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财之道:
海尔投资要进行大规模运作,资金从哪里来呢?我们从公开信息中发现两大
重要渠道:
§ 溢价变现家电
海尔投资刚刚成立一个月后,即2000年9月,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上
市公司)董事会就通过了收购海尔投资掌控的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股权的决
定。随后,2001年1月21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利用增发募
集资金和部分自有资金共计20亿元(其中青岛海尔增发1亿新股,募集17.48
亿元)向海尔投资溢价收购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74。45%股份产生的股权投
资差额,20亿元一次性转让给海尔投资。这样通过变卖海尔空调器公司,海尔
投资手中有了运作的“第一桶金”。
§ 品牌增值
海尔投资的另外一个主要资金来源是收取海尔这一品牌的使用费。前面已经
提到,海尔的品牌商标所有权在海尔投资成立后就归属了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
司,而海尔系内各个公司每年按照当年的销售收入的0。8%向海尔投资支付商标
使用费。经前面估算,这笔费用从2000年到2003年的总值约为20亿元。
而且随着海尔品牌价值的逐年增长,海尔投资的该项收入也随之大增。根据
海尔所公布的资料分析,由权威机构共同评出的中国品牌价值排名中,海尔品牌
连续三年(2002至2004年)荣登榜首,海尔过去五年中各年份商标价值也从330
亿元一路飙升到612亿元:
海尔品牌使用费每年给海尔投资带来不菲利润,海尔的品牌价值也成为海尔
投资的宝贵无形资产。这使海尔投资更如虎添翼。
手中有了钱,踌躇满志的海尔投资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多元化扩张,在金融和
产业领域“两条腿走路”:
§ 海尔投资的金融资产扩张
由于羡慕GE成功的产融结合模式,海尔高层也正式吹响进军金融控股的号
角。短短几年间,海尔投资便打造了总交易金额达18亿元的包括信托、证券、
银行、保险及保险代理、财务公司的庞大金融链条。
期间的重大事件包括:
2002年1月,海尔集团在长江证券增资扩股中以4。7亿元,获得20%控股权,
从而而成为第一大股东。长江证券2000年税后利润总额在全国排名第19位,2001
年则跃居全国同行业前8位。
2002年11月28日,海尔投资和美国的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
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部设立在上海,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二亿元,中
美双方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股份。籍由海尔的品牌号召力和纽约人寿的经验,海尔
纽约人寿成立时间虽然短,却取得了令同行业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们羡慕的业绩
——2003年公司运营的第一年保费收入就达到8,300万元,是预期的两倍!
§ 海尔投资的非金融资产扩张
首先,海尔系中部分原来产权归属集团或者归属不明的重要业务明确转到海
尔投资旗下:
1。 海尔投资成立之后,它即获得海尔空调电子、合肥海尔及合肥洗衣机的
控股权。
2。 青岛海尔设备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200万元,其中80%股权
由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
3。 全面负责海尔上市公司的销售的遍布全国的40余家海尔工贸公司,原来
隶属集团,但是也有蛛丝马迹显示至少其中的部分如今已经归属海尔投资。
其次,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海尔投资也在许多新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举搓:
1。 原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11月改制为海尔科化工程塑料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由中科院化学所、海尔和公司管理层及骨干共
同持股。2001年4月,海尔科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海尔投资合资成立了总
投资额为12000万元、生产能力达20000T/年的“胶州海尔新材料研发有限公
司”。
2。 2001年10月,青岛海尔(上市公司)向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市南区第三
支行借2亿元,人民币短期贷款,用于与海尔投资共同投资设立大连海尔电冰箱
有限公司和大连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并以此提前建设大连出口加工区投资建设
出口电冰箱、出口空调器生产基地项目。青岛海尔在这两个公司占股份均为90%,可以推测出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股份均为10%。
3。 2002年12月,海尔投资与德国欧倍德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国欧
海家居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欧元,双方各持股50%。双方的合作实现了
德国品质和海尔服务的完美结合。双方的优势互补直接促成了两大品牌在家居产
业上快速契合,欧海集合家庭装潢设计、家电配置、施工监理的“一站式整体装
修”很快打开了市场。
4。 2003年3月14日,海尔投资与台湾精成科技集团共同组建海成(上海)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全权运作海尔电脑,其中青岛海尔
公司出资400万美元,占40%;台湾精成科技集团出资600万美元,占60%。
海尔投资在将手中资产变现获得流动资金之后,在国内不断投资新的项目,
而且增加了金融类公司的比例。保守估计,海尔投资的总资产(包括海尔品牌)
已经超过650亿元。优良资产包括商标使用权所带来的利润为海尔投资及内部职
工持股会的海外运作打下坚实基础。至此,海尔投资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更
大更坚固的“壳”了。
根据对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和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分析,我们看到这两
家公司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通过负责海尔集团的绝大部分采购业务以及拥有海尔
品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产。这些行为意味着海尔持股会拥有的资产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运作平台,内部持股会所拥有的大量资
产并不能转化为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通的股票,不能变成持股会成员手中的现
金,同时也不能在名义上成为海尔集团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海尔内部持
股会的下一个目标是寻找一个上市公司作为有效运作的资本平台,并理顺海尔错
综复杂的产权关系。
通过对海尔最近几年在香港股市的一系列动作,我们研究了这之后系列资本
运作。到从2000年10月到最近,海尔主要的海外资本操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海尔投资与香港中建电讯合资组建飞马青岛和飞马香港,
专门从事手机业务。
第二阶段:2001年,中建电讯旗下的另一上市公司中建数码开始收购飞马
香港和飞马青岛。此次收购后,海尔投资换得中建数码29。94%的股份,成为第
二大股东,中建数码更名为海尔中建集团有限公司(HAIER…CCT HOLDINGS
LIMITED 股票代号:1169)。
第三阶段:2004年4月,海尔集团对外宣称计划将其优质的白色家电洗衣
机业务以及飞马青岛剩余的35。5%股份一起注入到海尔中建。根据外界媒体的报
道,海尔集团将拥有57。26%的股份而成为海尔中建的第一大股东。
在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海尔得到了什么?海尔的持股会在考虑什么?筹
资?在飞马青岛和飞马香港这两家合资公司上,海尔持股会旗下的海尔投资共投
资了近6000万港元(注册资金),但是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海尔投
资最多只能获得5000万港元的现金。坐拥600多亿资产的海尔投资缺这区区
5000万元的么?。显而易见;不是的!这也直接否定了,海尔集团入主海尔中建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海尔融资的平台的传言。
国际化?中建电讯既不是白色家电的经营者,同时在手机方面也不具备绝对
的技术资金优势。以海尔的价值和品牌,中建电讯并不是一个最理想国际化合作
伙伴。
那么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资本运作背后,海尔投资到底得到了什么?
