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8名正式任命平信徒的传教士到美洲开展传教活动,但只有弗朗西斯·阿 

  斯伯里一人留到美国革命后,其他人都陆续回英国了。循道宗主要在马里兰 

  和弗吉尼亚获得了发展。1773年,在费城召开了循道宗第一届会议,进一步 

  推动了它在美洲的影响,独立战争后,一些当地土生土长的平信徒布道师加 



① 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87 页。 

② 同上。 


… Page 36…

入了循道宗。 

     圣公会仍保持其英国母会的正规传统,对大觉醒运动采取抵制态度,其 

中的福音派人士也有受大觉醒运动影响而皈依的。 

     路德宗在大觉醒运动中震动不大,它的成员不少是新近来到美洲的德国 

移民,带有强烈的虔敬主义色彩。 

     大觉醒鼓动起北美殖民地近乎狂热的宗教情绪,基督教的影响扩大了。 

然而在美国革命过程中,世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更为迫切现实的问题,人 

们关心这类事件的兴趣远远高于对宗教的兴趣,美国的教派都处于最低落的 

氛围中。据说,那个时期,虽然参加教会活动的人数不少,但正式承认自己 

属某教会成员的人还不到 7%。这使基督教界人士又感到一种危机的存在。 

同时,美国独立后疆土不断扩大,人口也增加了5倍,基督教会决心要争取 

更多的人皈依,于是便出现了“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美国基督教19世纪的 

历史就是由此开始的。19世纪初,美国的虔敬派、福音派等奋兴潮流在教会 

生活中占据优势。它们注重以拯救灵魂获得新生,把情感上的皈依作为真正 

的基督徒生活的开始。当时,尽管有些教派抵制这“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它还是成为19世纪美国基督教活动的主流。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最早出现在1792年,1800年时达到高潮,其领袖人 

物大多是虔敬派和福音派的传统人物。 

     在新英格兰地区,公理宗积极推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此时,它的领袖 

人物对运动的控制艺术也大有提高,采取了较有节制的情感奋兴方式,不使 

运动越出正常的教会活动的范围,力求避免原先曾导致大觉醒运动衰退的过 

激作法重演。浸礼宗和循道宗也都加入到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中来。 

     随着美国西部边界的西移,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也追随着向西部边疆地区 

扩展。为此,公理宗和长老宗还采取了联合行动。1801年,康涅狄格州的公 

理宗协会、长老宗总会订立“联合计划”,使边疆地区的这两个教派合而为 

一,新英格兰的其他公理宗联合会也加入这一计划,建立了不少“长老宗— 

—公理宗”教会。正在西部广袤的土地拓疆的人们有种放荡不羁的性格,他 

们对东部的有节制的觉醒运动感到不满,尤其反感教牧人员必须有学识这一 

条。那里有自己的大觉醒运动的方式。1800年,在田纳西和肯塔基两州出现 

 “野外奋兴会”,与会者常常情不自禁地狂喊喧叫,浑身震颤,但相比于18 

世纪的觉醒运动的疯狂现象还是有节制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在西部地区成 

效显著,“不信基督教者”减少了,道德水平也普遍提高,浸礼宗、循道宗、 

长老宗的势力得到稳步增长。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激发了美国各教派的传教,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的热 

