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兰人在1945 年把它写入了联合国宪章)。斯大林,后来曾任第一任苏俄全
国少数民族部部长,在1913 年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怎样来对待明格列尔
人(Mingrelians),阿布哈兹人(Abkhasians),阿德亚里人(Adjarians),
斯瓦涅季亚人(Svanetians)和莱斯格哈人(Lesghians)。
索尔仁尼琴先生的观点是他们必须离开新俄国。
每一个民族,即使是一个最小的民族,也代表了上帝设计的独特的一部
分。正如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解释基督的戒律时所写道的:“你必须爱
其他民族,就像爱你自己的民族一样。”
但当涉及到生活秩序,你有你自己的方式。
索尔仁尼琴先生的梦想是回到可以称为“俄罗斯”那样的一个实体,它
包括小俄罗斯(乌克兰)、大俄罗斯和位于俄罗斯中部的白俄罗斯(我们都
起源于基辅)。剩下的12 个共和国和他的各式各样的政权,还有他们繁多的
民族必须脱离开去。
真正的问题是社会重建。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度。索尔仁尼琴先生认为,
民主在小范围内运作很有效,选民与候选人有个人接触,并且可以进行自我
约束。他以瑞士作为理想模式,加上美国的“公民大会”(很明显地让人联
想到新英格兰的城镇会议)。
在他1978 年于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当中, 索尔仁尼琴先生似
乎透露出对体现美国式民主的怯懦的反战分子和享乐主义消费者的鄙弃,但
那只是当初,他刚来美国2 年,与俄罗斯脱离才不久。在重建俄罗斯的问题
上,索尔仁尼琴先生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实用主义者,甚至像个18 世纪的人。
当他写到古代短暂而骚乱地存在过的共和国,你会想到杰弗逊或麦迪逊,而
且还会发现文章中所写的俄罗斯式的讲究实际很新鲜。
不管怎样,在我看来,索尔仁尼琴先生很好地理解了20 世纪主要思想家
的观点,像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人们选择民主,并不是由于它的种种好
处,而是为了避免暴政”,还有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为了提醒不要忽视
民主所存在的时间和地点所提出的“民主是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知识分子的
信仰替代品”。索尔仁尼琴先生将从 很小的地区开始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民
主——城镇,村落,或者是一个县那样大的地区。——大体上他会慢慢地建
立起民主。他并不欣赏无记名投票,这在美国成立之初,实际上是个无法想
象的概念,他将会有很多间接代表,就像那些美国宪法的奠基人一样。
索尔仁尼琴先生并没有过多地讨论司法系统。但这位大无畏的人是否亲
身体验过任何独立的司法审判?
这样他和他的民族与其他民众就会欢呼。还有一件事,我在1979 年的那
篇文章当中曾经涉及到,谁会接到子弹头?这本书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
也许根本不可能解决。因为这将毁掉亚?索尔仁尼琴除了生命之外所付出的
一切努力才换来的成果。
(D?P?摩尼汗,1991 年11 月24 日)
唉!
