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 月8 日晚9 点,希特勒率领冲锋队冲进贝格勃芬凯勒啤酒馆,劫持正在主持开会的巴伐利亚三巨头:邦长官卡尔、驻巴伐利亚的国防军司令洛索夫将军、邦警察局长泽塞尔上校,以手枪相逼组成新政府,新政府由希特勒出任全国政府总理,然而却遭到拒绝。混乱中,希特勒决定亲自去解决一起武装冲突,巴伐利亚三巨头趁机溜走。希特勒在这次政变中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导致了政变的失败。当希特勒兴高采烈地回到啤酒馆时,人群已做鸟兽散,政变成为泡影。
  11 月9 日近中午,希特勒等人率领一支两千多人的冲锋队员,走上慕尼黑街头,举行游行示威,遭到警察的镇压,16 名纳粹党徒被击毙。希特勒抛下死伤的纳粹党徒,第一个仓惶逃命。两天以后,希特勒被捕入狱。
  1924 年2 月26 日,希特勒被押上受审台,经过24 天的公审,4 月1 日,希特勒被监禁在慕尼黑以西50 英里的兰茨贝格要塞监狱,过了近9 个月的铁窗生活,于12 月20 日被释放出狱,希特勒在这9 个月的铁窗生活中,利用受到优待的有利条件,写出了《我的奋斗》。最初,希特勒将书名定为《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出版商嫌书名累赘、冗长而无广告意识,将书名改为只有短短的4 个字:《我的奋斗》。该书于1925 年秋出版,到希特勒担任总理的头一年即1933 年,已销出100 万册,到1940 年,竟高达600 万册,这在德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我的奋斗》大肆宣扬民族复仇主义和保种保族的反动优生学;攻击议会民主制度,鼓吹专制独裁统治,宣扬法西斯理论;为日后纳粹党夺取全国政权,并进而蹂躏欧洲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5 年~1929 年,是希特勒和纳粹运动时运不佳的几年。但是,在这几年里,希特勒大量发展纳粹党员,1925 年底为2.7 万人,1926 年为4.9万人,1927 年为7.2 万人,1928 年为10.8 万人,到1929 年已发展到17.8 万人。希特勒还努力建立起严然于德国政府机构的极为复杂严密的党内组织,还将冲锋队加以整顿,又在冲锋队外建立起一支可靠的武装团体——党卫队。党卫队最初只有200 人左右,后来则成为遍布全欧洲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可怕组织。希特勒一向注重舆论宣传,1928 年把他的讲话稿加以整理,定名为《重新崛起之路》,发表时书名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它以民族沙文主义、“领袖原则”、生存空间等言论为核心,组成理论体系,宣扬日尔曼族是优等民族,要维系其生存和发展,就要向外争夺生存空间,扬言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必须夺取约为德国双倍的土地,才能充分结束德国领土的讥荒”。显而易见,这是为纳粹党实行向外侵略扩张制造舆论的。
  震撼全球的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动荡、混乱的德国政治生活,为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纳粹党在经济危机前的1928 年只有10.8 万人,1930 年发展到30 万人,1931 年达到80 万人,1932 年超过100万。从1930 年起,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胜,这一年,在国会选举中,由最小的党一跃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这成为纳粹党攫取全国政权的一个转折点。1933 年1 月30 日,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希特勒这个维也纳街头从前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弃儿,现在终于登上了德国国家总理的宝座,并觊觎着国家元首的高位。上台后的希特勒认为共产党的存在是他实行法西斯统治的最大障碍,为了消灭共产党,希特勒及其同伙精心策划了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
  1933 年2 月27 日夜晚,柏林冲锋队放火,将国会大厦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事件发生后,希特勒纳粹党徒将“国会纵火案”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在起火仅两小时后,便对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实行大逮捕和大屠杀。德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在国会起火的第二天,希特勒诱使政府签署了一项所谓《保护人民和国家法》,取消了公民的人身、言论、新闻、结社、集会自由。
  1934 年8 月2 日,87 岁的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按政府颁布的《德国元首法》担任了国家元首,将总理和总统职务合二为一,接管了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权力。至此,希特勒的独裁之梦才算彻底地圆了,他从一个流浪儿传奇般地变成了国家元首。      
 
                 
 
 
 
