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社创办之初,异常艰苦,因为缺乏经费,处于时办时停的状态,1948年10月25日出版创刊号,11月13日才出第二号。《国语日报》只好寄生于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会以人力帮助报社出报,而报社则以注音报纸帮助国语会推行国语。1949年初,国语运动提倡者吴稚晖到台湾,报社汇报情况,吴稚晖提出应将报纸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来办。于是报社请吴稚晖领衔,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在台委员陈颂平、汪怡、胡适、傅斯年、齐铁恨、王玉川、何容等共同出名,邀请热心国语运动的台湾省籍人士黄纯青、杜聪明、游弥坚、洪炎秋等,以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方师铎、李剑南、祈致贤、王寿康、梁容若等人,于194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国语日报董事会,推傅斯年为董事长,洪炎秋为社长。次年,傅斯年因台湾大学事务太忙,辞去董事长和董事的职务,推游弥坚继任。之后几年,董事会又陆续增聘罗家伦、田培林、黄启瑞、黄得时、夏承楹等为董事。夏祖丽、应凤凰、张至璋:《何凡传》,(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版,第196、197页。 
  林海音主编《周末》版,也很艰难,因为《周末》版没有稿费,每周都要靠同人等撰稿来帮助维持,然而更多的时候则要她和何凡写。林海音后来在《窗》的前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那时候我在《国语日报》主编《周末》周刊,因为稿子难拉,我们两人经常要执笔凑数。我们写作的兴趣很高,每天晚上孩子安睡后,我们就各据一桌,各抒所怀。灵感来自白天所闻,所见,所感。何凡勤读西书报刊,搜集资料不少,自然不会弃而不用,何况我们两人从十几岁起就喜欢舞弄文墨,可以说积习难除了。”他们写作的范围很广,涉及生活、艺术、翻译的外国作品以及新知识、新观念等诸多方面。林海音一共编了五年,两百五十多期,直到1954年10月。 
  日子清苦而忙碌,但林海音却过得有滋有味,她在1951年3月22日写了一篇《平凡之家》,描述自己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我们的生活情趣重于快乐的追求,有人说我们该是没有理由快乐的家庭,丈夫是一个自甘淡泊的人,因之我们的生活就来得紧张些,但是我们在紧张中却不肯牺牲“忙里偷闲”的享受,张潮《论闲与友》里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非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然则快乐的心情,却要自己去体味。有人看我们在孩子们熟睡后,竟敢反锁街门跑去看一场电影,替我们捏一把汗,说是台湾小偷闹得很凶,可是我们仍不愿放弃儿辈上床后的这一段悠闲的时间,夜读、夜写、夜谈、夜游,都是乐趣无穷的。有时候夜读疲倦,披衣而起,让孩子们在梦中守家,我们俩到附近的夜市去吃一碗担仔面,回来后如果高兴的话,也许摊开稿纸,把瞬间所引起的情感,记在上面。 
   
