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学术理由,完全由盲目排外情绪所驱使了。按杨光先自己的说法,是“宁
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664年,汤若望、南怀仁等传
教士被捕。次年,礼刑二部决定将汤若望肢解处死,临行刑时,忽地动山摇,
发生大地震,此后皇宫发生连续13天的一场大火,会同定案的官员们认为这
是上天示警,释放了一批传教士以求免灾,但对汤若望仍维持死刑。这时,
太皇太后出面干预,传谕说:“汤若望向为先帝(指顺治帝)所信任,礼待
①
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汤若 望因此保住了性命,几位中
国教徒处斩,另有一些信天主教的中国官员被革职。杨光先被任命为饮天监
监政。
京城开了头,各地方争相效仿,全国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反天主教热。
各省查封教堂,焚毁经像,将各地西方传教士押解北京,除南怀仁(字敦白,
比利时人,1659年来华,先在陕西传教,1660年奉召进京,参加汤若望等入
修历工作,授饮天监监副)等四人留京外,其余遣送广州,不准出城,不准
再传教。
1668年,康熙帝亲政。这位皇帝很有见识,也有原则性。此时距请入关
不远,内地及边远地区仍有反抗势力。为稳定局面,缓和矛盾,清政府在意
识形态上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康熙帝由此立场出发,正确处理了此次历法
纠纷。他说:“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已见,以已为是,
以人为非。务当平心考虑谁是谁非,是者从之,非者改之,以成至善之法。”
②他让南怀仁和杨光先当着众大臣的面,实地测量日影和星象,以比较中西历
法。此可谓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揭了杨光先虚妄无知的底儿。南怀仁的
测量准确无误,杨光先却不知如何下手。然而,杨光先并未死心,又上书皇
上,危言耸听,说:“中国乃尧舜之历,安有去尧舜之圣君而采用天主教历?
且中国以百刻推算,西历以九十六刻推算,若用西洋历法,必然短促国祚,
①
不利子孙。”此言一出,不但未吓倒康熙帝,反被斥为妄言,随即以诬陷罪
名将杨光先革职,遣回原籍安徽。汤若望已于1665年去世,遂命南怀仁接替
他任钦天监监正。恢复汤若望制定的西洋历法,发还宣武门内天主教堂,为
汤若望平反,康熙帝还为他写了祭文,赞誉他“鞠躬尽瘁,臣子之功劳,卹
死报勤,国家之盛典。”还其“天微教师”称号(即顺治帝赐“天玄教师”,
因讳“玄”字,改为“微”)。原遣往广州的天主教士准予返回原所在教堂。
历法案风波至此结束。
经过这次劫难,于以后康熙帝在位的50年间,天主教基本上再没有遇到
清政府方面的压制,传教事业又有较大发展,据统计,到 18世纪初,全国
13行省共有传教士117人,传教士住所114处,大小教堂250处,教徒达30
① 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908 页。
② 同上书,第909 页。
① 王友三主编:《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909 页。
… Page 81…
②
万人 。
康熙帝对天主教的态度是明确一贯的。他认为,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礼教
大致相符,政府既容得喇嘛教、佛教、回教,也无禁绝基督教的理由。他们
很器重有丰富实务技术知识的天主教传教士,与他们私交甚深。不少传教士
经常出入宫中。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刘应曾用奎宁治愈康熙帝的疟疾;外科
医生罗德先修士为康熙帝治愈心悸症和上唇症;白晋(法国人,1687年来华)
在宫中设有化学实验室,他还将一部法国外科专家的著作《根据血脉循环及
最新发明编写的人体解剖学》译成满文,并附有满文说明的插图,康熙帝交
③
御医参考(但禁止印刷至宫外)。南怀仁也经常被康熙帝召见,为皇帝讲解
数学和天文学。自 1670年被任为钦天监监正后,南怀仁又连续加任太常寺
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工部右侍郎。南怀仁、张诚(法国人,1668年来华)、
徐日升(葡萄牙人,1672年来华)在平定三藩之乱和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时
曾有功于清廷,对此,康熙帝念念不忘。 1691年,当又发生浙江地方当局
迫害天主教事件时,徐日升、张诚曾见皇上,请求皇上出面干预。康熙帝命
礼部议奏,结果令其不满,命再议,国舅佟国纲深解皇帝心意,拟一议决结
果:“臣等会议,查得西洋人仰慕圣化,由数万里航海而来,现今治理历法。
用兵之际,力进军器火炮。差往俄罗斯,诚心效力,克成其事,劳绩甚多。
各省居住之西洋人,并无为恶乱行之处,又并非左道惑众,异端生事。喇嘛
僧等寺庙,尚容人烧香行走,西洋人并无违法之事,反行禁止,实属不宜。
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仍许照常行走,不必禁止,
①
臣等未擅使,谨具题请旨。”康熙帝对此很满意,批示“依议”,全国照此
执行。这等于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业绩做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天主教传教活
动也因此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这是它进中国10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
(3)中国礼仪之争
17至18世纪,天主教会及其在华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风俗
上发生激烈争论,罗马教廷和清朝政府都介入进来,其核心还是中西双方如
何把握两种文化对话的关节点问题。在天主教内部,争论不会有什么实质性
结果。罗马教廷的态度也前后不一,摇摆不定,既要坚持天主教的纯洁性,