三战争狂人在欧洲游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在军事方面的限制非常苛刻。希特勒执政后,利用了人民群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情绪,叫嚷:“砸烂凡尔赛条约的锁链,恢复德国人民的荣誉和自由。”利用“保卫德国的边界”和“维护和平”等口号来欺骗人民,掩护他积极备战的行径。德国的军备开支1933 年为7 亿,1934 年为33 亿,1935 年为52 亿,1936 年为90 亿,1937 年109 亿,1938 年达107 亿;军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1932 年的4%猛增至1938 年的20%,而法国只占17%,英国仅占12%。自1936 年开始的4 年里,德国的军备迅猛增加,陆军从7 个师增到51 个师,其中5 个重装甲师、4 个轻装甲师;海军已建成一支拥有2 艘2.6 万的吨战列舰、2 艘重巡洋舰、17 艘驱逐舰和47 艘潜艇的舰队,同时还有2 艘3.5 万吨的战斗舰、1 艘航空母舰、4 艘重型巡洋舰、5 艘驱逐舰和7 艘潜艇即将建成;空军则从无到有,建成了一支拥有21 个飞行中队的空军,人员达26 万人。此外,德国的军火工业发展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无论从军备还是从经济等方面看,德国的实力距发动一场世界战争还有相当差距,而希特勒则想用“闪电战”来冒险,因此,战争的火药味也在欧洲弥漫开来。
  1936 年3 月7 日,希特勒终于迫不急待地发出了战争信号。这一天,希特勒竟然采取冒险行动,只派出三营国防军,以奇袭行动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二个小时以后,希特勒在国会悍然宣布,由于法、俄两国签订了互助协定,洛迦诺公约已经失效。德国政府为了保护边界的安全,从即日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非军事区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主权。希特勒这一狂颠的叫嚣,竟然赢得了在场的600 名议员的“万岁”的欢呼声。
  应当说这是一次战争冒险。然而法国却犹豫不定,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虽然根据洛迎诺公约法国有权对德国军队进入非军事区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同样对德国的军事行动姑息纵容,没有以军事行动支持法国。
  希特勒在莱茵的冒险成功,带来了世人没有想像到的恶果。首先,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已失去了任何限制和束缚,形同一张废纸,希特勒由此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其次,希特勒在德国的地位和权力不仅得到巩固,而且达到和超过了过去德国统治者从来未达到过的高度,他的独裁为更多的德国人所承认。
  1936 年10 月25 日,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签订了一个秘密议定书,奠定了德、意、日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基础。与此同时,希特勒改组了军队领导和外交部,完全控制了军队和政府,把德国完全绑在了战车之上。
  奥地利是希特勒出生之地,是他的祖国。希特勒在吞并莱茵后,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就是他的祖国奥地利。1938 年2 月12 日,希特勒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谍。
  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一方面屈服于希特勒的压力和威胁,一方面也还想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挽救他的祖国。希特勒听到这一消息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要求取消公民投票,指令许士尼格立即辞职,并下令对奥地利实行军事占领。就这样,德军越过边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在希特勒双脚踏上维也纳土地后,演出了一场在德军刺刀尖下所谓的公民投票的丑剧,使德国吞并奥地利“合法化”。希特勒的这一侵略行径得到了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
  “友好允许”,英法两国则冷眼旁观,只有苏联政府在德国接管奥地利政府的第二天即3 月12 日,强烈谴责德国这一侵略行径,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希特勒侵略的措施,但遗憾地被西方国家拒绝了。这样,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更加肆无忌惮地在欧洲游荡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的过程中,曾于2月20 日在国会宣称,要“保护”捷奥两国境内的1000 多万日尔曼人,现在奥地利已经被吞并,下步就要向捷克斯洛伐克开刀了。
  1937 年6 月24 日,希特勒制定了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突然进攻的计划。这一计划被冠以“绿色方案”的美称,实际上这一代号里暗藏着杀机,隐蔽着阴谋。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捷克斯洛伐克很不利。捷克斯洛伐克是与法国结盟的,而法国的态度受到英国制约,在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甚至唯英国马首是瞻,英国却不愿意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因此,法国这个盟友是靠不住的。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也曾订过互助条约,但条约规定,只有在法国覆行援助义务时,苏联才有可能提供援助。法国不仅不愿承担援捷的义务,甚至法国达拉第政府暗地里还与英国张伯伦政府密谋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
  希特勒利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党头目亨莱因制造事端。1938 年3 月28 日,希特勒与亨莱因在柏林密谈。希特勒指使亨莱因向政府提出苏台德地区“自治”等要求,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后,希特勒便下令于5 月19 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集结军队,造成“五月危机”。大兵压境,国家存亡迫在眉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曾经动员人民奋起抵抗,英法两国在德国威胁危及本国利益,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也一度表示与苏联团结。遗憾的是,英法两国的这种态度如昙花一现,迅即消失。
  希特勒不顾德国将军们的反对,于5 月30 日给德国军队下达了“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的指令,务必在10 月1 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英国还在“五月危机”刚过时就向德国献媚说:“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继而英法两国就建议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牺牲,安抚德国耐心等待“公正”解决。在这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表现得出人意料的急不可奈,于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在积极的酝酿之中。
  张伯伦表示,他本人可以去德国和希特勒会晤,希特勒接到电报感到格外惊喜。张伯伦不顾已经是69 岁高龄,尽管从未坐过飞机,却破例从英伦三岛乘机飞往德国慕尼黑,然后再乘敞蓬汽车去火车站,坐火车抵达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摆出大国元首姿态,既不去飞机场迎接,也不去火车站恭候,而是在他的山间别墅的高高台阶上等候张伯伦的到来。
  在9 月15 日的会谈中,希特勒犹如在发表演说,根本没有将张伯伦放在眼里,大谈德国不借以武力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哪怕因此而引起世界大战也无所顾忌。张伯伦最后总算得到了希特勒的一条保证:在两人再次会谈以前,不采取军事行动。希特勒也得到了张伯伦的一条允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一面争取阁员们支持他对希特勒的允诺,一面又同法国总理达拉第会晤,争取法国同英国采取同一步调。9 月19 日,英法两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捷政府接受割让领土方案,遭捷政府拒绝。于是,英法威胁捷政府说:“如不接受割让领土方案,捷政府将负有“挑起战争的责任”。捷政府至此已确知再也得不到英法的援助了,被迫屈服。9
  月21 日,捷政府照会英法,同意英法方案,并发表讲话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9 月22 日,张伯伦又迫不急待地飞往德国,同希特勒进行第二次会谈。张伯伦兴冲冲地告诉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准备接受割让领土的方案,不料希特勒却说:“我极其抱歉,由于过去几天的事态发展,这个建议已经不再有什么用处了。”贪婪的希特勒又提出,苏台德地区必须立即由德军占领,张伯伦十分惊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希特勒在日期上作了让步,他对张伯伦说:“张伯伦先生,买你的面子,我愿意在日期上作一个让步。我很少给别人做过这样的事,你是难得的一个。我可以同意规定10 月1 日为撤离期限。”
  张伯伦回到英国后,提出由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作“调停人”,并提议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