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以清新自然、刚健有力的风格表达高情壮怀,为此,诗人应忠于现实。元
好问既有进步的文艺观,又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治理国家,减轻人民负
担。他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金末蒙古初期的社会现实,特别是蒙古灭金过程,
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雁门道中书
所见》。他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如《游黄华山》、《赤壁图》等。
元好问诗步杜甫,词学苏辛,文亦有成就,是金元两代大家。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且代表诸宫调兴盛水平的作
品。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兴于金及南宋,因为它用若干宫调的套曲联成长
篇来演唱各种故事而得名。作者董解元可能是一位姓董的书生, 《西厢记诸
宫调》与原来的《莺莺传》有了根本的不同,由张生的始乱终弃改为歌颂崔
张爱情,张生忠于爱情,莺莺也成为一个能左右自己命运的反抗人物,红娘
的地位也更重要,为以后戏曲小说人物的塑造开创了先例。这是很成熟的以
唱为主的说唱艺术,有193个套曲, 5万多字,结构宏大曲折,语言形象活
泼,对元杂剧《西厢记》很有影响。
宋元话本
话本原为“说话”艺人的底本,也即说书,讲说故事之意。宋代随着城
市的发展,说话伎艺非常兴盛,为说话编写话本大量产生,并整理加工,刊
成读物。话本分为讲史话本 (讲叙长篇历史故事)和小说话本(小说家的底
本)两种,其实话本是在宋代说话基础上产生的白话小说,且艺术相当成熟,
对以后的白话小说的发展极有影响。讲史话本是很受市民阶层欢迎的伎艺,
著名的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小说话本数量较多,它有的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
也有的从《太平广记》、《夷坚志》中选材加工而成。内容是反映婚姻爱情、
描写诉讼案件和神怪故事等。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成就最高,主要反映
的是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反抗,如《碾玉观音》写一个平民女子与一命运相同
的男子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为爱情婚姻而顽强斗争的精神。《快嘴李翠
莲》塑造了一个不愿受三从四德束缚的媳妇形象。公案小说也有佳作,如《错
斩崔宁》写的是著名的“十五贯”谋杀冤情。小说话本基本上都以市井平民
为主人公,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以白话口语叙事状物,而且注重人物形象
的塑造,这些都为以后小说、戏曲的发展开创了道路。
元代杂剧
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是新兴的文学体裁。城市经济的繁荣
使杂剧获得了生长的有利条件,而戏曲本身的发展也为杂剧奠定了基础,北
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诸宫调为杂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杂剧是韵文和散文
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其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折”为音乐的单元,
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为“楔子”。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
词和宾白组成,曲词受诗词的影响,抒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渲染场景,有
严格的韵律要求。宾白包括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韵语组成。杂剧中的角色
分工细密主次鲜明。杂剧每折一套曲子同属一个宫调,类似今天歌曲的曲调,
… Page 94…
如A调、B调。从题材上看,元杂剧反映的生活面较以前的文学宽泛而深入,
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在此亮相,也更具有社会批判性,更多地代表了市民阶
级的利益和审美情趣。关汉卿为最伟大的杂剧作家。
白朴(1226—?)是元前期著名杂剧作家,他带着家国之恨和对现实的
不满情绪,拒绝出仕,把一生精力投入创作。他的杂剧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
事为内容。《梧桐雨》是他获得盛名的历史传说剧,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
故事,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变化。唐明皇在太平时日贪
图安逸,据子妃为己有,且“目不识人”,对败将安禄山委以重任。安禄山
起兵时,他正沉缅于歌舞之中,敌人袭来时,兵不满万,无力抵御,只得避
兵幸蜀,终至马嵬坡兵变,杀死杨国忠,马践杨贵妃。最后一折,唐明皇在
雨滴梧桐叶上的阵阵雨声中惊醒了与杨贵妃重逢的美梦。《梧桐雨》如同一
部抒情诗,迷惘而悲凉,作者寄托了自己缅怀故国的情思,无限悲哀。《墙
头马上》也是白朴的佳作,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冲决封建礼教的
妇女李千金的形象,具有浓厚的喜剧性。
马致远(1250—1324年?)著有杂剧16种。他既经历过动乱的战争,
也经历了元朝统治的相对稳定时期,作品带有前后期的痕迹。他感情丰富而
喜欢冥思苦索,一生坎坷,使作品有了深厚的力度。《汉宫秋》为马致远前
期代表作,也是最早有关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戏曲剧本,马致远不拘泥于史实,
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热爱祖国并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气节的优秀妇女,对
历史上的亡国之臣予以谴责;同时作者借历史的兴亡聚散抒发了自己忧国伤
怀的胸臆。《汉宫秋》语言凝炼,人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准确而深刻的表现。
马致远描写景物的散曲代表作是《秋思》'天净沙'小令,一位天涯游子的感
情寄寓于景物之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篇几乎全是名词无动词,将一个个客观景致陈列
于读者面前,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心绪。作者由此得“秋思之祖”的美名。
王实甫以创作爱情题材的高峰之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而成为杂剧的
著名作家。《西厢记》是一部以多本连演一个故事的杂剧,一共五本二十折。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前朝相国女儿崔莺莺与书生张琪佛寺相遇,一见
钟情;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声》写莺莺貌美为孙飞虎围困,老夫人宣称救
