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月17日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王英杰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这些新建的高校也好,就是我们说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区域性。那么这种区域性和咱们提出来的国际化,刚才谢书记说不矛盾/我们想知道这个不矛盾到底不矛盾在什么地方?因为很多人从形而上的这个概念上,他可能就认为你这个区域化,为什么还要做国际化?
  我理解,我们讲区域化,是讲我们高等学校,在某一个区域的高等学校的服务对象问题。我们讲国际化,并没有改变我们这种服务对象,我们讲国际化,是讲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讲这个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有国际理解的意识,有了国际理解的意识,我想应当能够更好地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说为本地经济发展和服务设置了障碍,所以这应该是既是一对矛盾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把它混淆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更国际化了,你会地方服务得更好了,而为地方服务并不排斥国际化,我觉得是不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它是对立统一的,对,可以这么去理解,可以这么理解,但是这是问题的一方面,从问题另一个角度来讲,它又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补充一句,就是关于区域化与国际化的问题。从广州这个区域来讲,应该说这个问题是结合得比较好。因为广州大学在组建的时候,广州市委市政府给广州大学的定位就是地方性,市场性,国际化。为什么?因为广州是一个国际化因素比较多的一个城市,广州它要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那么广州大学作为广州市的市属的一所学校,它就要适应这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所以,从广州大学来讲,它是区域性的。但是,广州地区对广州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它把区域性和国际性这两个很好地结合起来。我想从我们学校的实际可以来说明这两个问题是不矛盾的。
  就是它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它其实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刚才王教授说的我们解决了观念上的这种认识之后,我们不妨再问问四位嘉宾,新建的高校为什么一定要提出走国际化的道路?
  我想新建高校不是惟一地提出自己的发展。就是国际化的,新建高校跟名校相比,有它自身的弱点,它文化的积淀不厚,办学的历史不长,师资队伍还不是很壮大,甚至到新建院校学习的学生,入学的门槛不高,或者按我们中国的话来讲高考的分数并不高,它有一些这样的问题。那么新建学校如何赶上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能够发展得快一些,它在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当中,我想都把国际化这个问题作为发展的内动力,或者目标性的东西提出。这个是跟新建院校本身发展的特点,和它在高等教育大的格局当中它所处的地位是相适应的。
  因为新建高校从整体上讲,它无法跟他人相比较。我们每一个新建院校好像在突出自己的发展优势的时候,都比较强调特色办学,全方位的我不跟你比,我跟你比一枝独秀的东西,作为办学来讲,就是特色化的东西。那么在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当中,或者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新建院校一般是(20世纪)90年代末 80年代初,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特色特在哪里?高等教育这个领域里面,不能随便树特色。特色也不是一拍拍脑袋,校长教授们就定下来了。那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的特色,我想国际化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东西,因为当时的很多老校,或者很多大校,它在体制上还转不过那个弯,观念上恐怕它还有点比较自重吧。就好像改革开放总是在一些小的局部,首先寻找它的突破口。所以新建院校,一般来讲,都把国际化作为自己办学的一个特色,作为它战略的一个目标,来规划,来实施。
  我们广州大学就是如此,不然你说你有什么特色呢?你的特色,你的任何一个特色,或者说你自己认为的特色,苦心经营的特色,你拿到清华大学,你拿到北京大学,都是步人后尘的东西。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但是在一段时间里面,国际化的大学,大量地引入国际资金,国际因素,培养复合型的适应国际需要的有全球眼光,全球意识的人才,这一段时间可以作为我们的特色。如果做得好,这个特色还将继续下去,我就补充这么一点。
  就是走国际化的路子,不仅仅新建的院校一定要走这个路子,就是资深的,还有一些名牌大学它们也同样走国际化的路子。主要刚才王教授说的,这是作为高等教育与身俱来本质的一种要求,各类高等教育都应该走这个道路,特别是今天这个形势,经济全球化,它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要求,必须适应这个形势的要求,走国际化的道路。至于说,你能不能把国际化作为一个特色,你的程度如何,这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可能这方面是一个特色,像你们广州大学,有的可能不是以国际化为特色的,不以这个为特色,同样要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样要走这条道路。
  无论是资深大学,还是新建的高校都要走国际化的这条路子,这是大学本质决定的。那么和它们相比我们新建高校走国际化的路子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我们这个国际化的理解和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要从学校的本身办学的方向出发,你像我们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主要是为北京市培养优秀的人才。那么我们在走国际化道路过程中,就注意,我们的办学定位,那么我们培养的不是外资的,或者是出国留学的,而是为北京市服务的应用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对外交往合作过程中,就注意向这个方向发展,那么利用国外的资源,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办学的实力,和办学的特色,这个呢就是说,新建的院校和资深的一些老大学,它寻找的国际合作交流的伙伴不同,类型不同,因为这个世界高校也是各种类型层次都有。举一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是跨国婚姻,那么资深的大学它要找它相当的伙伴,我们新建的学校呢,我们要找我们相当的这么一个合作伙伴,是同样和我们同样类型的,这种为地方服务的应用性院校,所以我们同样可以建立一些合作的关系。
  刚才几位嘉宾谈了国际化的概念,包括我们高校新建高校实现国际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王教授说学生要有国际的意识,老师要有国际的视野,那么应该在心中有国际性。听了这个我们似乎 好像能摸着点头绪了,但是这听上去还是比较怎么说呢,泛泛一点,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就是说我们如何实现它国际化?可能还是需要一步一步这样扎实地做。那么我们怎么扎实地做?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就是新建高校我们要实现国际化,如何实现国际化?
