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政治因素是影响建都的重要条件。政治控制是国都的基本功能,国都的建立应有利于王朝对全国的政治统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并服从于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
郑州处于中原的中心,南有嵩山,北有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曾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巨大的贡献。因而,当文明之火点燃之际,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初的政治首都,并且五次为都,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最早辉煌。
第76节:郑州:遥远的绝响(4)
最早在郑州建都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据史书记载,黄帝打败炎帝平定蚩尤之乱后,天下部落纷纷归顺,黄帝便在今日郑州南郊20多公里处的轩辕之丘(今新郑、新密交界一带)立都建立有熊国。这段历史从古到今说法一致。《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大戴礼记》说:〃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居有熊,曰轩辕。'〃《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有熊、轩辕丘的所在地,历史记载很明确,就在今日郑州。不仅史书这样记载,郑州地区也发现许多与黄帝时代相当的氏族社会时期的村落遗址,存在许多与黄帝有关的遗迹、传说。因此,国内史学界认定:郑州就是黄帝故里、故都。
第二个在郑州建都的是夏王朝。《国语o周语上》韦昭注曰:〃夏居阳城,崇高所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告成、稍柴发掘出遗存丰富的夏代文化遗址多处,并且还在告成王城岗发现了相当于夏禹时期的城堡两座,证实了史书所说〃禹都阳城〃的存在。
第三个在郑州建都的是商王朝。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商汤率兵推翻了盘踞在今日偃师一带的夏王朝,在亳建立了商王朝。亳就在今日郑州市区老城区一带。
第四个在郑州建都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从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立都新郑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以新郑为都共计394年。
第五个在郑州建都的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史书载,春秋末年,原为晋国属下的韩氏逐步强盛,以致最后与赵、魏两家将晋国一分为三,自立为侯称国。接着韩又乘胜大举东进,于公元前375年兵围新郑, 一举消灭了郑国。为了进一步发展,韩遂将自己的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开始了以新郑为都的146年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从民族发祥地黄帝故都,到中华第一国夏禹城堡;从商王朝的开国之地,到巍巍壮观的郑韩王城,郑州古都展开了自己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这里保存有西汉时期的冶铁作坊,创造的低碳钢冶炼技术等比外国早2000多年;这里屹立有北魏时期的砖塔,显示了1500年前匠人们卓越的建筑技术;这里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天文学家张遂、郭守敬曾在此创造了令人骄傲的天文成就;这里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著名大儒程颢、程颐、范仲淹、司马光曾在此收徒讲学;这里有我国最古老的道观之一中岳庙,庙内的汉代古翁仲、宋代铁人、北魏石碑以及数百株生长奇异的松柏和400余座建筑,显示了其历史的悠久和规模的宏大;这里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法王寺,真实纪录了我国最早的中外文化交流;这里有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其创造的少林武功声震中外;这里有我国最古老的石雕艺术汉三阙,其保存的汉篆、浮雕是极为宝贵的艺术珍品;这里有我国著名的北魏石窟寺,其保存完整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场面浩大,人物众多,雕刻手法流畅,为全国石窟所仅存;这里有著名的打虎亭汉墓,绚丽多彩的壁画、丰富的内容,在全国尚不多见;这里诞生了许多历史名人,黄帝、大禹、商汤、子产、列子、潘安、杜甫、白居易、李诫、许衡等等,至今,他们有的活动遗迹尚在,有的故里尚存;这里安葬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纪信、刘禹锡、欧阳修、包拯、高怀德等等。还有郑韩王陵、北周皇陵以及规模庞大的北宋皇陵。郑州还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著名战事发生在这里,刘邦、项羽争天下的鸿沟汉霸城,造就许多悲壮故事的虎牢关,曹操大败袁绍的官渡古战场等都遗迹尚在。
可以说,郑州作为五个历史时期的王朝都城,在中国古都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郑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郑州古都开创了中国古都史上的三个第一。黄帝有熊故都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最早都城;夏禹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第一个都城;商汤亳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都城,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早期都城中规模最大的都城。这三个第一,确立了郑州在中国古都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我们现在讲中华民族的起源,不能不讲黄帝故里、故都,讲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不能不讲山西古城;讲中国文明史的开端不能不涉及王城岗阳城;讲中国奴隶社会的繁盛,不能不以亳城为例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州是中国都城发展的源头,中国都城史不以郑州为开端就无从讲起。
第77节:郑州:遥远的绝响(5)
郑州是中国历史上全国性政权的都城。中国历史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周期性过程,中国的政局也呈现大一统与群雄并踞交替存在的复杂现象,这就造就了历史上的众多政权和国家。每个国家和政权都要有自己的都城,这又造成中国历史上都城众多的特有现象。究竟有多少都城,众说不一。然而,这其中许多都是诸侯国都城或偏安政权都城,真正作为全国统一政权时期的首都仅有7座(八大古都中杭州不在其中)。从前面的论述看,郑州应是名符其实的一座。
郑州是中国历史上为都时间悠久的都城。作为5个历史时期的首都,而且是较大政权的首都,郑州有着漫长的为都历史。韩国以郑为都存在了145年,郑国以郑为都存在了394年,商代以郑为都100多年,如果再加上夏代部分以郑为都时间,算上黄帝以郑为都时间,总计1000余年,这在中国都城群中是为都时间最悠久的都城之一,可与西安、洛阳并称为千年古都。
郑州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都城。无论是作为黄帝都城,还是作为夏、商都城,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说到中华民族,说到炎黄子孙,都必然言及始祖黄帝。是黄帝发明了伐木造屋,人们才摆脱了穴居和栖居的历史,黄帝是以郑州为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又是以郑州为都,把文明之光普照中华大地,把中华民族紧紧地联系融汇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主要是从这里起步,并从这里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因此郑州作为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氏族部落中心(现代意义上的首都),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夏禹领导的推翻原始氏族制度的革命,掀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商汤领导的推翻夏王朝的革命,推动中国奴隶社会迈向繁荣。这些以郑州为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意义也非同寻常。同时,在这些有着开天辟地意义的历史时期所创立的社会制度、所诞生的哲学思想、所发明的科学技术,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郑州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时间悠久的全国性政权都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在中国古都史上的地位是屈指可数的。但是,由于郑州为都年代距今太远,历史的尘埃最终掩埋了其夺目的光辉,这是一个幼年中国时代的都城之殇。而它所必然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不得不承受5000年中国文明史中,只见后3000年文化古都,而不见前2000年文化古都的缺憾。
中原大宿命
那么郑州商城又是何时因何原因遭弃的呢?一个都城的宿命到底走过了哪些难与人言的轨迹?