百年回首,你必定会想到一些你今天也许会换一种方式去处理的事,正
如这里选取的评论充分表明的一样。近些年来我们很可能也已犯下同样糟糕
的错误,然而历史还没有告诉我们。
1897 年12 月25 日
《隐身人》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著
时间机器构造不够精巧,而且读者的想象力显然负担过重。
1904 年11 月26 日
《金碗》
亨利?詹姆斯 著
这部小说依我看是詹姆斯先生最糟糕的一部,正如此前的《更好的人》
是他最好的作品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借以代表细腻人微的、某种不知疲倦、
过于讲究的盘根问底,一组“百货商店”里的乡村老处女漫无目标的臆想。
冗长,不连贯,没条理,优柔寡断,这就是《金碗》中詹姆斯先生的给我们
的印象。
1907 年5 月25 日
《嘉莉妹妹》
西奥多?德莱塞 著
西奥多?德莱塞极为现实主义的小说《嘉莉妹妹》已于7 年前出版,现
在是再版,我们应该称它是一本新书,因为它初版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
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它在初版时在英国备受关注和好评。然而我们不想向挑
剔的读者,或是那些笃信“过时思想”的读者推荐此书。人们即使不读这本
书,也照样会活得很好。
1908 年7 月18 日
《绿色山墙下的安妮》
L?M?蒙哥马利 著
作者的意图很可能是揭示这个孤儿院里的小女孩独特的内心历程,但小
说结束时的女孩和开头时的她,并没有真正的不同。书中的所有其他人物都
极富人情味。
1911 年2 月19 日
《霍华德庄国》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著
显然,作为一个社会哲学家,爱德华?M?福斯特先生还没形成任何非常
肯定的信念。小说表明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努力对付人类真正的问
题。
1913 年9 月14 日
《啊,拓荒者!》
威拉?西伯特?凯瑟 著
也许我们可以称它为一部女权主义小说,因为两位女主人公比她们的丈
夫和兄弟们要坚强、聪明,且更有条不紊——但我们确信凯瑟小姐绝对不会
想到这样不够艺术的事情。
1920 年6 月13 日
《远航》
维吉尼亚?伍尔芙 著
这是一本英国人写的英语小说。在开头几章里它倒让人觉得这部小说将
会很有意思,但读者后来大失所望。勿庸置疑,作者对伦敦最有趣的一面了
如指掌。书中倒有些聪明之处——但因为调子总是一致,读完百十来页之后
读者便索然无味了——除此之外,这本书没有任何能使它从平庸的小说中脱
颖而出的地方,而这些小说在文学上的野心却小得多。
1931 年8 月9 日
《管风琴》
华莱士?斯蒂文斯 著
下这样的结论固然令人难受,然而华莱士?斯蒂文斯精彩的作品终不会
流传下去。《管风琴》里收的诗全都过于接近“纯诗”。如果说节奏、元音
和辅音能够代替音符,这本诗集也可以称它是一个成就。但成就绝不在诗上。
它是幻想和怪诞的力作和“绝技”。诗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思想能真正作用
于人的心灵,没有一个词能唤起人的感情。它是冰柱垒成的耀眼夺目的大厦。
华莱士?斯蒂文斯成就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不幸的殉道者。
1950 年9 月10 日
《过河入林》
欧纳斯特?海明威 著
现在还活在世上的最重要的作家、莎士比亚死后最杰出的作家推出了一
本新小说,作者当然是欧纳斯特?海明威,1616 年以后出生的千百万作家中
最重要、最杰出的一位。非常非常伟大的男人和优秀的演员瓦尔特?赫斯腾
在我读这部小说时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唱《九月之歌》的赫斯腾。
然而,举世无双的海明威却借助与《九月之歌》类似的情景写出了308 页的
小说,只是世界上稍通文墨的人都不会——将来也不会——记住他所写的任
何一个音节。
1951 年7 月15 日
《麦田里的守望者》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著
这位塞林格是个写短篇小说的。他知道该怎么写孩子。但这本书太长,
长得有点儿单调。他应该砍去很多有关那小可厌的学校里那些傻瓜的事,它
们让我沮丧。
l961 年10 月22 日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著
《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不少富于喜剧性的强烈的感情。但技巧太拙劣,
而且缺少敏感。如果《第二十二条军规》像作者打算的那样是部评论式小说,
那么人物之间和行动之间如此激烈的碰撞也许可以通过对主题的控制来实
现。它在这一点上失败了,因为一半的事件都纯属插科打诨,主观臆想。
l963 年4 月7 日
《女牲的神秘》
贝蒂?弗里丹 著
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要作大量全面的概括,它也许拥有一定数量真理的成
分,但往往却会掩盖深层的事实。像她一样去责备“文化”及其使它——女
性的杂志——太流于表面。谁能阻止一个对国内国际事务感兴趣的女人去阅
读讨论这些问题的杂志呢?
