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 1998年第三期-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着茫父先生说:‘我爱画人物、佛像,曾画过如来、文殊、观音、罗汉像,就得到姚先生的指导’”。最为难得的是,一九二六年,姚华先生猝患中风,以致半身不遂,只能以一只残臂作书绘画,直到逝世前,还躺在床上著述了最后一本文字学专著——《黔语》。
  姚华先生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在刻铜品、唐画壁砖和西域古迹笺及颖拓上。据邓云乡先生介绍,鲁迅先生曾购得一破墨盒子;系姚华为盒面绘一正面鸟,两目圆睁,立于山茶花上,并书一绝句。鲁迅先生戏呼这不寻常的两目可怖的鸟为怪鸟,并赞茫父先生一反历代画家画鸟只画侧面的传统,长期将这破墨盒子放置案头。鲁迅、郑振铎先生十分喜爱姚华先生的书画笺,现已为人所熟知。郑振铎称其“唐画壁砖笺、西域古迹笺,虽仅仿古不同创作,然亦开后来一大派”;鲁迅先生则称其笺纸“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
  郭沫若在一九五七年见陈叔通以姚华先生颖拓泰山残刻二十九字见示后,即抒感叹:“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郭老还对陈叔通此举大加赞赏:“叔老特加珍护,匪惟念旧,别具慧眼,知音难得。呜呼!茫父不朽矣。”此后不久,郭老犹言未尽,又书一通:“叔通重茫父,用意良可射,毡拓贵其真,颖拓贵其假……”除郭老外,马叙伦、林志钧、邵裴子等老先生亦对姚华先生的颖拓作品,表示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赞赏。
  姚华先生生当晚清,虽科举进士,但国事乱象他是痛恨异常的,只因官小职低,图强抱负无从施展。留学东京,本想治经世学,归国后,还曾著《财政论》《银行论》,以示启蒙,但腐败的清王朝何能以《财政论》《银行论》相救!清王朝被推翻后,姚华先生是以万象更生的企盼,才进入民国参议院当议员的。虽为民国,但政坛你争我夺,为个人谋的陋习丝毫没有改变,姚华先生耻于这种奔官成风的明争暗斗,毅然弃官而去,就连新学的法律政治,也一并丢弃。不能为国家福祉效力,退其次,赁居破寺中,办教育,重理旧业,书法绘画,作文论艺,出售才华,换取生活必需,也不取军阀当政的一分一厘,这岂是当时旧式文人都能做、甘做的行止?对于姚华先生的这种气节,姜德明、史树青、朱崇演先生曾以姚华先生在不同时期诗刺窃国大盗;诗吊爱国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不畏株连,为与李大钊同时遇难的学生方伯务题诗出版遗作的进步史实,撰文予以高度评述。萧乾、文洁若先生将姚华先生论定为是“一位有气节的现代中国文化名人”。对于姚华先生的一生,文洁若先生总结为:“字里行间显示出了一位耿直不阿的中国文化人的铮铮铁骨。茫老毕生从未屈于军阀。”其实,姚华先生淡泊名利,决心在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志向,早在他写的《弗堂记》一文中就有显示:“弗堂陋室也。其成也苟,一切弗中制度,主人乐以为堂,因而堂之”。其中“一切弗中制度,主人乐以为堂”,就是心志。而在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维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延续上,姚华先生亦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民初,针对国人言必希腊、罗马、英法的文化本位倒置现象,姚华先生和陈师曾联合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的大村西崖教授,多次研讨东方绘画理论,最终以三人分别撰写的《中国文人画复兴》《中国文人画价值》和《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而结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个集子,在我国艺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这样一位通人,竟无人作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不朽何在?难道只有字画颖拓破墨盒子?

