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身重,难以转侧”,经脉气机壅滞,所以翻身都翻不动。“口不仁”就是口中发木,食不知味,嘴里头发木,饮食不知道味道,吃东西像吃木头渣子一样,有的病人就是这样描述。“面垢”就是面部没有光泽,如蒙油垢,像脸很脏一样。这两个症状,是阳明之热循经上扰的表现。“谵语”,因为阳明经的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当阳明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于是乎就导致了谵语。“遗尿”是热盛神昏的表现,有人说遗尿是太阳病的表现,可是我们在学太阳病腑证的时候,只有小便不利、小便少,也没有遗尿呀,所以我在这里把遗尿解释成热盛神昏,和第6条那个“失溲”是一个意思。
这个症候怎么治疗呢,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看最后一句话,“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如果又有里热逼近津液外越的自汗出,那么阳明胃热弥漫的临床特征,明显是偏重的,所以就用白虎汤来治疗,也就是说白虎汤,可以用于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症候。
由这一条我们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一道A型题是这样问的,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的两种不同类型,区别这两者的关键,就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这两个证候的关键是,底下有5个备选答案,我想听听大家选哪个,第一个备选答案是发热的高低,是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呀,不是;第二个备选答案是谵语的有无,也不是,因为阳明热证也可以有谵语,阳明实证也可以有谵语;第三个是汗出的多少,也不是;第四个是腹满的有无,有同学说腹满的有无,是,可是他就忘了刚刚学过的这一条说“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这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呀,也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该第五个备选答案了吧,以上都不是,那我们就选“以上都是“吧。
所以学这一条要注意这个问题,发热的高低,谵语的有无,腹满的有无,这些都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这样一个三阳合病阳明热证的证候,“发汗则谵语”,原来就有谵语,怎么说用辛温发汗后又有谵语呢?这里又丢了一个字,不是我们的讲义丢了,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宋版依据的底本就没这个字,哪一个字呢,概括《金匮玉函经》这个伤寒论的别本,“发汗则谵语”下面有一个“甚”字,应当“发汗则谵语甚”。热盛的症候,误辛温发汗,那就会更伤津助热,谵语就会加重,所以说“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热盛的症候,里无实邪,如果误下的话,就可以下面伤阴,上面阳脱,也就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为什么说阳脱于上呢?主要是额上生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什么叫额上生汗呢,就是额头部汗出如油,凝而不流,这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
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可能在医院的急诊室或者病房呆过,你看到临终的病人,有一些病人如果属于阳气脱的时候,脑门上一粒一粒的汗珠,流不下来,就好像生根一样,我们正常的人或者发烧的人在出汗的时候,汗都往下流的,这种病人阳气上脱的时候,一个珠一个珠的小汗珠在脑门上搁着,不往下流,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我们把它叫做脱汗,所以,张仲景一定是亲自看到了这种病人,他才说额上生汗,就好像生根一样,流不下来,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手足逆冷”是阳气虚衰,四末失温的表现,所以“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指的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时候,不能用辛温发汗,不能用苦寒攻下,只能用白虎汤来清热。
好,白虎汤的适应证我们就谈这么多,下面我们看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我们把它叫做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在《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一共有五条。我们把这五条归纳起来,看它都有哪些临床特征,我们先不一条一条的读,我们在黑板上归纳。
首先是热的问题,他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说明热的热源不在表,而在体内。但是这个热源是弥散周身的,充斥内外的。热的热源虽然在体内,热邪是弥散的,充斥内外的,因此他说表里俱热。这句话见于168条,他还有一条说无大热,但是有心烦,这是169条。无大热主要是因为汗出太多,汗出以后把肌肤的热给散出去了所以摸上去似乎表面上没有多少热,可是在内里有心烦,所以这就提示了里热盛,因此我们在用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有时候不一定说病人有多么高的体温,只要有心烦、烦燥这种里热盛,有舌红,大烦渴不解的这种特征,我们就认为这是里热盛的表现,这是在《伤寒论》原文中,谈到了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但是也谈到了无大热,有心烦里热这样的特征。
第二个证候,汗的问题,在第26条,我们的讲义是把它放到太阳病篇变证的热证里头,它说“大汗出后”,第26条提到了大汗出,这是热迫津液外越的表现,这是第二组证候,
第三组证候是渴的问题,第26条说“大烦渴不解”,第168条说“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伤寒论》里从来没有一个条文描述口渴是这么严重的,第169条说“口燥渴”,第170条说“渴欲饮水”,还有第220条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在《伤寒论》中涉及到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条文,这398条之中一共有5条,条条提到了口渴。这说明口渴这个症状真可以叫是大烦渴不解,可以叫是口大渴,为什么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口渴这么严重?一是热盛伤津,引水自救,一个人体,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这是一种生理需要,热盛伤津之后,它就中引水自救,可是喝完水又不解渴呢,这是热盛耗气,气不化化津,所以喝完水,由于气被伤,不能够把水液变成人体所需要的津液,所以仍然是大烦渴不解,这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所以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所在。