又不愿失去在中国传教的机会。康熙皇帝对此很不满意,遂开始了以后的“百
年禁教”。
所谓中国礼仪之争的背景很复杂,交织着天主教内各修会,主要有耶稣
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奥斯汀会之间,罗马教廷与各修会之间,葡萄牙、
西班牙、法国王权政府之间,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各方对在华传教权的
争夺,等等。天主教内并非是神圣、屯洁的天国,而是“人人皆为自己打算,
人人专求己国利益。正如此,方有如此众多的纷争与不幸。” (罗文藻语)
对利玛窦的传教路线,耶稣会内也有不同意见,如龙华民就反对。利玛
窦生前曾任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龙华民尊重他,并未表示自己的反对意
见。利玛窦逝世,龙华民曾接任会长,提出了不同于利玛窦的传教主张,在
耶稣会传教士中获一部分人的赞同,另有一部分人仍坚持利玛窦的路线。
②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年版,第65 页。
③ 参见《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第50—51 页。
① 王友三主编:《中国基督教史》,第914 页。
… Page 82…
1628年,耶稣会在江苏嘉定召开会议,形成妥协:对敬孔祭祖问题,仍沿用
利玛窦的方式,即允许中国教徒维持原有习俗;在造物主的译名上,采用龙
华民的办法,不用天、天主、上帝等词,只用音译。
随之,耶稣会之外的其他西方势力推波助澜,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大。
天主教传入中国之初,耶稣会曾垄断在华传教事务几十年。葡萄牙政府
又从教皇那里争得了在远东,包括中国的保教权,葡萄牙—耶稣会似成为一
整体。这种局面引起法国和西班牙王权政府的不满,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
罗马教廷也担心耶稣会的势力不断扩大。为限制耶稣会的权力,罗马教廷在
管理体制上做了一些调整。
天主教教会体制是主教管理教区制。教区由教皇创立。主教由教皇任命。
远东最初只设印度的果阿主教区,中国的教务属澳门教区,澳门教区隶属果
阿主教区。耶稣会最高首领是总会会长,下是省,省下是传教区会。利玛窦
所任即为中国传教会会长。由于耶稣会曾垄断东方传教事务,属罗马教廷果
阿的教区实际上也就为耶稣会独占,并要受制于葡萄牙政府。
1658年,罗马教廷在东方实行宗座代牧制。宗座代牧为教皇派出,代表
教皇管理一宗座代牧区的教务。这是企图限制葡萄牙的保教权,冲破耶稣会
对东方教务的垄断。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陆方济被指派为中国华南宗座代牧区
代牧。 1683年,陆方济到福建,以总理全国教务的身份宣布,在华传教士、
各修会会士、传教员必须宣誓服从代牧。西班牙、葡萄牙禁止本国传教士对
他宣誓,法国仅同意法国传教士向本国主教宣誓。陆方济的代牧权力实际没
能实现。这期间,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教会、法国耶
稣会等各行其是,在中国形成了几个相对峙的传教权力机构。后来,罗马教
廷又同意在葡萄牙保教权下设北京南京教区,又改为在陕西、四川、福建等
9省设9个代牧区,然而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并转移到中国礼仪之争上表
现出来。
所谓中国礼仪之争的直接表现,仍然是天主教神学与中国传统信仰体系
的矛盾,天主教的仪式、教规与中国习惯礼俗的矛盾,包括前面提到的如何
用汉语表达基督教的造物主概念。龙华民等认为,中国的“天”字只指自然
的天,不能正确反映基督教的造物主概念;“神”、“上帝”又有迷信、原
始宗教的色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采用音译。
1635年,马尼拉大主教根据西班牙传教士的报告,提请教皇乌尔班八世
注意在华耶稣会对中国礼俗的过分宽容。1643年,在华西班牙多明我会士黎
玉范回欧洲,向罗马教廷传信部对耶稣会提出17条指控,主要涉及:中国天
主教徒是否同其他天主教徒一样每年必举行一次认罪和圣餐礼;教士对中国
妇女行洗礼时,可否不用口津及盐,是否可免除涂油;放债者皈依天主教后,
是否还允许其经此营生;应否允许中国天主教徒向社会祭神典礼捐献财物;
中国教徒可否参加祭孔典礼及丧葬仪式;中国教徒能否祭拜祖先牌位及其他
祭祖仪式;可否允许中国教徒参加敬孔活动等等,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
常或必须参加的活动,遵守的规范和习俗,而又为天主教教规所不容者。
1645年,教皇英诺森十世批准多明我会对耶稣会的指控,罗马教廷传信部发
布通谕,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祀孔祭祖活动。1654年,在华耶稣会派卫匡
国回罗马向教皇申诉,说明中国天主教徒可以到孔庙领受登科的仪礼,祀孔
祭祖是民间习俗,不具宗教意义。1656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重做裁定,同
意耶稣会的传教路线。多明我会对此不服,要求教廷说明1645年的通谕是否
… Page 83…
有效。1669年,教皇克列芒九世又批准圣职部发出第三个指令,宣布 1645
年和1656年的裁决都有效,具体情况由传教士自行判断。这无疑是和稀泥,
表明罗马教廷在这个问题上也犹豫不决,莫衷一是。
既是由传教士自行判断,就不会有统一的意见,天主教方面在这个问题
上形成三足鼎立,一是葡萄牙耶稣会大部分维持利玛窦的方式,一是反对利
玛窦的主张,再是罗马教廷方面的摇摆不定。1693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主教
颜当在福建教区发布牧函,要求教徒不准按中国礼俗行事。1700年,在华耶
稣会士将天主教内的中国礼仪之争呈报康熙皇帝,申明他们坚持利玛窦路线
的理由,很受康熙帝赏识,称其“所写甚好,有合大道,敬天及事君亲敬师
①
长者,系天下通义,这就是无可议处。”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