女儿者可娶女儿为妻,张生挺身而去,事成后老夫人毁信,红娘见义勇为,
为二人出计谋;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张生为莺莺一病再病,莺莺情感与
礼教相冲突,内心矛盾重重;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莺莺终于冲破精神
束缚,与张生在西厢相会;老夫人拷打红娘,并被迫答应,一朝张生考官后,
才可再会;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进京一举及第,经过曲折,终于
与莺莺成亲。《西厢记》比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有了提高,传达了“愿
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情节冲突更为集中,并由男女爱情推及到
它的社会意义。它在爱情主题的文学史上亦有地位,《西厢记》第一次完整
地写出恋爱过程和恋爱心理,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里程碑。
《西厢记》还成功地塑造了莺莺的形象,她由一个深沉幽静的少女逐渐地觉
醒,并开始追求自由的爱情,终至走上与传统观念叛逆的道路。她的心理有
着可信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红娘在《西厢记》中也是一个
主要角色,二十折戏中八折为红娘主唱,她在剧中担任着穿针引线的人物,
她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在男女主人公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起着积极的推动作
用,体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由于她在男女相爱过程所起的突出作用,
… Page 95…
如今“红娘”一词已成为爱情搭桥人的总称。总之,这是一部具有进步的思
想意识和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
元朝前期还有高文秀、康进之等一系列杂剧作家,他们共同创造了元杂
剧的兴盛局面。元后期的杂剧家以郑光祖影响大,代表作有 《王粲登楼》和
《倩女离魂》。元代杂剧作品中无名氏的作品亦有成功之作,如《赚蒯通》
以汉功臣韩信被杀的冤案揭示历史上的不平;《连环计》、《马陵道》都流
传较广; 《陈州粜米》为包公戏中优秀之作,揭露统治者的罪行。
元代散曲
散曲相对于剧曲而言,有科白、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
散曲是一种新兴诗体,兴于金末元初,董解元首创。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
形式。小令为独立的只曲,句式长短不一,有一定格式,可以加衬字,更为
生动,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数又称散套,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
合而成的组曲。套数要一韵到底。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著名杂剧家也是
散曲大家;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为后期散曲代表作家。
宋元南戏
南戏亦称戏文,与北杂剧相对而言,它产生于宋南渡以后。它的每个剧
本没有一定的出数,可长可短,也不要求通押一韵;登场的角色没有限制,
可生可旦,不必一人唱到底,比较自由灵活,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和情感的表
达。《琵琶记》为南戏成熟的标志,并逐渐取代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明
清以后称之为传奇。《琵琶记》的作者为高明(1305—1359年?),他根据
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成《琵琶记》,虽然作者的主观目的
是为了宣扬封建的全忠全孝、有贞有烈的孝子、烈女,但客观上达到了揭露
元末政治黑暗和流露忧国忧民的思想。作者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艺术成
就很高,其结构布局最为成功,通过对比方法突出戏剧矛盾,悲剧气氛浓厚;
词采丰厚,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戏剧语言贴切细腻,楚楚动人,
人物的心理由委婉的曲词表露出来。高明在民间创作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
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元末还有四大戏“荆、刘、拜、杀”,即《荆钗记》、《白兔记》(《刘
知远》)、《拜月亭》和《杀狗记》。其中《拜月亭》成就最高,作者存疑,
它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南戏,它的语言质朴明白且有余味,有很好
的舞台效果,情节也曲折富于巧合,充满戏剧性。
… Page 96…
2。苏轼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的最杰出的作
家。他出身于极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祖父为诗人;父亲苏洵是文风纵横恣肆
的政论作家,对苏轼很有影响;弟弟苏辙与他同科进士及第,亦是著名的政
论家。苏轼幼年时代在母亲程氏的直接教授下,接受了丰富的封建文化教养
和薰陶,为后来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基础。苏轼在政治上几经挫折,却始终
保持着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和自己的操守,达观处世,对美好的事物充满爱戴,
自强不息,显示出健康的人格。
苏轼的文学主张与欧阳修近似,主张有意而言,意尽而止;文以致用,
要像粮食、药石一样具有实用性,反对空谈;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
张文与道俱,并重视文学的艺术性。他曾评他人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正可用来概括他的文学理论。苏轼还强调文学创作的灵
感与兴会。苏轼是一个极富才华的作家,他笔力纵横,挥洒自如,他说,“吾
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
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七言古诗、词的长调及议论文字均才
情奔放,气势磅礴,而又舒展自如,张弛有致;他不少作品又表现为婉转流
丽,轻灵含蓄。风格的多样化是苏轼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他的诗、词、散文
都达到了北宋文学的高峰。
苏轼的诗
苏轼诗的数量最多,与词、文相比内容也最丰富。他的诗歌题材多样,
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苏轼一生政治
上很不得意,他把“一肚子的不合时宜”都排遣在诗歌之中,从中可能体味
到诗人对人生的执着与沉挚的感情。《游金山寺》是他深情地追念故乡的诗
作,渲染着惆怅的乡愁;苏轼一生不断四方迁移,当不能回归故乡时,他把
每个流寓之所视为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