第四组症状,脉洪大,脉洪大见原文第26条,什么叫洪大脉,我们大家都知道来盛去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可是退的时候退得很快,就是脉既宽又大,但是退的时候很快,来的时候汹涌澎湃,那是热邪盛,热盛鼓动气血的一种表现,邪气盛的表现,退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快呢?那已经是气阴不足,所以洪大脉实际上不是邪气的鼎盛,而是邪气盛的同时,已经伴有了气血衰的表现,所以它都是去衰,没有根底。因此真正的洪大脉,不应当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当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因为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才是热盛而津气两伤,符合邪盛而正气已经有所虚衰的病机。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你看,我们后世医家把白虎汤证叫做四大,主要是在《方剂学》中这么认为,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大体都有这样一个基础概念,实际上我们学了《伤寒论》就知道在《伤寒论》中真正见到四大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而不是白虎汤证。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症状呢?我们写在这里,一个是时时恶风,还有一个是背微恶风寒,这两个症状,时时恶风见于168条,背微恶风寒见于169条,在这么一个热盛的证候之中,怎么出现了一种虚像呢?时时恶风是因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热迫津液外越有大汗出,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你想汗了都开头,风一吹,它当然怕风了,它禁不起外来风邪的吹袭,咱们出了一身汗,你马上吹电扇,你肯定觉得怕风,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背微恶风寒是怎么回事呢?当然也存在着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的因素,可是也同时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后背是人体的表,后背和手脚是反映人体阳气是不是虚衰的最敏感的部位。所以后背时时恶风,反映了气伤,气不固表的一个特征,当然也有汗出肌腠疏松,禁不起风吹的因素在内,这就是《伤寒论》中涉及到5条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全部临床表现,以及它的病机,我们都介绍在这里了。
我们现在看看原文。
先看看太阳病篇的第26条,打开讲义的第49页,“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里头有三大,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所以它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现在我们翻到讲义的105页,原文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这是讲的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使用禁忌,表寒未解不可以过早用白虎。如果我们用一句话归纳的话就是“无汗不可用白虎”,当然底下还可以配下一句话,“有汗不可用麻黄”。这里所说的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为什么无汗不可用白虎呢?无汗是寒邪闭表,过早的用石膏来清里热,就容易冰伏在表的寒邪,冰伏这个词,冰冻的冰,潜伏的伏,就容易冰伏在表的寒邪,使寒邪更加闭郁,使阳气更加内郁,使病情发生复杂化或者发生恶化。“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白虎”是古人归纳的一个使用禁忌。“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渴欲饮水,强调了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必须有渴欲饮水这个症状。
下面看169条,“伤寒无大热”,这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由于汗出太多,肌表的热被散掉,所以摸上去的话,好像没有大热,但是它有口燥渴,有心烦,这就提示了里热盛,背微恶寒,这是热盛耗气,气不固表,又有汗出,肌腠疏松,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辛寒清热,兼益气生津,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甚至白虎汤证的热型,热结在内,当然这个热是弥漫周身的,充斥内外的,所以它是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是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一是津伤,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要引水自救,第二个是气伤,气不化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开头就用个“若”它是接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接在刚才我们所讲的栀子豉汤证中第221条这里,打开讲义看103页,103页的第221条,说的是一个阳明经脉有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这是热在上焦。然后翻到现在的106页,第222条“若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是阳明经热误下以后,使热入中焦,这两条原文是连在一起的,阳明经热,误下以后,热入中焦,并且热邪弥漫,津气两伤,而出现了口渴饮水,口干舌燥这样的症候,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白虎汤加一味人参所组成。
汉代所用的人参,我上次说过,是上党地区的古代的一种五加科植物,它的作用介于我们今天的所用的西洋参和东北人参这两者之间,它既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又有益气的作用,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在这么热的情况下,用人参不会助热,只会益气生津,所以说它的功效是清热,辛寒折热而益气生津,这根据古代的人参的功效。非常遗憾的是这种人参现在没有了。
那我们临床上怎么用呢?那你就根据情况,气伤明显的,你就用现代的人参;津伤明显的,你就可以用西洋参,甚至可以既想用点补气的,又想用点生津的,那你两个参可以同时用,都是可以的,我们今天要灵活对待。
白虎加人参汤这张方子,在我们讲义上第50页,太阳病篇第50页,大家看看它的服用方法就可以了。
另外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他主张是夏天用比较合适,立夏后立秋前用,这个时候自然界气候很热,那你用白虎汤,不怕它伤中焦的阳气,说立秋以后到立春以前,特别是冬天特别寒冷的时候,用白虎汤要慎重一些,因为季节寒冷,你用这么大凉的药要慎重一些。这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夏天吃西瓜的时候,吃多点吃少点没有关系,就是吃饱肚子也不会闹什么问题,冬天吃西瓜的时候,吃上两条就会有胃疼,道理是一样。所以我们夏天用白虎加人参汤,剂量大一些没有什么关系,冬天用它呢,就可能要在辨证上要准确,在用量上不要太多。
白虎加人参汤在《伤寒论》中这么多条文中都提到了,“大烦渴不解”。
我上学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方子是大辛大寒,如果不是大热证的话,我们不要轻易用,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虎狼之药的这么一个认识。所以我毕业以后,在一般的内科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