  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出乐趣来,大概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的共同特点。刚到台湾时,多数人的日子都很艰苦,女作家琦君住在公家大楼地下室中的一间公共洗澡间改造成的宿舍,墙上布满了水龙头,地上常年返潮,水龙头终年滴水,她以文学家的乐观和豁达,戏称它为“水晶宫”,正是在“水晶宫”里,她写出了《一身飘零》。相对而言,林海音则住的条件好多了,只是比起在北平的时候,要差得多。好在写作的乐趣、一家人和乐的生活让林海音对物质的要求不那么在意,她的兴趣很快投注在写作上。这个时期,她对家乡台湾的研究兴趣甚浓,写了不少台湾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如写于1950年的《新竹白粉》《爱玉冰》《滚水的天然瓦斯》《虱目鱼的成长》《珊瑚》《说猴》《台北温泉漫写》《鲈鳗和流氓》等等都是对台湾自然风物的描写。林海音另一个主要的写作资源是她的家庭生活,写于1951年的《三只丑小鸭》《平凡之家》《教子无方》,写于1954年的《今天是星期天》,写于1955年的《鸭的喜剧》《分期付款》《书桌》等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勤劳、智慧、宽容、有幽默感的主妇形象,流溢着作者对生活的满足与热爱,充满幸福感。这满足与幸福更多的是丈夫与孩子带给她的亲情满足,而非物质的富足。当然,这些文章中也有文学家的夸大在内,何凡就曾在《冬青树?序》中“揭露”说:“集中有些小故事固系取材自舍下,但是并不完全是本户的生活报告,而是把一件小事加以渲染、夸大、添枝增叶,而使其故事化,所以文中的‘我’不全是她,文中的‘他’也不全是我。尤其是关于开丈夫玩笑的部分,读者不可轻信!”何凡、林海音:《双城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何凡部分第30页。故事未必全真,情绪与情感却是真实的。这说明林海音是幸运的,在很多人抛妻别子地来到台湾时,他们一家人却在一起,虽有抛离第二故乡的痛苦,却无小家的别恨。 
  家庭是美满的,但对注重友情的林海音来说,仍然是有缺憾的。她在《友情》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刚回到台湾时,幸运的是家人大部分团聚,甚至还多了许多亲戚长辈。不过寂寞的是友谊突然减少,偶然有剩余的时间,觉得无所寄托,认识的人虽多,可以走动的朋友却极少,值得饮“千杯酒”的知己更少。所以我那时常对人说:回到台湾,理论上是还乡了,实际上却等于出了远门儿,因为只有到一个新地方才感觉到没有朋友的寂寞,“出门靠朋友”,没有朋友便有流亡身世,无所依靠之感。何凡、林海音:《窗》,(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5月版,第184页。 
   
  很快,勤于笔耕的林海音又有了新的友谊: 
  不止是为了兴趣,也为了贴补生活所需,投稿生涯必得开展出去。中央日报迁台出版,“中副”当时的主编是茹因先生,我第一次投去的,好像是一篇题名《叫子壶》的稿子,后来听说这是他们收到第一篇外稿呢。接着该报又开辟了“妇女与家庭”周刊。这时向“妇周”投稿的女作者多起来了,我由版面上认识了许多当今还不断写作并拥有大量读者的女作家,如:谢冰莹、张秀亚、徐钟珮、刘咸思、琦君、郭良蕙、王琰如、艾雯、孟瑶、张漱菡、刘枋、钟梅音……最早见面的倒是主编武月卿。林海音:《剪影话文坛》,(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12月版,第16页。 
   
  除了写作而得来的友谊,林海音还参加了一些文艺活动,以扩大交往面。林海音在台湾最早参加的文艺团体活动,是台湾青年文化协会。1951年,林海音参加了该会主办的“夏季乡土史讲座”,八十名学员,只有林海音一个女性,讲座的十位讲师,大都是台大教授和文献会员编纂,林海音从中得到了很多台湾乡土史方面的知识。 
  但林海音的友谊主要还来自与女作家的交往,她们不仅是文字上的朋友,还是生活上的朋友,1953年12月,林海音生幺女祖葳,女作家们来祝贺,由此发起“庆生会”,经常聚会,连林海音都认为是奇迹,她在《没有组织的组织》这样描述经过: 
   
  一个没有组织的组织,到今年,整整持续了三十年,并无衰落意。民国四十二年十二月,我生了一个小女婴,满月时邀聚一桌女文友,算是请满月酒吧。吃过饭,王文漪兴致勃勃地建议说,我们为什么不像今天这样,每月聚聚餐,轮到是谁生日的月份,就当寿星不出钱。大家同意她的建议,又多邀了几位女文友,就随便叫它“庆生会”,由第二个月办起来到今天,三十个年头儿,三百五十四个月了。庆生会从无休息过,也从没有正式组织过,可算是个奇迹了。同①,第66页。 
   
