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推背图 60象探讨详解-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四等人制度:将人分为4等,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西北的外族人)第二等,汉人(汉、辽、女真人)第三等,南人(南宋各族人)第四等。在各方面歧视汉人、南人,甚至长期禁止他们有兵器,20家合用一把菜刀。蒙人杀死汉人,只被罚杖刑、充军而已。
  '2' 
  元朝承袭了大蒙古国的奴隶制度,约有1000万奴隶,占全国人口的1/6,主要是劫掠来的。主人可以买卖奴隶,杀死无罪的奴婢,只罚87仗(私宰牛马者仗100),奴隶控告主人要被官府处死。
  10…20 06:40
  第二十六象 己丑(震下震上 震)元朝亡于淫
  谶曰
  时无夜
  年无米
  花不花
  贼四起
  颂曰
  鼎沸中原木木来
  四方警报起边垓
  房中自有长生术
  莫怪都城澈夜开
  ………………………………………………………………………………………………
  金圣叹:「此象主顺帝惑西僧房中运气之术,溺于娱乐,以致刘福通、徐寿辉、方国珍、明玉珍、张士诚,陈友谅等狼顾鸱(音:吃,鹞鹰)张,乘机而起。宦官朴不花壅不上闻。至徐达、常遇春直入京师,都城夜开。毫无警备。有元一代竟丧于淫僧之手,不亦哀哉。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故曰木木来。」
  一、众解精华
  本象金圣叹的注解过于简略,读者大多因此误解了这段历史。
  1。 解颂
  【鼎沸中原木木来】
  指元末「红巾军」起义,引发了全国性的起义,中原纷乱如鼎沸。
  「木木」为林,指韩林儿,他是「红巾军」立的帝王——小明王。
  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发动起义,因泄密被围,韩山童就义。刘福通突围后组织起义,义军以红巾裹头,称为「红巾军」。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1',国号「大宋」。「红巾军」迅速壮大,朱元璋都曾是「红巾军」的部下。
  【四方警报起边垓】「垓」:音该,疆土。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警报频频传向元大都(今北京)。
  【房中自有长生术】:指元顺帝'2'沉迷于房中术,荒淫废政。
  《元史》记载:元顺帝封两个喇嘛僧人为司徒、大元国师,以学习男女双修之法。顺帝搜集民女,日日习演,甚至与宠臣在后宫公然行淫。喇嘛僧及其徒弟「出入宫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
  【莫怪都城澈夜开】
  ※ 辨析:
  金圣叹的解释过简了,绝大多数读者以为本句是说京城无防备,晚上还开着门,被义军杀了进来——有误!
  《推背图》原文也没有这个意思。考证史实,应对应下述解释:
  ※ 陈曦试解:
  颂中后两句的意思为:既然元顺帝如此荒淫乱政,在徐达'3'大军直扑大都的前夕,也难怪顺帝会半夜打开健德门逃往元上都了。
  史书记载:1368年徐达率明军大举北上。闰七月二十八日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当晚,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开健德门'4'奔上都。八月初二,明兵攻入大都,元亡。
  ……………………………………………………………………
  2。 解谶
  【时无夜】:元顺帝沉溺于房中术,日夜不停,晨昏颠倒。
  【年无米】:指饥荒。
  1358年红巾军战于山东、河南、河北,大批难民避居京城,造成京城发生严重饥荒,死者枕借。宦官朴不花被派去买地,葬尸20万具。
  【花不花】:指宦官朴不花。
  朴不花,高丽(朝鲜、韩国)人,7岁时做了太监,和小伙伴高丽女奇洛入宫,奇洛后来成为皇后,提拔朴不花为荣禄大夫,加资正院使,掌管财政。后来顺帝耽于声色,托朝政于太子,朴不花又推荐自己的人为宰相。从此朴不花开始权倾朝野,百官十分之九都投靠他。
  上句「年无米」预指的饥荒时,朴不花被派去买地,葬尸20万具。
  朴不花玩弄权术,瞒上欺下。1351年红巾军起义时,他压制各地告急文书和将臣功状。《元史。列传第九十二。奸臣》记载:皇帝不理朝政,朴不花乘间机专权,……四方警报及将臣功状,都被他扣下不报。致使人心涣散,忠臣被陷害。
  【贼四起】:义军起于四面八方。
  3。解图
  图中一僧,喻指那些教、惑元顺帝习房中术,君臣行淫的喇嘛僧人。跟着的4个女子,指「供养」给该僧行淫的女子。
  《元史》记载:「帝乃诏,以西天僧为司徒,西番僧为元国师。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谓之供养。」
  ……………………………………………………………………………………
  二、文征解卦
  卦为「震」,上下都是震,指雷。
  「震」卦为「雷惊百里之象」,大象为「有惊无险,亦有变动、动荡之意」,正合本象的大动荡。
  「雷惊百里」:元顺帝知徐达大兵压境,吓的逃往540里外的上都。
  「有惊无险」:顺帝和亡国陷身的皇帝不同,他有惊无险。
  他逃到上都,虽然丢了中原,由于蒙古帝国疆域辽阔,他形式上依然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共主,继续中原以外的元朝辖
  区的「统 氵台」,史称北元。
  1369年明朝大将常遇春率军直捣上都,元顺帝又被迫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次年四月死于痢疾。
  北元'5'虽几经顽抗,甚至曾发兵攻到了大都,终是末路之朝,无力回天了。《推背图》的预言已经翻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朝立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小明王韩林儿只是义军的招牌而已,大权都在刘福通手里。刘福通被杀,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从此受朱元璋挟制。1366年,被朱元璋沉船于江中淹死。
  '2' 顺帝:明宗长子,名为妥懽贴睦尔,在位35年。死后被北元谥为惠宗,被朱元璋谥为顺帝--因为他顺天休命,未抵抗明军就逃了。
  '3' 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的军事统率,右丞相。一生战功卓著,被朱元璋称为「万里长城」,后被朱元璋亲自害死。
