院代为安排到林语堂在纽约东区六十五街的公寓,做了两个小时的访问。林海音说:“见面两个小时谈了很多,大概他们那时已经准备返国定居,所以也问了我许多有关台湾的问题,并且打听他们的老朋友的诸般情况。他并且通电把住在纽约的大女儿如斯找来跟我见面。”林海音后来在台湾与林语堂夫妇也见了面,但交谈时间甚短,倒不如纽约的访问谈得多。 
  徐是浙江慈溪人,少年时进陆军中学,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赴法留学,抗战后返国。1950年定居香港,1980年病逝。他在文学上是位全才,写小说、诗文、剧本、杂文、理论,从事翻译,毕生写作达二千万言。林海音编“联副”的早期,徐就在“联副”上发表文章,他与林海音经常有通信联系,也经常向林海音吐露心声。林海音办《纯文学月刊》向他拉稿,他回信说:“你办刊物,我自然要写稿,只是我这次外游四个月,负了沉重的‘债’——钱债、文债、人情债。一回港,满案是文件信札,又要教书、又要办事。真是一言难尽。所以你千万先要存个谅解我可怜我的心。我非常羡慕你们在台北安定愉快的生活。这次很想在台北谋个‘小差使’,但竟也不易。”他也向林海音透露一些学术上的想法,有一次他写信对林海音说:“我很想写一本现代中国文学史,即从五四写起,也即是新文学史,一直写到目前。包括现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学史,过去的真是没有好的,大家抄来抄去,没有史的见解,也没有文学的见地。我想全写,一则觉得工程太大,第二觉得像现在这样不安定生活中,无法从事这份工作。因此退而想写‘现代’的。这‘现代’,从五四到抗战还易,抗战八年,则必须有敌伪区的文艺一章;反共时代,又是需要‘话分两段’。所以很不容易做,但觉得是有意义的工作。而且现在不做,将来更难。不过这一说也还是需要有安定而不愁生活的生活。结果恐怕也只是想想而已。张爱玲那一段,真是‘想’到敌伪区的文学的一点见识。我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是:‘敌伪时代周作人的散文’,只是还没有写。这些‘见识’零零碎碎写道,将来也许可为有心人有环境写这一段文学史的参考。”林海音说:“徐很喜欢台湾和台湾文艺界的朋友们,若干年来,他每来台湾,都会跟这儿的朋友通电话‘报到’,大家会分批和他约聚。我搬到东区后,跟罗兰住得近,她家或我家,就是属于这一区朋友的聚会处。但是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我发现他人显得憔悴,有时会意兴阑珊的,不是很爱说话了。”林海音写《剪影话文坛》曾写有一篇《徐‘笔端’下》,已是徐去世后的事了。 
  在前辈作家当中,与林海音较亲近的有台湾作家吴浊流,因为吴浊流是林海音父亲的学生,但他们认识则是1961年的事了。那时林海音正在“联副”做编辑,有一位客家籍的同事知道了林海音的原籍,便约了吴浊流先生来与林海音见面,说他是林父的学生,从吴浊流的言谈中,林海音知道了一些父亲年轻时的面貌和风采。吴浊流对林海音父亲的感情前文已说过,他与林海音的交往以谈文艺为主,无论写作或编辑或出版,他们都会有许多话可谈。林海音在他去世后写了一篇文章《铁和血和泪铸成的吴浊流》回忆道:“他总是一坐下来,擦拭着涨红的脸上的汗珠,滔滔而谈,很热情,但是有些事情看不惯,很不满意,别人说他常常‘破口大骂’,我想对于女性的我,他还是保留了一些,只是略显激动罢了。”可见他们谈话的范围很广。 
  林海音与前辈女作家的情谊也很深厚,她曾写了《敬老四题》一文,记下了她与前辈女作家谢冰莹、凌叔华、苏雪林、谢冰心的交往。苏雪林是林海音非常敬重的前辈女作家,林海音办《纯文学月刊》,开辟“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专栏时,曾请苏雪林写过《凌叔华其人其文》、《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等文。林海音在主持纯文学出版社的时候,曾为苏雪林做过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为晚年的苏雪林出书。夏祖丽在《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中这样记录了事情的经过: 
   