  读邵燕祥的《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

  
  ? 萧 乾
  这也可以说是一本翻反右斗争老账的书。因此,初打开来,我头脑里首先冒出个问号:四十多年前的事啦,用得着还再去费那脑筋吗?反右中遭殃的据说远远超过五十万。可如今死的死,平反的平反。弦外之音是:觉得有些多此一举。
  可是读上几页就感到邵燕祥这么认真,绝不只是为他自己伸伸冤。他是就五十年代中期那场斗争,来探讨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我曾引过洋人批评咱们的一句话,说中国人对待历史有点像拨拉算盘。西方人用笔算,总数要是错了,就找出错在何处;而算盘倘若打错了,就只能把算盘珠子一划拉;再重来。按说马列主义最讲究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而咱们的历次运动开头大张旗鼓,雷厉风行;最终则虎头蛇尾,一风吹,“平反”了事。反右据说最后的结论是基本上搞错了——仿佛为了表示并未全错,所以末尾还留了几名,以证实那番大伤元气还是值得的。正由于没总结,所以继之而来的“文革”,灾难可就更大了。
  想到这里,我开始认识到邵燕祥此书的价值了。他不赞成像拨拉算盘那样:既然事情已过去了几十年,就用不着叫真啦。他认为个人得失可以不计较,但民族走向马虎不得,他不能忘记在那“声讨者拿着帽子找头”的年月,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不是“恶毒攻击”就是“罪该万死”。为了避免时间更长也更痛苦的斗争,在“×××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喊声下,被斗者只好迎合斗争者的需要,大包大揽,信口开河起来。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既当过斗争者,也当过被斗者。我一直在默想:这么斗出来的“果实”,从正面衡量有多大价值?而算算它负面的账就不堪设想了!倘若举国都变成了应声虫,民族就实在太可悲了。
  那场“文革”既是灾难,也是深刻无比的教训。它用其“忠字舞”及接电话先背句语录等愚民做法,充分暴露出那帮人的愚昧疯狂,从而更让人们警觉起来:再那么胡闹下去,民族就非沦亡不可。
  我认为邵燕祥写了一本有利于国有利于党的好书。他没有像我及许多被斗者那样,挨斗时闭上眼睛认命,后来改正了事,皆大欢喜。他认真地观察、分析、思考过,觉得革命虽不是请客吃饭,但也不能让理智与理性全部停工。当时被斗者趴在地上,斗者踩在背上厉声问道:服不服,认不认罪?这种“服”和“认罪”怎么可能是由衷的?
  如今,四十岁以下的人未必能体会到七十年代以前那一场接一场的风暴以及对社会、对文化、对个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像拨拉算盘珠子那样,错了就从头再来。如果不讳病忌医,就应号号脉,认真查查病因。
  因此,我深信这是一本十分有益的好书。

  片言只语见性情

  
  ? 谷 林
  《周作人日记》壬寅十一月十七日(一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录有“倚枕口占”七律一章,首两句云:“焚书未尽秦皇死,复壁犹存哲士悲。”作者当时十八岁,在诗后还发了一通议论,结末写道:“余尝恨秦王不再,并非过论。同志之士,想亦为(谓)然,当不见斥为丧心病狂;然即斥为丧心病狂,亦余所不辞者也。”
  《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亡匿下邳;乃遇圯上老父黄石公,授与《太公兵法》,习诵遂为王者师。这一故事迭入后世吟咏,但少见“哲士”之悲,不易觅得周作人的“同志”;有些更语含讥嘲,如袁宏道《经下邳》云,“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陈恭尹《读秦纪》云,“夜半桥边呼童子,人间犹有未烧书”,皆是类例。
  踏实说,焚书令下,哪里便会顷刻间片策无剩?有疏脱走漏殆所难免。更何况似醉如痴的书迷,任何时地总可找到那么三两个,舍得陪上身家性命,也要千方百计豁出去抢救护藏。鲁恭王为辟宫室而坏孔子故宅,即曾从“复壁”中发获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不就是勇决之士隐蔽下来的秦火之余吗?时移世改,一朝重见天日,自然有人惊喜,有人感叹,那也不在话下。
