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宦官王中正率河东6万兵、6万余民夫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
种谔率9万余兵出鄜延;
宦官李宪总领熙秦7军共3。9万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汉步、骑兵8。7万,民夫9。5万出环州;
刘昌祚率兵5万出泾原路;另诏吐蕃兵3万侧击凉州(今甘肃武威)。
5路军不设主帅,实际由皇帝遥控,做总指挥。神宗想凭借这50多万军民一举荡平西夏。
当时西夏垂帘听政的梁太后采用一老将军之计:坚壁清野,纵敌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轻骑抄绝其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败。
宋军长驱疾进,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断了粮道。十一月十九日,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宋兵营垒,宋军冻溺饿死者甚众。朝廷下令撤兵后,途中又遭到西夏军队袭击,大败而归,共约40万人丧生。
宋神宗并不服输。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横山一带筑城——这也是《平戎策》中的战略方案:「进筑」之法,作为蚕食西夏的桥头堡。徐禧选定了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认为永乐易攻难守,不宜筑城。徐禧不听,筑城毕,神宗赐名「银川寨」。
十余日后,西夏发兵30万攻永乐,沈括等人的战策都被否决,结果城被围,水源被断,「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馈运皆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乐城被攻破。此战,宋军将校、兵卒、役夫,及与宋并肩作战的外族军士丧生约20万人。
两番大败,北宋元气大伤。
4。「韶华虽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虽然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当时的现实中,却是不切实际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实践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统一指挥前线,而且,是对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当时已经腐bai了,机构臃肿,将士养尊处优没有战斗力,重文轻武,文臣内斗,没有人和军队能执行《平戎策》的战略。后来神宗5路发兵伐西夏时,五路大帅内部还不合,两个宦官、一个外戚皆非将才,神宗总领兵权遥控指挥,怕将帅拥兵自重……
有华无实的《平戎策》,虚有其表的大宋王师,面对强敌焉有不败?
5。 王韶恶报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业时,焚杀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杀者有万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时,有时让他们「杀降羌老弱,他用人头数给部下以记功晋级」(见《宋史。王韶传》等书)。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节言动不常,颇若病狂状」,胸部生了一个恶疽。大夫来看病时叫他睁眼,韶曰:「安敢开?斩头截脚人,有许多在前。」后来恶疽溃烂,「洞见五脏而死」。
…………………………………………………………………………
五、史家之叹——变法功过显,是非两重天
如果医生给病人开的药,不对症,不适合病情,能因为药好,就说大夫是名医吗?--王安石的改革,实际上连「药好」都算不上。
史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
(1)历史主流派
用变法毒害百姓、助长腐bai、强兵反而大败的结果,把王安石定为北宋的「亡国元凶」,从宋到清几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这样评价。
(2)现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图》下一象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后是王安石的同乡,这是重「乡贤」的传统。再以后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启超等,出于自
己「政 氵台」观点的需要。当列宁说出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红…
…朝的口径就一致了。‘文化大愅命’时期,王安石成了历史上「正确路
线」的 「亻弋
表」。改革开放后,王安石变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讲:王安石正确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
阝介 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了,王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这一刀切下去:实际也是改革者的司马光、欧阳修、苏洵、苏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划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
主「 阝介 级」的 「亻弋 表」。
(3)现代的反思派
现代一些学者逆当朝的主流,提出了折中的但倾向于前者的观点。
笔者以为:不能用爱国热情和动机作为判断的标准,就象不能因为「超/英/趕/美」的爱国热情和动机就肯定了「大跃jin」一样。因此,这里从实际出发,公平地把事实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说。
………………………………………………………………………………………………
1。北宋积贫积弱,亟待改革
北宋到第4帝仁宗时,已然积贫积弱。官僚臃肿不堪,官员几乎是开国时的10倍,禁军达140万,几乎是建国初的7倍,大多官员尸位素餐,谋权谋私搞腐bai,军士坐食军饷,不生产、少训练,几乎每战必败。而政策上,「公务员」、军人还享受着国家优厚的俸禄和赏赐,财政的高收入,都被这些国家的柱石蛀蚀掉了。年年亏短,土地兼并严重。
1043~1045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等人的改革直指冗员,结果可想而知,范仲淹等改革派和谏官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次年,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欧阳修写出了《醉翁亭》记,都是千古名篇。
2。王安石,一切为了变法
王安石1042年考中进士,做地方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也是他变法的初步尝试。1058年10月,王安石调任三司度支判官,成为京官,呈交《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提出变法纲略,未被采纳。
王安石并不气馁,他孜孜不倦地构想改革措施,只待天时降临。宋英宗在位5年即亡,神宗1607年即位后面对的是内外交困,急于革新图强。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开始变法,1070年王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先后推出十多种新法。
…………………………………………………………………………………………………
3。变法的实际效果
王安石的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使百姓可以出钱免予劳役,效果还不错。但是其它的新法,有的只是理论上可行而已。
(1)富了皇家,苦了百姓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国家向人民发放贷款,设想是抑制地主的高利贷,以造福人民。现在历史课本介绍到此为止,只展现给你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读者当然要称赞新法了,实际呢?