商汤建都郑州,由第10代帝王仲丁迁往郑州,此后,商朝还有过5次迁都,都是为了打仗。郑州历史上曾5代为都,即夏、商、西周管、春秋郑、战国韩的国都或诸侯国国都,因此除去市区内规模巨大的城墙遗址,周边辖区还存在一个庞大的古都群,据说有40处之多,这是郑州不同于其他古都之处。郑州也曾8代为州,即隋、唐、五代、宋、元、金、明、清,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郑州仅为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城。
可以说郑州从商朝以后就再没有做过都城,连做中心城市的机会都很少,郑州一直处于洛阳和开封两个古都的光环之下,直到建国前还叫郑县。由于这种种缘故,洛阳和开封对郑州始终很不服气。
更要命的是,尽管郑州是一座古都,但市民却很难形成一种对郑州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失落和迷茫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失落和迷茫充斥在郑州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上下班时,在拥挤的道路上行走,他们会这么想;当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深圳、上海、苏州等地时,他们依然会这么想。
失落和迷茫如影随形地伴随着郑州。郑州为何衰落至此?
其实说到底,郑州衰落是数千年来中原衰落的大背景造成的。当南京、北京先后崛起,当洛阳和开封风光不再时,郑州也只能是怆然无语。
第78节:郑州:遥远的绝响(6)
中原衰落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朝之前,中原农业经济相对于北方、西北、南方诸省都是最优秀的。但是唐末至南宋,中原农业衰退,中央财政已经仰仗于东南,其经济地位衰落直接影响到了其国都诞生地的地位。河南在唐中期居全国之首。但到唐末藩镇割据,中原作为战场,农业受到极大摧残,历经南宋,到元代,每年交给中央的粮食数量,河南是2,591,269石,而江浙一地高达4,494,783石,河南已退居其后。到明清时期河南虽是农业大省也无法同江浙、湖广相比了,至于农作物商品化、手工业、商业和市镇经济方面,中原经济更是望尘莫及。
中原农业经济的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跟洪水的肆虐侵袭有关。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五代之后,黄河则是一条〃害河〃,北宋末年任伯雨曾说,〃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元、明、清三朝黄河造成的财产损失都超过北宋。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黄河水无法灌溉农业为民所用时,它就转化为扼杀农业的凶手。中原是黄河中下游重要地区,是受害最严重地区之一。由于豫北地形复杂、灾害较多,所以元代在重修运河时,放弃沿经中原的做法,使中原失去了原来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历代治河以保河道运输为急务,中原段黄河的治理遂被忽略。由于灾害不断加剧,中原经济自然随黄河安危而变动。
明清两代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运河漕粮运输至关重要,故黄河和运河下游山东、江苏、河北一段受中央重视,中原的黄河治理除日常性护理外,没有更大动作,明朝当时人描写黄河水旱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时说,〃臣窃见河南府州县密迩黄河地方,历年亲被冲决之患,民间田地决裂破坏,不成陇亩。耕者不得种,种者不得收。中土之民,困于河患,民不聊生〃。清代河南治河办法也不多,决堤频繁,三年两决,治河工程巨大。国家、地方财力枯竭,但河官腐败,贪污成风,河政之弊,令人触目惊心。
除河患外,中原自然灾害还有旱灾、蝗灾、冰雹、涝灾、地震等,据对元朝末至明初的统计,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蝗自河北飞度汴梁,食田禾一空〃。从洪武五年(1672年)至十七年的十三年间,开封及其辖州县发生各种重大灾害十二起,其中水灾七次,黄河决口占了四次。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农业不可能持续发展。
战火的破坏和夷族的摧残也是中原衰落的重要原因。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盛唐之后,中原经历五代十国的割据与纷争,农业受到致命打击,梁、唐、晋、汉、周均建都洛阳,唐朝洛阳为东都,藩镇割据必争政治统治中心,中原经济带来发展契机,但与之并存的政权尚有辽、夏、金等,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侵扰边境,中原各地作为拱卫京师的屏障,时刻面临着少数民族南下的担忧,干扰了正常农业生产。而金朝(女真)人、蒙古人、满族人为了实现对全中国的统治,都把中原作为大肆兴兵征战的主战场,如元末战争〃兵兴以来,中原荒芜〃,河南大多变成无人之地,〃兵革连年,道路塞榛〃。有些地方甚至〃积骸成丘,居民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