  现在要说的则是周作人亲自的遭际。十年动乱,他本人至于天年不遂,而他写给江绍原的一批二三十年代信件,历劫犹存,竟为江绍原长女江小蕙“陆续发现”,共得一百十封;“求则得之”,苦雨斋居然也不如想象中的荒落,一批江绍原同时期来信遗留在此,虽往还呼应不能逐一对号,而计数巧合,也有一百十封。于是合辑成一书,题曰《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前者作为正文,分篇笺注;后者作为附录。正文每篇完具,笺注篇幅多于正文,或至倍蓰,考释详明,功德无量;附录中偶见删节号,却摸不清是发现时原残,抑辑入时有所去取——书中未加说明。
  王瑶为此《早年佚简笺注》作序,引正文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信中“即如‘鲁’公之高升为普罗首领,近又闻将刊行情书集,则几乎丧失理性矣”等语加以论证云:“这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像本书这类作家私人通信集的价值。因为读者不仅可以从某一特定角度‘窥见’作家‘性情’,而且可以从发信人对人物的臧否中了解作家本人的思想以及有关的人事关系;正是这些人事关系构成了作家生活的‘具体环境’,它对作家的心态、情绪,以至创作,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王瑶引以论证的例子,见于此信后半幅;因其与乃兄失和的往事,早已广为人知,更睹此信,或尚不觉意外;至其前半幅涉及蔡元培一节,倒真可吃惊。信上写道:“蔡胡分家竟如尊料,大有意思,蔡公此刻盖在3rd Party手中,牵而往‘东’,面南立,而胡公则仍‘独立’也。观蔡公近数年‘言行’,深感到所谓晚节之不易保守”云云。多谢为本书作笺注的张挺、江小蕙伉俪,给“蔡胡分家”、“3rd Party”、“往东”、“独立”写了四条共约五百字的释文,读者乃得通解。但纵无笺注,此中爱憎臧否之情,固自一目了然;却与我们从周作人别的文章中得来的印象,甚难融合。不遑细查,翻一下《北大感旧录》中专记“蔡孑民”的那一节,其中如云“(黄季刚)骂一般新的教员附和蔡孑民,说他们‘曲学阿世’,所以后来滑稽的人便给蔡孑民起了一个绰号叫做‘世’,如去校长室一趟,自称去‘阿世’去。”此所称“新的教员”,“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诸人,鲁迅也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觉便把周作人也算进去,尽管他自谓“我与蔡孑民平常不大通问”。文中又抄录“一九三四年春间”蔡寄其《新年,用知堂老人自寿韵》一诗,并加评说云:“此于游戏之中自有谨厚之气”,复云:“他此时已年近古稀,而记叙新年儿戏情形,细加注解,犹有童心;我的年纪要差二十岁光景,却还没有记得那样清楚,读之但有怅惘,即在极小的地方,前辈亦自不可及也。”数语颇有分量,殊非恒泛之辞。《感旧录》虽写成于晚年,但追述读“和韵诗”及注解的感受,似属当年旧有的情怀,而此则与写给江信的时间,相去仅只一年耳,是以不禁疑怪。
  周氏书牍前此问世者,海内仅有上海青光书局(按即北新书局)一九三三年印行的《周作人书信》一种。书前《序信》(致李小峰)有论尺牍的话云:“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只是寥寥数句,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也。”此“特色”今乃于“佚简”见之。我们本来无由得“窥”的“私书”,这一回却因“焚书未尽”,“复壁犹存”,抑且作者长往,无从删改,侥天之幸,得诸望外,果真“文章也只是寥寥数句,或通情愫,或叙事实”,弥耐咀含,亦足为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助。
  江、张合作的笺注,王瑶《序》中称它“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责全求备,敢陈刍荛:例如上引“观蔡公近数年‘言行’”句中之“言行”一辞,原有引号,殆谓《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一书,似当增注。又如一九三二年四月廿八日信末云:“海淀访友,归途大风,真如吴老先生所谓‘苦矣’了。”此处无注,颇难索解。又如《夜谈随录》、《双梅影常允椤方宰ⅰ爸卟幌辍保涫到甓荚⌒校椴共荒选S质M讯镏θ缫痪湃晔仑ヒ蝗招庞小案郊保晏庾鳌肮轲б阑亟獭保础梆А弊忠簟⒁褰杂搿肮椤蓖坏敝馗矗ψⅰ耙晌蟆倍缓涎仄湮蠖怠S秩绮逡秤∧V小白ㄕ侗省币挥。帧暗丁蔽笫妥鳌叭恕保赌柯肌芬潮甏擞∧V馕爸茏魅嗽缒曦蛴÷H”,则应删去“知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