  '4' 健德门:徐达1368年攻入北京后,将健德门改名为德胜门。
  '5' 
  北元的结局:1372年,徐达北伐,大败北元。1388年,明将蓝玉北伐大胜,俘虏北元诸王、官员3000多人,军士7万余人,大汗被部将缢杀。残延了29年的北元灭亡了,蒙古帝国的合法「宗主」不复存在,各部又陷于对大汗宝座的争战之中。
  10…24 06:13
  第二十七象 庚寅(乾下震上 豫)明朝立国
  谶曰
  惟日与月
  下民之极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
  谈空说偈有真王
  ………………………………………………………………………………………………
  金圣叹:「此象主明太登极。太祖曾为皇觉寺僧,洪武一代海内熙洽,治臻大平。」
  一、众解精华
  【惟日与月】:明朝的「明」字,喻1368年,明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下民之极】: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少年时要饭,被迫做了和尚。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朱元璋应运而起,建立明朝。
  「赤」:红色,喻「朱」,「朱」也是红色。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喻明朝的「明」。
  【江东岸上光明起】:朱元璋在江东的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明朝。
  【谈空说偈有真王】:指佛门出了帝王。「偈」:音街,佛家的诗。
  图中:
  天上日、月,喻「明」字。树上挂曲尺,即「木、∟」,合为「朱」。
  …………………………………………………………………………………………
  二、文征解卦
  卦为「豫」,下为坤,指地;上为震,指雷。
  本卦运势「如意安泰,可得长辈扶助」。朱元璋投军后,得到首领郭子兴的器重,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后来郭氏一家战死,朱成了首领。
  「豫」卦大象:「雷出于地上,阳气奋发,万物欣欣向荣」。正合明朝驱逐了蒙元,救民于水火。虽然朱元璋大杀功臣,但他安养生息,重农桑、修水利、抑豪族,成功地恢复了生产,也算是为民造福之主。
  10…24 06:17
  第二十八象 辛卯(坎下震上 解)燕王夺位
  谶曰
  草头火脚
  宫阙灰飞
  家中有鸟
  郊外有尼
  颂曰
  羽满高飞日
  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
  ………………………………………………………………………………………………
  金圣叹:「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图
  【草头火脚】:燕王的「燕」字。下边的「四点底」,在造字法中代表火。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孙为藩王,燕王朱棣驻守北平,实力最强。
  朱元璋的太子早亡,立太子之子朱允炆(音:文)为皇太孙。1398年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削藩,削至燕王,燕王反。1399年七月,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以「靖难」除奸之名争帝位。
  【宫阙灰飞】:与图相应,指燕王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时烧了宫殿。
  【家中有鸟】:家燕,喻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
  【郊外有尼】:建文帝逃郊外,落发为僧而逃。「尼」,僧尼,借代佛门。
  金圣叹注解中的「祝发」,古代是「剃发为僧尼」的意思。
  2。 解颂
  【羽满高飞日】:燕王羽翼丰满,高飞要上帝位。
  《推背图》中「高飞」有称帝的意思,如第13象的「雀高飞」。
  【争妍有李花】:「李花」,指李景隆。「妍」,音:言,美丽。
  指李景隆带重兵抗击燕王,与朱棣中原「争妍」,两次大败。而后,在朱棣杀到京城时,又「争妍」献媚,不抵抗就献城投降。
  【真龙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建文帝落发出家,云游四海。
  「方外」:世俗之外,旧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亦指出家修行之所。
  官方史书虽记载了朱棣抱建文帝尸首痛哭,但多认为那是掩人耳目,不然朱棣就不会在全国核查僧人的身份,也不会在郑和下西洋时,安排锦衣卫到南洋搜寻建文帝了。而且,整个明朝都没有给建文帝谥号、庙号,朱允炆的谥号「惠帝」,还是满清入关后逃亡的南明政权所定,这很说明问题。民间记载朱允炆出家逃难,以及游离南洋的书籍很多。
  朱元璋先当和尚后当皇上,朱允炆先当皇上后当和尚,如此循环!
  …………………………………………………………………………………………
  二、文征解卦
  卦为「解」,下为坎,指水;上为震,指雷。
  本卦为「草木舒展之象,遇困可解之意」,大象:「春雷大作,大地解冻,喻冬去春来生机再现」。与本象主角燕王夺位时的运势相合。
  「解」卦的运势:「宜把握良机,快速处理,身边困境,宜出外求解,因贵人在远方,以西、南为吉方」——正合燕王的制胜之道,能帮助他的「贵人」都在南方京城里。
  …………………………………………………………………………
  ※ 长途穿袭夺京门,孤军走险定乾坤
  朱棣初期只有10万兵力,因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良将已被朱元璋杀尽了,所以燕军基本是所向披靡,曾两败李景隆的50万、60万大军。但南军兵多势重,攻不胜攻。燕王以一隅抗一国,到1401年已陷困境。
  此时,「贵人」——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来送信了,说南京城空虚,宜直取。于是,1402年正月,燕军穿入山东,绕过重兵守卫的济南,破小县夺路南下,过了江苏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击。四月,燕军在淝水大败追击的军队,随后突破淮河防线,一直打到长江。朱棣之子引番骑赶到,准备强渡长江天险。
  这种长途奔袭、以弱伐强国的战术,宋辽时萧太后干过,也是《推背图》第17象的内容,当时由于寇准的坚守,辽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