  我和母亲到苏雪林先生家时,她已拄着拐杖在院子里张望老半天了,我们进了屋,桌上四菜一汤已做好,连碗筷都摆上,原来苏先生要留我们吃饭,所以要每天来为她做饭的佣人把菜做了,我还记得其中有一大条黄鱼。 
  那天苏先生对母亲说:“海音啊,我烦恼死了,给我出书的出版社结束营业,我把版权收回来了。但是那些书堆积如山,问了好几家都没人要。现在台北堆书的房子必须腾出来,你看怎么办,你要不要这些书啊!”母亲当时立刻答应把这批书买下来,并决定把其中一本四十五万字的《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原名《二三十年代作家》)重新出版。充满赤子之心的苏先生听了像孩子一样高兴。 
  回到台北后,我就与苏先生的学生苏淑年教授联络,并且把这批书搬入纯文学出版社,解决了苏先生悬在心上的一件大事。在重排出版《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时,我们与苏先生时有书信稿件往返,苏先生是个做事认真的急性子,她很仔细校稿,对我们提出疑问的地方也不厌其烦,长篇大论地解释,她那用粗粗的蓝色墨水笔写的字,令人感到亲切熟悉。有两次苏先生还在给我的信中透露,人老了活着真没意思,常常想干脆早点走算了。 
  《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是苏先生以第一手资料写她同时代作家的生活、作品与文评,出版后反映很不错,苏先生很高兴,说她没想到拿到那么多版税。至于母亲买下来的那批苏先生研究屈原、屈赋非常学术性的著作,如我们预期的不好卖,一直堆在“纯文学”的仓库里,后来全数捐给各图书馆了。 
  1995年,苏雪林百岁大寿,她执教的台南成功大学为她办了一个祝寿会。母亲从台北打长途电话到墨尔本告诉我这个消息,她说:“那你就早一点回来,咱们一块儿去台南给她祝寿。你看看能不能买一床你们澳大利亚的纯羊毛褥子,给她做生日礼物!天冷了,老人要睡得暖才不会生病。”隔了几天,母亲又打来电话:“也不知苏先生睡的是单人床还是双人床,我看你就买一个双人床的羊毛褥子好了。” 
  我就拖着一大床羊毛褥子回台湾,和母亲及一批女作家南下给苏先生祝生。苏雪林先生与我们母女很亲近,她那天笑眯眯地对母亲说:“其实我才九十八岁,还不到一百岁呢!”母亲说:“什么,您没有一百岁?我们中国人过了那么多闰月,加在一起就多少岁了,您早超过一百岁了,您老还瞒岁数呢!”逗得苏先生和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林海音与谢冰莹的联系较为密切,谢冰莹也是从“联副”时期即给林海音写稿的,但她们又是很好的朋友。林海音在《女兵在旧金山》一文中这样说:“我是在台湾才认识冰莹先生的,但胜利后在北平,家母就先认识了她,因为她和家母有一个共同的菲律宾华侨朋友汪海澜女士,所以冰莹每次见到我,都会先问一声:‘老太太好吧?很想念她老人家!’”谢冰莹是一位信佛的居士,在台湾的时候,她常常喜欢到寺庙去住几天写文章。有一年,她和林海音共同被邀写一本书,为了专心,她便邀林海音同到汐止的静修院(比丘尼住的庵)去住几天一起写作。两人带了大摞的资料前去,写累了,聊聊天,到院子里坐坐,三天时间,她和林海音谈了许多她个人的往事和30年代的文坛轶事。后来谢冰莹定居旧金山,林海音在1975年时去美时,她们在旧金山的武月卿的家里也有一次彻夜长谈。在林海音的照片簿里,谢冰莹的照片很多,包括她在抗战时期从军时的照片。她们的友谊是很深的,林海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