情。19世纪一开始,美国出现了一个融合各教派人员的志愿协会网,开始是 

地方性的,后来逐步联合为州级的和全国性的协会。它积极促成新教各派向 

海外传教。1810年,成立了美国国外传教理事会,1812年,理事会派首批5 

名传教士前往印度传教。在慈善事业方面,美国各教派通过志愿会社的形式 

推动大规模的道德和与人道主义运动,向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做斗争,开展诸 

如戒酒、和平、废奴等方面的斗争。1811年,长老宗总会和康涅狄格、马萨 

诸塞两州的公理宗协会发起戒酒运动,有人还在布道中公开反对酗酒,曾引 

起社会广泛的注意。它们开展的反对蓄奴的运动对培育北方解放奴隶的意识 

有很大促进作用。美国的两次大觉醒运动,都有不同见解的争论,即伴随着 

论战。尽管卷进大觉醒运动的各派都强调情感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忽视理 


… Page 37…

性知识,但它们还得为自己的行动找到有力的理论解释。这刺激了宗教教育 

的发展,许多新的学院和神学院因而纷纷出现。1784年,荷兰归正宗系统办 

了一所培训教牧人员的学校,后迁往不伦瑞克,常被认为是美国历史最悠久 

的神学院;1794年,长老宗教会创办齐尼亚神学院;路德宗于1797年在纽 

约的哈尔特威克建神学院;摩拉维亚派于1807年,公理宗于1808年,也相 

继建立起自己的神学院。这些神学院的建立,在美国教育史上都有着重要的 

地位。 


… Page 38…

                  四、17—18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改革 



     自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以后,东部教会(希腊正教)历经坎坷,四大 

牧首区中的安提阿牧首区、亚历山大里亚牧首区、耶 路撒冷牧首区处于伊 

斯兰教势力的包围中,生存已很不易,更谈不上发展。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 

亡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也失去了政治上的最后支柱,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的附庸,日趋萎缩。数次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针对伊斯兰教的,实际上 