年息20%——这是王安石法定的国家施加给百姓的高利贷。
年息40%——这是实际执行中,臃肿的地方机构和腐bai的官僚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因为他们把20%改为半年息。
还有更高的!因为支持改革的官员要先富起来。
官府高利贷是法定的,百姓不得不贷,繁杂借贷手续,又成了政府「公务员」收「好处费」的渠道。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给各地都下了贷款指标,地方官硬性摊派,地方照例层层加码,于是中农、富农、地主,也得去贷款,导致‘苠怨’沸腾。
另一方面:变法以后,神宗新建的32座内殿库也堆满绢缎,只好再造新库。改革先理财的战略「空前成功」,实现了王安石不加税收就增加财政收入的蓝图。
(2)增加冗员,助长腐bai
王安石变法,没有向北宋的当时的症结——冗员开刀,还增加了官员去实行新法,使得臃肿的机构更加繁冗。
市易法使政府成立市易司——高利贷部门兼经商,均输法使政府成立了搞异地贸易的「公司」,都是为了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神宗认为朝廷在市场上倒卖水果等做法很丢脸,王安石却说那时臣下的事,朝廷挣钱就行了。但政府出面采购、倒卖、放贷,哪有不腐bai的道理?
新法的核心是「理财」,腐bai顺着新法每一步理财工作滋生蔓延。
…………………………………………………………………………………………
(3)清洗贤臣,闭塞言论
王安石能说动神宗相信他的「变法先理财」的「术」,以「法」治国,初期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王把他们全部排挤、贬出京城:
司马光(反对派之首,大史学家),程颢(颢音号,任御史,程颐的哥哥,著名宋儒理学家、教育家),苏东坡(后被王安石黨羽以文字狱陷害,被贬谪黄州),苏辙(苏子由,苏东坡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都被排挤出朝。
庆历新政的主导者:富弼(名相),韩琦(贤相),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除韩琦在外地被打击,其余都被王安石贬出朝。
其他名臣:文彦博(四朝元老,曾任相)、张方平(原宰相)、曾公亮(原宰相,军事家,编著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苏颂(科学家,外交家,曾任宰相)、刘恕(秘书丞,史家)、范纯仁(范仲淹次子,重臣,后为哲宗时的宰相)、龙图阁学士孙觉和宋敏求、作过副相的吴奎和唐介、刘挚(王安石提拔起来的,后为哲宗宰相)……皆被贬走。
王安石对昔日的靠山:吕公著(吕晦叔)、韩维也不留情,只要反对就贬黜。对推荐启用他的司马光更不在话下了。
王安石为了他理想化的变法可谓众叛亲离,连他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也成了他的反对者。
因朝廷的监察官——御史根据实际结果提出新法的害处,结果御史台遭到王安石的肃整,吕诲、范镇等10个御史先后被罢免。反对派彻底息声,朝中充斥了赞美和谄媚,下去调查的人都不敢说实话了。
王安石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实际是选拔支持他的人,打击反对派。
因为新法多与钱挂钩——理财为先,穷人没钱苦役更甚,有人为了逃避苦役截指、断腕,还有上千人到京城「上
讠方」,王安石对此不屑一顾,只认他想像中的蓝图,毫不务实。
面对变法毒民的恶果,他甚至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王安石一意孤行,不择手段地清洗反对派,有时连神宗都看不过去。宋代庄绰的《鸡肋编》卷记载:王安石打击范纯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连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范家有《推背图》!还是神宗说:「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范纯仁后来称此为神宗对他「保全家族之大恩」。
王安石如此独断专行,霸持朝纲,导致朝政极度恶化。
………………………………………………………………………………………………
(4)小人得势,朝政混乱
王安石清洗反对者不遗余力,对支持他的人大力提拔,务实说实话的贤臣被肃整,他只能提拔投机钻营的小人了。
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奸蔡京的堂弟),蔡确(继王安石的变法宰相,以权术害人),吕惠卿(声名狼藉,投机钻营,害王安石),曾布(曾巩之弟,谋权陷害别人,当上了宰相),章惇(惇音吨,著名的弄权害人的奸相),以文字狱诬陷苏东坡的邓绾(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胆)、李定,以及后来的巨奸蔡京,这些人都入了《宋史。奸臣传》。
还有王雾(王安石之子)、谢景温(王安石姻亲,硎部尚书,诬陷苏东坡)、吕嘉问……都是口碑差的权术之人。
这帮人正是《推背图》本象所说的「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奸臣们内斗、倾轧,最后王安石被他一手提拔的吕惠卿出卖了,再次罢相。
…………………………………………………………………………………………………
4。流民图重创新法
王安石1069年末开始推行新法以来,富皇穷民之实遭到全国百姓的反对,直言劝谏而遭王安石贬斥者不计其数。1074年大旱,十个月不下雨,庄稼绝收,农民逃荒都困难,因为是被迫按「青苗法」借官府的高利贷,官府不许逃荒,社
会面临 动 荡。
门吏郑侠,冒死越级「上 讠方」,向神宗进献「流民图」。画的是农民因天旱破产,戴着脚镣砍树,做苦役偿还借朝廷的高利贷。其奏疏说:
微臣在城门上,天天看见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携塞道,斩桑拆屋,横死街头……恳请皇上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若废除新法十日还不下雨,请「将臣斩首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精诚忠言,苍天可见!王安石毫不以为然。
神宗被震动了。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声泪俱下的劝谏下,神宗下诏暂停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