  一个新办学校,它选择它的发展目标,我觉得它要结合它学校的实际,发挥它的优势。我们汕头大学,1981年成立,在办学的初期,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面就要向国际上面比较好的学校来看齐。所以这样的话呢,学校选择这个作为一个发展目标,从现在来看,应该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走这条路,这个是不可逆转的,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一个呢,我们就是交流老师,送到国外去学习,进修,有些甚至于学位。我们很多老师,我们学校在国外留学的老师的比例博士教授的比例应该还算高的,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学生,还有一个我们现在除了引进老师,我们还有一个,我们还引进一些高校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我想这点在国内高校来说,也是可能我们是走在前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随着这个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现在的老师到国外学习以后,可能对于国外情况比较了解,但是如何使得我们在管理层里面,强调这种国际化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按照国际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来进行办学。所以我们今年,就从美国伯克利大学聘请了一个校长助理,到我们学校任副校长,这个校长助理,她原来是在美国留学,并且已经取得美国国籍,在伯克利大学呆了很长时间,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了。所以我们通过聘用这个女士到我们学校来担任副校长,这个聘任不是普通,好像聘任临时来的,我们是把她聘到学校,合同聘任,是长期呆在学校,并且是分管我们学校的对外交流跟英语提升计划,参与学校的决策,参与学校的办公会议。那么通过她到学校以后,我觉得带来一些新的气象,在教学管理,一些办学理念,都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汕头大学这样做法没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实际上呢,我想这是在我们所有在大学工作的人,或者学习的人,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经常一想到国际化,就想到国际化当中的一些显性的特征。所谓显性的特征,比如说我这所大学吸引了多少留学生,我这所大学从国外吸引回来多少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我有多少交流项目,我吸引了多少外资,我派出了多少学生出去学习。这些无疑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国际化的重要的方面。但是我觉得可能还不是全部,刚才谢书记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他就讲了,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用一些先进的制度,来管理好大学。那么我想,我们改革开放已经20年了,从走出去请进来,这样的一种交流,无疑会带来一种制度上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变化。那么,对于在座的三位校长书记来讲,他们所处的优势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特殊的条件,在这种显性的交流方面,一定是做得非常优秀的,甚至比一些传统大学还做得好。因为一些传统的大学并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资源和条件。
  但是,其他新建大学,特别在内地的新建大学未必有这样的条件。可是我觉得也仍然能够国际化,也仍然能从国际化当中来寻找自己发展的出路,比如说,在学生培养方面,我刚才讲,学分制的引入,传统大学在中国我们已经搞了十几年了学分制,还在研究什么叫学分制,什么叫完全的学分制。在很多大学仍然只不过是把课程换算了一下,没有挖掘学分制的一种内涵。那么学分制的内涵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以市场的需要,来推动教学的改革,这是一种内涵。当年美国开始搞学分制的时候,正是它整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仍然是传授已经死亡的语言,古典的知识,那么就用了选修课来打开大学的大门,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到大学,然后才有了学分制,这样才能够计量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学习了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只是把课程换算了一下,好像是学习了国外的办学的先进经验,实际上,没有学到根本上,没有学到理念上,那么我们新办大学没有传统大学这样的一种沉重的包袱,它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这种最先进的理念,以一种学生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对自己的导向,为自己的指导来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建立自己的课程结构,那么我想这是一方面。
  另外我刚才要讲学生要有国际理解的能力,要有国际意识,这怎么来的,一方面来自他们原来在社会上所带来的这些知识,比如大连本身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另一方面大学里要促进他们这方面的发展,你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国际性的课程内容。那么当你课程发生这样的变化的时候,当你我们的学生在一门语言能够充分掌握的时候,对于其他的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把握的时候,这时候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民族,看看我们自己的文化,可能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变化,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我们在谈这些显性特征的时候,恐怕要认真研究研究人家办学的理念是什么,我们这些新建院校在制定自己制度的时候,需要哪些制度性的创新,这样可能是一个比较全面的 比较国际化的视角。
  您觉得透过显性的交流,这个表层低下更主要的是理念,更主要是我们治学办学的一个理念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国际化的道路,开始的阶段,初期的阶段可能主要是显性方面比较多,就是反映在人员交流,还有各种合作的项目。这个也是必要的,这个对你引进或者融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经验等等,还是有好处的,有交流才会有一些收获体会。所以显性来说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恐怕更深层次的是隐性的,就是要把国外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办学理念,一些机制,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