第一步:2000年,成立海尔投资。海尔内部职工持股会占有98。6%的股份的
绝对大股东。第二步:同年,海尔投资与香港上市公司中建电讯在香港和青岛分
别成立合资公司飞马香港和飞马青岛,从事手机业务。
第三步:将手机业务注入中建数码;获得中建数码股份。2001年,中建电讯
的控股上市公司中建数码向海尔投资和中建电讯收购飞马香港的100%股权并签
订飞马青岛100%股权认购书。飞马香港的交易价格是8亿港元,以股权置换的
方式完成,每股股价0。2港元,共40亿股。海尔投资因占49%股权,所以分得
19。6亿股。同年,中建数码行使青岛飞马64。5%的人认股权被注入中建数码。海
尔投资所占51%股权作价13。20亿港元,以股权置换方式进行。先执行15。5%,
换得的是中建数码的10。23亿股股票。剩余35。5%可以在2004年7月底之前认
购。
通过这两笔交易行为,海尔投资总计获得中建数码29。83亿股,占29。94%
的股份,成为中建数码的第二大股东。中建数码也因此更名为海尔中建。
第四步:2004年4月最新的注资计划。根据公告,海尔集团计划将海尔的
洗衣机业务及海尔投资所持的35。5%的飞马青岛的股份注入到海尔中建。
从这个股权图,我们看到BVI控股公司由海尔集团和海尔投资各持50%股份,
BVI…1公司则有海尔集团100%控股,BVI…2公司由海尔投资100%控股。根据我们
前面的分析,海尔投资即代表海尔持股会,因此BVI…2是代表海尔内部持股会的
利益,控制80%合肥海尔的股份。因此,在整个计划中,海尔投资直接注入的是
飞马青岛35。5%的股权和合肥海尔的80%的股权。根据海尔中建的年报披露,海
尔投资将直接、间接持有海尔中建35。84%的股份,最终成为海尔中建的最大控
股股东。
这就是一系列资本运作后面的故事。海尔内部持股会找到一个有效的资本运
作平台将其持有的海尔集团的资产和股份转化成资本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并且通
过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成为海尔集团真正的主人。
当我们把这部分海外资本运作的内容与前面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
更加清楚得理解海尔持股会这一系列步骤后思路。让我们简单做一个小结。
1997年民政部允许成立职工内部持股会后,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职工内部
持股会。海尔持股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顺势成立。由于产权不清晰的历史原因,
该持股会自从成立,持股会就存在着要做大持股会,股份资本化的愿望。
海尔内部持股会从成立之初,就不仅仅作为整个集团的股东之一,而是从一
开始就控制着部分特定的资产,独立于海尔集团公司之外。从持股会成立之后的
历史来看,持股会的发展始终贯彻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将持股会手中的资
产不断明确并增值。海尔内部持股会从成立之初,就控制了整个海尔集团最优质
的资产之一-海尔商标,从1998-2003年,内部持股会通过向集团内部公司收
取海尔商标使用费,大约获取了22。7亿元。同时商标的价值也升值到612亿元。
1998年内部持股会在海尔集团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由持股会控制的海尔零
部件采购有限公司控制了海尔集团旗下各子公司的上游采购业务,从中收取代理
费,经过简单的计算,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其利润大约11。5亿元。
但是内部持股会存在着一个天然的障碍,作为一个企业内部的组织,它没有
独立法人的资格,同时2000年中国证监会的一纸规定“职工持股会不能成为上
市公司的股东”使海尔持股会股份资本化的愿望彻底落空。为了避开这些障碍,
同年,海尔集团内部持股会为自己选择了第一个壳-成立了海尔投资公司,其中
海尔持股会占98。6%的股份。海尔投资公司成立以后,直接掌控了原属于持股会
项下的资产,同时使用持股会的资金进行了对外的投资活动。这些活动在实现了
持股会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并增加了资产
的流动性。
2000年海尔投资与中建电讯的合资成为海尔持股会资产股份化的第一步
——既然持股会不能直接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那为什么不能通过海尔投资间接
完成这个任务呢,而且国内法律这样规定,我为何不到香港找一家上市公司呢?
而后来的资本运作也正好印证了我们的这个假设。海尔投资在向中建数码注入各
项资产时,都采取了股权互换的方式进行,不断扩大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并
最终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
我们设想,如果海尔洗衣机业务的注入计划能够通过,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
故事:
根据海尔中建的年报,海尔集团的全部白色家电业务有可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