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许嘉璐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 
(大家小书丛书) 

  作者介绍 

  许嘉璐,1937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淮安。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系主任、副校长等职。198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语言学组组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写在前面 
  再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记 
  “大家小书”序言 

  第一编 服装和佩饰…………………………………(1) 

  一、头衣………………………………………………(1) 
   1.冠………………………………………………(1) 
   2.冠的形制和部件………………………………(5) 
   3.冕、弁…………………………………………(6) 
   4.胄………………………………………………(7) 
   5.头衣的质料……………………………………(9) 
   6.平民百姓的头衣………………………………(11) 
   7.妇女的头饰……………………………………(16) 

  二、体衣………………………………………………(18) 
   1.衣与裳…………………………………………(18) 
   2.寒衣……………………………………………(24)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30) 
   4.胫衣……………………………………………(36) 
   5.制衣的质料……………………………………(41) 

  三、足衣………………………………………………(48) 
   1.鞋………………………………………………(48) 
   2.袜………………………………………………(55) 
    附:寝衣…………………………………………(56) 

  四、佩饰………………………………………………(57) 
   1.玉………………………………………………(57) 
   2.其他……………………………………………(60) 

  第二编 饮食和器皿…………………………………(65) 

  一、主食………………………………………………(65) 
  二、肉食………………………………………………(73) 
  三、烹调………………………………………………(80) 
  四、酒…………………………………………………(91) 
  五、食器和饮食习惯…………………………………(99) 

  第三编 宫室和起居…………………………………(113) 

  一、宫室………………………………………………(114) 
   1.穴居与版筑……………………………………(114) 
   2.城市布局………………………………………(117) 
   3.庭院……………………………………………(123) 
   4.堂室……………………………………………(128) 
   5.其他建筑………………………………………(134) 
   6.室内……………………………………………(137) 

  二、陈设和起居………………………………………(139) 
   1.室内陈设………………………………………(139) 
   2.起居习惯………………………………………(145) 

  三、观阙园林…………………………………………(152) 

  第四编 车马与交通…………………………………(159) 

  一、车与马……………………………………………(160) 

  二、车的部件和马饰…………………………………(165) 
   1.车的部件………………………………………(165) 
   2.车的附件………………………………………(170) 
   3.马饰……………………………………………(172) 

  三、乘车的礼俗………………………………………(173) 
   1.立乘与驭马……………………………………(173) 
   2.乘车位次………………………………………(177) 
   3.超乘……………………………………………(179) 

  四、车的种类…………………………………………(180) 
   1.牛车、羊车……………………………………(180) 
   2.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车、辇………(182) 

  五、兵车………………………………………………(186) 

  六、步行………………………………………………(189) 

  七、道路………………………………………………(195) 


  写在前面 

  这并不是一本对古代典章制度进行考证的著作;虽然其中时而也有些异于成说的一得之见,但主要的还是从古代诗文中把常见的事实加以概括,并力求通俗地介绍给读者。 
  在长期从事古代汉语和训诂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阅读古书的障碍并不完全是由于古今语言的隔膜。有时,古书中的句法、词儿都懂得了,但对原文的理解却还隔着一层。其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青年对古人生活的情况缺乏了解。语言方面的生疏,还可以凭借着多读和查工具书帮助克服,而关于典章制度,则几乎没有专为今人而写的书可资参考。典章制度的范围很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职官、朝仪、婚嫁、丧葬、学校、科举等等,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都包括在其中。哪些是一般的读者(例如从事与古代文化有关的工作的同志、语文教师、喜欢读点古代诗文的人们)所常见、所急需,同时也容易理解的呢?我觉得是服饰、饮食、宫室和车马等方面。 
  编写时考虑到读者水平不一,在有的地方征引了一些前人的说法,而对所引诗文又随时略加注释。前者是为具有一定阅读古书能力的人着想:借此扩大点儿知识面,理解得深些;后者则系针对接触古书机会较少的人而设。一人难调百人口。我想,这样做或许能适应更多的读者的需要吧。 

  作者 


  再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记 
  朱小健 

  老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要再版,出版社让我写几句话作点说明。这当然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再次学习老师著作的机会。 

