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碳金融"的遮羞布_国际观察_天涯社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如以色列建国,这等于是强加在巴勒斯坦地区人民头上的,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好几十的,突然有一个跑过来说,他的祖先曾经在这里住过,而要把现在的住户赶走,这样还有道理吗。
  其二是美国借口大规模杀伤武器,抛开联合国直接攻击伊拉克,借口反恐而进军阿富汗。国家主权遭到践踏的情况在现在的例子在国际上仍然很多,强权政治下,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在哥本哈根,奥巴马也宣称,评估监督主要经济体减排行动的机制,“不必是侵犯性的,或者干涉一个国家主权。”这也显示出欧美并还不愿意碰国家主权这个话题。
  但在接受还是拒绝国际社会对排放“透明度”要求的选择、是否接受全球气候政治呼之欲出的世界政府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将是未来一年内、墨西哥会议之前中国政府与社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碳减排涉及到太多的利益,它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死之战,而在发展国家内部及发达国家内部也有很多利益的纠缠。在较长时间内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发展中国家只要坚守自己住自己的底线,跳出发达国家设定的线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样才能甩开欧美给发展中国家设下的圈套,才可能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要想摆脱欧美在二氧化碳减排上的纠缠,最根本的还是要跳出全球变暖的固有思维,揭露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惊世骗局,用科学的数据、模型来说明地球温度变化的趋势。
  掌握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这一道路仍然漫长,但这条路仍必须坚持地走下去。只有掌握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才可能使发展出国家的利益得以伸张。欧盟版的碳减排,即以碳议题来作为政治势压其他国家的现象,才可能真正化解。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10 11:42:24  
  八 、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似乎进入一个怪圈,任何河流都在经历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莱菌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最后由荷兰汇入北海。莱茵河两岸生活的人口约5000万人;其中2000万人的饮用水取自莱茵河。在德国;莱茵河不仅是饮用水源,还作为航运、发电、灌溉和工业用水,被誉为欧洲的母亲河。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莱茵河的水质遭受污染。莱菌河下游恰好从鲁尔区中心通过,鲁尔是西德钢铁,煤炭、机械、军事等重要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工厂林立、城市拥塞,大量工业废水、污物倾入河内。莱茵河上的货运量很大,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河上行驶的轮船即达16,000艘。船舶引擎的废油,加剧了污染。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美丽的莱茵河竟变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部份河道鱼虾绝迹,一片死水。
  因为莱菌河的污染,欧洲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及沿河各国协同作战,沿河各国耗费了近千亿欧元,终于使莱菌河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体微生物种群上升到正常水平。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身上,被英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喻为“一部流动历史”的泰晤士河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臭名昭著”。
  1878年,一艘名为“爱丽丝公子”号的游轮在泰晤士河上不幸沉没,结果造成640人死亡,按理说并不宽阔的泰晤士河不足以造成为样大的惨剧,事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遇难者并不是死于溺水,而是死于有毒的河水。
  而早在1858年,当时英国国王维多丽亚夫妇准备到泰晤士河上浪漫一番,他们却只坚持了几分钟,便被河中散发的惊人恶臭给熏走了。
  美丽的泰晤士河在大量污染物堆积下变也一条死河,肮脏的河水还成为沿岸疾病流行的祸首,1849年到1854年,滨河地区约25000人死于霍乱。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人深深地意识到保护英国母亲河的重要性,经过20多年艰苦的整治,如今泰晤士河已经由一条臭河、死河变成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返这里进行繁衍,泰晤士河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印度的恒河、中国的众多河流同样都面临着严重的污染。
  在煤碳、石油仍占据人类能源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我们最大的任务仍是减少煤炭、石油带给环境的污染。
  煤炭的燃烧、石油化工都可能产生致使的废气、废渣,酸雨、煤炭开采后形成的蹋陷区等,这些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惩的威胁。
  发达国家在城市污染治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雄厚的技术积累,河流的污染,进而对海洋的污染,这是人类更为现实和急迫的,他们现在却在忽悠碳减排,只为自己的私利,不讲任何的国际道义。
  发展中国家环境非常脆弱,为了发展经济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一个地区守着一座丰饶的矿山,如果严格按照环保的要求,可能这座矿产就没有任何的开采价值了,而为了使该地区摆脱贫困,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我们用道德去要求他们,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也不是发展中国家没有环何意识,而是环保将有更多的投入,如欧洲莱菌河的治理花了上千亿欧元,发展中国资金及技术都较为缺乏,面临更大的困难。
  除了污染之外,人类最大敌人仍是贫困,世界的赤贫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甚至一日三餐都难以保证。
  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任何仍是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如果这个时候将碳减排作为重点,将扼杀他们难得的发展机会。
  哥本哈根大会欧盟信誓旦旦要进行强制性的减排,这好象是欧美发达国家要划一根线,20年或30年内不能完成全面工业化的,还是早点洗洗睡了吧,这也就是地球上工业化的末班车了。 

  


      作者:yumaof 回复日期:2010…05…10 11:44:30  
  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假的?威胁人类生存假的?全球科学家得到研究结论扯淡?
  那你凭什么说你是对的?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10 12:00:22  
  作者:yumaof 回复日期:2010…05…10 11:44:30  
    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假的?威胁人类生存假的?全球科学家得到研究结论扯淡?
    那你凭什么说你是对的?
  