《廊桥遗梦》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 著
出版日期:1992 年4 月1 日
被评日期:1993 年3 月28 日
犹记在心
《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
罗曼?罗兰 著
一部比其它任何对天才的哲学和道德思想探寻的作品都深刻的作品,当
然,还有音乐。
《干下去,吉夫斯》(1925)
P?G?伍德豪斯 著
这些故事以年轻的傻瓜伯帝?伍斯特和他聪明的男仆吉夫斯为主角,他
们是如此可笑(伯帝语),以致于让人的“骨肉无法忍受”。
《流沙》(1928)
耐拉?拉尔生 著
这部代表作或许是诞生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好的一部小说,探讨
了性的心理复杂性和种族问题。
《西线无战事》(1929)
艾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著
如果谢尔曼将军的名言没有使你折服,这部关于一战,的小说却会做到。
它就是地狱。
《恶心》(1938)
让保尔?萨特 著
这作为小说成功吗?谁介意?安东尼?罗坤太完美体现了萨特的信念—
—生命始于失望的边缘。标题是加斯顿?加耶马赫的主意。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946)
罗伯特?潘恩?华伦 著
这部虚构的描述胡伊?龙的作品,超越了地区、国家,甚至政治,向人
们揭示出人物在权力和道德之间是如何控制自己,由此更广泛地反映了人类
的状况。
《帕特逊》(1946—58)
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 著
在5 卷无系统结构的诗中,威廉姆斯比所有其他诗人都更尖锐和严厉地
描绘了美国的现实。
《我内心的杀手》(1952)
吉姆?汤普生 著
初版时几乎没有人注意,但这部小说对杀人狂的心灵洞察之深使其成为
犯罪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风格的元素》(1959)威廉?斯但克和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著
想学这里列出的大家吗?那就读这本书。
《詹姆斯?乔伊斯》(1959)
理查德?艾尔曼 著
这部传记使传记文学进入现代。
《说吧。回忆》(1965)
弗?纳博科夫 著
对革命前的俄罗斯恰当丰富的回忆,并额外加了一些东西,即对一个会
成为廿世纪伟大作家之一的小年青的挑逗的一瞥。
《米高?K 的生平及时代》(1983)
J?M?库兹 著
南非奥维尔式的寓言,追述一个贫穷但单纯的人的烦恼的流浪经历。这
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除人性外的一切。
《屠杀举证》(l991)
劳伦斯?L?兰格 著
恐怕是近来同类主题作品中最佳的一部,当然绝对是最有思想的一部。
它的结尾令人深感不安。
后记
通读100 年来的《纽约时报书评》,正如我们中的一些人近几个月所做
的那样,会使人深刻地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存。至今结集的各年《书
评》中,一部分不过是一份罗列许多名噪一时,但如今已被完全遗忘的作家
和作品的目录。
在这些泛黄的纸页中,伟大文学家的声誉——比如桑塔雅娜和詹姆斯?科
德?考金斯——时起时落,而邦尼和利夫莱特这样的作家则像威风凛凛的旗
舰,在几十年中一直勇往直前,然后便悄无声息地沉入出版物的浪潮之下。
《书评》中的非文学广告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关于书橱和朗诵课的广告,
现在则在兜售垃圾桶和性录像片。
如果仔细观察,即使在碎片遗迹中,你也会发现, 仍有一些潮流体现了
或许并不持久但却颇具启发性的变化。比如说海明威、德菜塞以及菲茨杰拉
德这些作家戏剧性地崭露头角,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年中的文学景
观,同时也把世界文学中心移至美国。此外,随着大量婴儿的诞生,儿童文
学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蓬勃发展。而且《书评》本身的成熟也体现了
这一变化——从那些傲慢的“短评”和“鉴赏”进化为为广大有洞察力的读
者所写的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评论。
为了把《书评》100 年来印行的东西概括起来,我们已经在尽力展示其
中的一些变化——虽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其结果都不可能综合历史的方方面
面。我们在选取书评时,主要注重两个方面:就作品而言,要在某方面与众
不同——那就是要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或带给我们关于自身以及其他事
物的重大消息;就书评而言,要写得新颖丰富,能够使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幸运的是,以上的两个要求有时是相互交叠的;自从二十年代以来,即使是
《书评》最沉闷的几期,伟大的作品也常常能够引发颇具刺激性(有时倒未
必赞扬该书)的评论。
有些时候,人们的口味不同,使评论家难免出现疏漏。如果你心目中的
一部经典之作没有被收录,那很有可能是我们现在的编辑将它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