  老师是语言学家,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跟随老师学习以来,我却感到文化是老师研究语言的终极目的。“大革文化命”结束后,老师是最早提出要关注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其后的20多年里,老师始终坚持以汉语本体为出发点,以古今礼俗为观照系,以既往与当代的史实为依据,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一方面在教学中以此指导学生,使一些后学深受启发而专心钻研,写出了一批汉语汉字与文化的著作,如《礼俗辞典》、《汉字文化》等;另一方面,老师自己身体力行,在一系列论著中专门探讨了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问题。《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其中较早写作的专论古人服饰、饮食、宫室、车马等生活的情况及相关文化现象的一种。 
  度人金针、深入浅出、系统周密是我再读此书的深切感受,这也许就是出版社希望我说明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基本特色吧。 

  一、度人金针 

  从语言观察文化,以文化印证语言,是近年来流行的方法。只要其凭借的语言现象是事实,其依据的文化现象是实际,这就是科学有用的方法。对近年有些人自命为语言文化学的开山者,老师总是宽容地说:罗常培先生早先就写过《语言与文化》嘛。对一些后学从汉字个别笔画中追索想象古代文化,老师常微笑着提问:文字负载的是不是语言呢?《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实际上体现了老师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二是文化主要凝聚于词汇。这既是老师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是研究语言、研究文化的重要方法。而选取古代衣食住行为例阐释这两个认识,又体现了老师另一重要思想:语言学、训诂学是实用的学科,应用是其最重要的特性。这些思想和方法,在进入21世纪,举国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更具特殊意义。 
  老师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哲学文化三类。而语言是这三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地储存着这三类文化的整体信息。(见老师所著《语言与文化》,载《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17日7版。)古人的衣食住行,作为物质文化,是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从古代文献语言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其面貌,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其前提固然是古人文风质朴,所记多为“信史”,更重要的是古代文献中的词汇积淀着人力不能随意更改的文化信息。词汇是文化意识的结晶。故《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所论,皆以古代文献语言中的词汇为依据。老师说这并不是一本考证著作,然其从衣冠器物形制到典章礼仪民俗,介绍所及,都有词义分析、皆具文献例证,实不乏精到的考证。其分析论证,固然有与字形关涉者,而要在以词汇为根本。这是值得简单地一味从汉字点画中分析文化的学者们深思的。 
  介绍古代衣食住行,本来只说明其形制质料作工即可,而老师则更阐明了其功用与其中蕴含的古人的观念意识。如介绍堂前有阶梯,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于说明古人之“住”似已足够。而老师则又言及古人在室外尊左,因而尊者(宾客)走西阶,并举《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引信陵君就西阶而信陵君侧身辞让走东阶事证之(见第三编·堂室)。显然,这样的介绍,使今天的读者在明了堂阶形制的同时,更了解了这种形制体现的古人的观念意识,甚至会联想到今天餐桌上主陪(北)右手(西)为上座的习俗也许就是古人这种观念意识的遗痕,并且也进一步理解了《史记》原文的所以然。这种介绍的出发点,是读者在阅读古代文献文本时的需要。这样介绍堂阶,强调了名物诠释的实用性,从而使读者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我在北师大讲授了十多年古代汉语和训诂学课,我从未将老师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列为参考书目,但几乎每届学生中都有人拿着这本书(有从图书馆借得者,亦有自行复印者)来与我讨论有关的一些问题。以读者为本,自然受读者欢迎。 
  从语言实际出发,发掘汉语词汇的文化积蕴,注重语言学的应用性,为读者解决常见、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最重要的治学方法。元好问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老师的著作不单教给了我们知识,更度给了我们金针。 

  二、深入浅出 

  我总怀疑“深入浅出”的内部逻辑结构是前因后果——能够浅显地讲清要说的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对该问题进行了真正深入的钻研。《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介绍古代文化的著作中比较好读的一本。这不仅体现在书中列举大量古代诗文对所论加以印证时为这些诗文略加了注释,更重要的是老师对所论了然于胸,故能一言中的。如“深衣”,今人十分陌生。清人有过专考,然因深衣有异称,其考证繁琐而使人不得要领。老师指出深衣与襦相对,故为长衣,深衣外有罩衫,故为中衣,是深衣即为贴身长衣(见第一编·衣与裳)。令人涣然冰释。 
  能深入,源于对研究对象的热爱。与同龄人相比,老师更像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老一辈学者,对国家民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充满炽热情感。其研究之专注投入,学林罕见。如为了解古天文知识,老师曾在仲夏夜于学校操场仰望星空,拿着用红布蒙着的手电筒与手中星图对照,来识别星的方位、等级,记忆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