也使希腊正教遭受重大创伤,不少地区的教派重新皈依天主教,承认罗马教 

皇的绝对权威地位,只在教仪上保留部分东方习俗,被称为东仪天主教。1589 

年,俄罗斯正教会选出自己的牧首,并经君士坦丁堡牧首耶利米亚二世签字 

认可,成为独立的自主教会,称莫斯科直接传承于罗马和拜占庭,是“第三 

罗马”。从此,俄罗斯成为东正教的根据地。 


… Page 39…

                                1。尼康改革 



     尼康(1605—1681年)出身于下诺夫哥罗德的农民家庭,1635年入索洛 

维兹修道院为修士。1624年任哥捷阿则斯基修道院院长,1646年得到沙皇阿 

列克赛·米哈伊洛维奇(1629—1676年)赏识,被指任莫斯科新救主修道院 

大司祭,1648年升迁诺夫哥罗德都主教,1650年当选为莫斯科和全俄罗斯正 

教会牧首,1666年被沙皇撤销牧首职务,并被流放到偏远的菲拉波托大修道 

院。沙皇阿列克赛·米哈伊洛维奇的继任者费多尔二世宣布赦免尼康,并准 

他返回莫斯科,1681年,尼康死于途中。 

     尼康改革起始于1653年,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严格统一教仪,另一个是 

确立君权神授体系。前一项获沙皇全力支持。对后者,沙皇的支持是有保留 

的。作为一种观念,君权神授有利于加强沙皇的统治;作为一种教会组织形 

式,尼康将东正教牧首即他自己作为神的象征,凌驾于沙皇之上,这是沙皇 

绝不能容忍的。尼康因改革而享尽荣贵,也因改革而受尽凌辱。他的命运就 

是俄罗斯东正教的命运——只能成为沙皇统治的工具。 

     尼康的改革首先从统一全国的宗教礼仪开始。他规定祷告时划十字要用 

三个手指,不准用两个手指;绕行教堂的礼仪行列是自西向东(迎着太阳的 

方向),不能自东向西 (顺着太阳升降的方向);十字架可是八角的、六角 

的、也可以是四角的;对耶稣的赞美诗要唱三遍而不是两遍;做弥撒时应在 

圣像面前摆5块圣饼,不准摆7块;祈祷时用鞠躬礼而不是跪拜礼;圣像要 

仿照希腊正教式样描绘,不准仿照其他样式。此外,尼康还依据希腊正教原 

版《圣经》,修订了俄罗斯正教的经文,统一了东正教的祝祷词。 

     这些措施都是与俄罗斯正教中已成为习俗的礼仪背道而驰。开始时,尼 

康也很谨慎,不敢冒然行事。1654年,尼康动身到君士坦丁堡见牧首巴伊西, 

想从巴伊西那里寻求支持。当时,尼康带了27个有关礼仪方面的问题,诸如 

什么时候在教堂里点燃长明灯,什么时候敞开教堂的圣门,弥撒后要把圣餐 

布放在什么地方,是放圣餐杯上面还是放圣餐杯下面,等等。巴伊西竭力回 

避这些问题,不做直接回答,他只是劝告尼康,不要着手对固有的宗教仪式 

进行改革。这未能打动尼康的决心,他相信沙皇会支持他。1656年的所谓东 

正教周期间,在莫斯科圣母升天节大教堂祈祷会上,宣布了把所有坚持用两 

个手指划十字的人革出教门,还郑重地申明了这样做的理由:大姆指及与其 

相连的两个手指一起象征着三位一体,如果用两个手指划十字,三位一体的 

出现就显得不匀称,并且划十字的两个手指表明的是存在两个基督实体,这 

是属于聂斯托利派的异端。 

     这场宗教礼仪的改革,果然招致了强烈的反抗。首先是广大农村地区的 

神甫们感到新礼仪是无法接受的。这些新礼仪,新的祈祷词等都是以书面文 

字为基础的,可这些农村神甫多是些不识字的人。以前,他们从事圣事活动 

主要靠口耳相授,现在则必须重新学习,先要学习识字,才能取得继续任职 

的基本条件,否则将失去生路。 

     城市的宗教界也有反对新礼仪的人,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瓦库姆和 

伊万·涅罗诺夫,不少经书和教会文件的“校勘者”(编辑)追随他们。同 

时,一些主教,如科洛缅斯克大主教保罗·里沃夫公爵,还有一些贵族也加 

入反抗新礼仪的队伍。所有这些人组成所谓“旧礼仪派”。这些人的目的各 

不相同,农村的基层教士不仅不满于他们必须重新受教育,而且对他们的物 


… Page 40…

质境况和教会方面的无休止的掠夺也愤愤不平;农民由于亲身体验到国家和 

教会的奴役,更是激愤难平;一些上层贵族对沙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极为 

不满。从前,这些贵族都是各霸一方,能挟持地方的封建王侯谋取自己的利 

益,他们迫切想恢复旧的秩序。现在,这些势力以宗教为旗号集合到一起, 

决心向沙皇政府和它的鹰犬—国家教会发起反击。旧礼仪派把尼康的礼仪改 

革视为对基督教的背叛,推行的是一种非基督教的秩序,是不符上帝的愿望 

的。他们说,沙皇及其周围的人同牧首和教会一起毁掉了真正的信仰,投靠 

了基督的敌人,他们在保卫基督教的纯洁性的口号下起而反抗政府和国家教 

会。 

     1658年,索洛维茨修道院以旧教名义举行暴动,在接到新礼仪书籍后, 

修士们在主持司祭伊利亚领导下一致公开拒绝执行。政府对索洛维茨修道院 

进行了长达10年的“和平”镇压,无                   效,便派去了军队。军队 

得到的命令是占领这个暴动的巢穴,迫使修道院的修士们接受新礼仪。修道 

院顽强抵抗,坚持到底的决心日益坚定。斯切潘·拉辛领导伏尔加—顿河农 

民起义失败后,许多充满战斗精神和有战争经验的流亡者来到索洛维茨修道 

院,使原来出于宗教动机的暴动带上了政治色彩,防御战的领导者逐渐由修 

士手里转到起义流亡者手中。1676年,由于修道士费奥克吉斯特的变节,沙 

皇军队冲进了修道院,暴动者被残酷镇压 。 

     在莫斯科,沙皇政府宫庭内部的政治反对派,也以旧礼仪派的名义开始 

自己的行动,其中最积极的力量是近卫军。1682年,在尼基塔·普斯托斯维 

亚特率领下,近卫军中不少士兵以恢复旧礼仪的姿态到克里姆林宫向索菲娅 

女皇请愿,要求同新礼仪派开会辩论。7月5日,辩论在克里姆林宫多棱厅 

举行,双方互相威胁,谩骂,嘈杂一片,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旧礼仪派却盲 

目乐观,他们走上莫斯科街头,到外宣扬自己的胜利,而此时,对付他们的 

屠刀已经磨好了。索菲娅女皇站在牧首约阿吉姆一边,决心打击旧礼仪派。 

多棱厅辩论的第二天,尼基塔·普斯托斯维亚特被捕,1682年7月11日被 

处死。 

     旧礼仪派意识到自己的反抗丝毫没有获胜的希望,之后便采取消极抵御 

的方法。很多人向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