  
  本人也不是气候方面专家,不过我们很容易搜到一段视频《全球气候变暖大骗局》,上面有一些说法,可以供你参考一下,现在对气候变暖质疑的并不少,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IPCC的背景,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那些所谓的气候变暖模型是否经得起推敲,忽略了哪些关键的因素。
  我并没有说我的东西一切都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气候变暖的看法。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10 12:18:44  
  
  美国为什么富得流油,而很多穷国在温饱上苦苦挣扎呢?是贫困地区或国家的人们不够勤劳吗?如果有这样疑问的可能会被唾沫星子给掩没了。
  人类经济活动,表面上看是货币的流动,如果去掉货币这件外衣,我们就会发现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单位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人们才可能使享受到享受到更富足物质生活,才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文化、教育等活动。
  如果生产一台电视机要一个工人工作两年时间,那么这个工人只有两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购买到一台电视机,在正常条件下,他可能要积攒较久的时间才能拥有一台电视机,这对于80年代的中国人的记忆是较为深刻的。
  假设一年一个工人可以生产四台电视机,则他除了消费掉一台电视机之外,还可以用生产另外的三台电视机交换到他所需要的产品。
  而提高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一条则是工业化,建更多的工厂,只有工厂才可能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农民起早贪黑,一年辛苦下来,也仅有一两千斤粮食,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如果借助机器,大量的工业品将从流水线下来,这样才可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
  欧美已经武装到牙齿,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连粗活累活都不想干了,而碳减排却是要让广大发展中国家连粗活也不干了。
  大量的工厂建立、人口聚焦,这便是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脱离贫困必须经历的道路。
  而这里面对能源的消耗也应运而生,电力、石油、煤碳、通讯等将逐渐成为经济的支柱。
  人类更重要的是工业化,更有效率地利用能源,一吨煤可以生产更多的电力,可以制造更多的煤化工产品,带来更少的污染。
  
  


      作者:穿丝抚摩 回复日期:2010…05…10 12:25:29  
  速度留名。话说,这贴写的真深入浅出啊,欢迎!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10 12:47:10  
  作者:穿丝抚摩 回复日期:2010…05…10 12:25:29  
    速度留名。话说,这贴写的真深入浅出啊,欢迎!
  
  
  谢谢鼓励,写书只想把复杂的事说简单一些,很多事只要追根溯源,其实也不会太复杂。
  本贴马上就要贴完了,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10 12:50:04  
  
  九、不确定的未来
  哥本哈根已经谢幕,但围绕碳的战争正在全面展开。
  哥本哈根吃了一鼻子灰的欧盟是非常郁闷的,随即欧盟明显发出对不接受碳排放的国家征收“碳关税”的信号,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欧盟欲用“碳关税”作为条件,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拉回谈判桌,但这也不排除,欧美在谈崩的情况下,贸然实施“碳关税”的可能。
  2010年1月1日,法国的“宪法法院”(constitutional 
court)拒绝了法国政府的二氧化碳税提案。拒绝的原因是因为这项法案违反了“纳税平等”的原则。这项对每吨二氧化碳征收24美元的税,对93%的法国工业产出都不适用,该法案最终缴税的主要是零售业还有开车的家庭。
  这个法案是法国的国内税,目前只适用于法国内,但它可以逐步过渡到欧盟的普遍税,过渡到对外来产品的碳关税。
  法国在欧盟先行一步,充分体现了法国想通过碳关税扳回一城。虽然此次萨科奇的法案被宪法法院驳回,但它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很可能设置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将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国际贸易关联。
  城门失火,央及池渔。
  欧盟的小算盘对“不合理”的、对欧盟利益造成巨大伤害的气候谈判体制进行重新修正也将提上议事日程,彻底改革CDM机制,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到减排义务中成为CDM买家,让更多的国家为二氧化碳买单,甚至让新近有了减排任务的美国加入CDM机制,壮大买家队伍。
  在欧盟受挫的情况下,中国风电CDM申请受阻将是长期性的,免费的午餐将不再有了。
  


      作者:szgou 回复日期:2010…05…10 12:52:19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组成,共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继欧洲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大亮点还是它全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它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自由贸易区机制是在WTO承诺的基础上,相互逐步取消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自由贸易区域内的国家通过相互开放市场,建立密切关系,扩大相互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与WTO的多边机制不同,自由贸易区是双边的,只要双方谈妥了就好办,很多事情可以在内部解决。就一个协议而言,如果有几方甚至几十方,那最终达成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协议的难度肯定是非常大的。
  乌拉圭多回合谈判正在进入死胡同,欧盟内部的农业补贴,美国巨额的补贴都是国际贸易体制的毒瘤,不切除便不可能有顺畅的发展。
  
  发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