  “庆生会”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参加者有林海音、琦君、钟梅音、陈纪滢夫人、张漱菡、王琰如、张雪茵、黄贶思、刘枋、刘咸思、黄媛珊等,后来发展到三十多人。 
  与女作家的交往也促进了林海音的写作,她的作品源源不断。据夏祖丽在《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中介绍,1949年,林海音写了近百篇文章刊登在报上,平均每三四天就有一篇刊出。从1949年到1952年底的四年间,她一共发表了近三百篇文章,用的笔名包括英、音、阿英、阿音、小林、海音等。这段期间的作品以小品文及散文为主,绝大部分是介绍台湾的乡土风物,像上面介绍的《爱玉冰》等文,文章虽短,却亲切有趣,很多从大陆来台的外省读者喜欢看。还有一部分则是家庭生活方面的,这类文章主要收集在《冬青树》中,该书1955年由陈纪滢主持的重光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林海音的第一本书,搜集了她自1950年到1955年间写的散文及小说三十二篇,署名林海音,塑造了一种新形态的贤妻良母形象,何凡为该书作了序,书出版后,也有不少评论,“林海音”三个字开始在台湾读者中有了一定的位置。使林海音在台湾文坛产生影响的,则是她生命中的一次机遇,这次机遇便是她到《联合报》主编《联合副刊》。据夏祖丽介绍,林海音是1953年11月受聘担任“联副”主编的,12月她生幺女祖葳,第二年1月孩子一满月她就到《联合报》上班了。关于林海音在“联副”的情况本书将有专章论述,这里就不再详列。 
第三章 台北生活  
第三节 林家客厅  
  林海音在《联合报》工作了十年,1963年离开,这十年中,她不仅出版了长篇小说《晓云》、小说集《城南旧事》,还提携了一大批文坛新人,结交了大批朋友,成了文坛的重要人物。她在台湾文坛的重要地位,是因为她的作为而赢来的,她的工作成就令人称羡。且简单列举一下她中年以后的工作成就和获得的荣誉吧: 
  1955年(三十七岁)时,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1956年(三十八岁)时,北平新专在台复校,取名为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林海音受聘担任教席;这一年,她还获得了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1957年(三十九岁),《文星》杂志创刊,兼任文学编辑至1961年10月。1959年(四十一岁)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出版。1960年(四十二岁)《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1964年(四十六岁),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1965年(四十七岁),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四个月,自美返台时还访问了日本;出版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1967年(四十九岁),创办《纯文学月刊》,担任发行人及主编。1968年(五十岁),成立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五十二岁)加入编译馆国小国语科编审委员会,主稿一、二年级国语课本,直至1996年,共二十六年。1982年(六十四岁),《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导演,该片多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1985年(六十七岁),《剪影话文坛》被台湾文化出版及学术界评选为1984年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1988年(七十岁),参加在汉城举办的第五十二届国际笔会年会,韩国媒体组织台湾作家林海音、大陆作家萧乾谈海峡两岸及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由韩国作家许世旭主持。1989年(七十一岁)主编出版何凡六百万字作品《何凡文集》,共二十六卷。1990年(七十二岁)因主编《何凡文集》,获台湾图书主编金鼎奖,同年随台湾出版界负责人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在阔别北京四十一年后首度回到大陆。1992年(七十四岁)《城南旧事》英文版出版。1993年(七十五岁)赴北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首发式,与冰心、萧乾同为此套书顾问。1994年(七十六岁)获得“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5年(七十七岁),《城南旧事》绘图本出版,获《中国时报》开卷版最佳童书、《联合报》读书人版年度最佳童书及金鼎奖推荐奖;年底结束创办二十七年的纯文学出版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书;同年《城南旧事》日文版在日本出版。1997年(七十九岁),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林海音文集》五册;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城南旧事》德文版在德国出版。1998年(八十岁),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赠“终身成就奖”。1999年(八十一岁),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城南旧事》德文版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