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的制造和使用被称为瓦作,它比砖要早。瓦的制作在西汉武帝时出现
了一次重大变革。此前,瓦都是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烧造的火候也比较低。
制作方法是将陶泥制成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称板瓦,
对剖为筒瓦。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近年在陕西歧山
县凤雏村西周早期宫殿遗址,首次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瓦,当时的瓦仅用于屋
脊上;到了西周中期,才用瓦覆盖屋顶。瓦的品种已有板瓦、筒瓦、半瓦当,
而且还有面带纹饰的瓦。战国时,制瓦业迅速发展,瓦的质量比春秋时有所
提高。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了一种大瓦,瓦身外面有黼黻(f( f*)纹装
饰图案。这种大瓦,一般用在屋脊上作为“护脊瓦”,或用在墙头上作为“护
墙瓦”。因为古代宫室的顶脊和板筑的土墙都要遮雨维护,便把一块一块的
大瓦接连覆盖在上面,既可防风遮雨,又可赏心悦目。有些大瓦上甚至雕刻
兽纹的陶栏杆,更加壮观了。板瓦一直用于铺盖屋顶。筒瓦则覆盖在两行板
瓦的接缝上,以防渗水。瓦当是屋檐上筒瓦的瓦头。战国时的瓦当都印有花
纹,并出现了圆瓦当。有的圆瓦当带有乳钉纹或地凹云纹,瓦钉为菱形花式
帽。秦国的圆瓦当出现了卷云纹图案。
… Page 97…
西汉武帝前后,轮制技术应用到制瓦行业,泥条盘筑法逐渐被淘汰。瓦
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产量也大大增加,应用更加普遍。现在仍有不少人藏有
汉代的瓦当,其头面为圆形,带有“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用篆书组
成的图案,非常精美珍贵,质量尤为上乘。建筑行业流行的“秦砖汉瓦”一
语,也说明汉代的制瓦技术和秦代制砖一样,是有口皆碑的。
魏晋南北朝时,制瓦行业和制瓦技术又有发展。北魏时,出现了瓦窑。
窑主称“遗主”,下设主管制瓦的“匠”,用陶轮制坯的“轮头”,分割瓦
坯的“削头”,打磨瓦面的“昆人”等工师。此时,圆瓦当的图案演变为莲
花纹和兽头纹。当时流行的板瓦多为“花头”形,即瓦沿下部为波浪式或锯
齿形,利于束水、滴水。还有一种“垂唇”板瓦,排水效果更佳。板瓦的色
泽呈深褐色,质地细密,烧制温度高。瓦面经磨削后,涂上一层陶衣,抗渗
性很强。东魏、北齐时,砖瓦的正面均为黑色,油光发亮,敲击时声音清脆,
烧制的温度较高。这与当时的文献记载相符。元西贤《河朔访古记》引《邺
中记》语:“北齐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说明涂以胡桃油的生
产工艺已被引入瓦的制作技术中来。
更有历史意义的是,琉璃瓦在北魏时出现,应用于檐脊,称为“剪边琉
璃”。这是制瓦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并形成了建筑技术上的一个新类型
—窑作。
石材的制作和应用均属于石作技术的范畴,比之砖瓦更加普遍。春秋以
来各国在修筑长城时,都采取“就地取材”的策略,就地采石,就地加工,
就地使用。至今,在长城的某些段落,仍可看到秦汉的条石。石乃锤凿加工
而成。另如宫殿的地基、台阶、陵墓的石桩(后称为碑)、墓室等均大量用
石,甚至出现了全石构造的石祠、石阙和石墓。例如,四川雅安出土的东汉
高额阙,不但构造全部用石,而且还以高超的雕刻技艺创作出精美的图案。
阙身则仿木构形制,雕凿为柱、枋、人物、车马和兽类,上部覆以瓦顶,形
体高大而比例得当,技艺水平很高。
魏晋南北朝是开凿石窟的火热年代,除了雕刻艺术的蓬勃发展外,建筑
工艺也得到了提高。此时开凿的麦积山、响堂山、天门山石窟,石工们以其
精确而细腻的手法,雕制了仿木结构的外廊,以及僧侣们起居、工作的石室,
这些高水平的石材建筑工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隋代建造举世闻名的安济
桥奠定了技术基础。
除了上述技术类型外,秦汉前后还有土作、泥作、雕作、搭材作的普遍
应用,它们和大木作、小木作、砖作、瓦作、石作、窑作一起,共同组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部类,成为世界古代后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领域。
(2)长城的建筑技术特色
长城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秦、楚、燕、韩、齐、
赵、魏七个国家,为了自卫,纷纷筑起了界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
前214年派大将蒙恬率数10万军民,将北部原有城墙连接起来,成为规模巨
大的万里长城。据《史记·蒙恬传》记载,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
辽东(今辽宁遂城),延袤(m4o,长的意思)万余里”。西汉统治者为了保
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对秦长城加以修葺,并在东西两端加筑城墙。东段
城墙经内蒙古的狼山、阴山、赤峰至吉林;西段城墙由亭障经甘肃敦煌、玉
门关,直至新疆境内。而且,沿长城建造了许多关塞。后来,北魏、北齐、
北周、隋各代均对北部长城进行修缮,直至明代。
… Page 98…
万里长城自然要经过无数的高山峻岭,横跨错踪复杂的河流溪谷,穿过
人迹罕至的大漠瀚海和黄土高原,地理地貌极为复杂,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
知。长城的建设者们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筑造”的精神,创造
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建筑技术来。
城墙和关塞是长城的两大基本建筑形式,首先是筑城技术。根据实地考
察和文史记载,秦汉时期的筑城技术已不下4种。
一是土版筑城法。现存的秦代临洮长城就是用这种方法筑成的。彼时临
洮一带属黄土高原地貌,缺乏其他建筑材料,遂采取土版或土击即土坯筑城。
二是压叠筑城法。玉门关一带,戈壁荒砂,筑城材料奇缺。建筑者们采
用沙砾石层层压叠红柳或芦苇的方法筑成墙体。现在,玉门关尚有汉代长城
的残垣,高约5至6米,其压叠层次清晰可辨。
三是垒石筑墙法。高山缺土地段,便开凿岩石,加工成长方体为主的料
石,叠垒墙体。现在赤峰附近残墙,高约2米,顶宽2米,底宽6米,皆为
斜石堆垒,而且收分显著。
四是木石相间法。凡是山岩溪谷之地,便以料石青砖奠基、起拱、平顶;
再以木结构建筑形式起墙、立栅,即完成了险要城段的建筑,又能减轻拱洞
的负荷。
关塞是用于驻军和报警的建筑形式,包括烽、燧、关、侯城,屯戎城等
军事建筑。在长城全线修建关塞,是汉代的创举。
“烽”又称“烽台”、“烽火台”。做法因地制宜,多建在山巅,梯形
柱体,方5至8米,高约3。5米。底部座落在墙体之上,两面开门,辟梯道
盘旋而上,即达顶部;顶部为平台,作为军事活动场所;遇敌情时,白天举
蓬生烟,或扬表为号,夜间则举火,昼夜均焚燃积薪并击鼓,依次传递警报。
两台相距500米至1000米,为视听可及;筑台采用黄土夯筑和石块垒砌两种
方法。甘肃居延一带的烽台均为夯土筑成,内蒙古哈隆格乃山谷则以石块砌
成。
“燧”即“亭燧”,是烽台四周或临近烽台的据点,四面围有燧墙,墙
上辟门,平时驻兵防守。甘肃居延甲渠第四燧为城堡型,底部为11。5米×14。5
米,门宽0。7米,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称为“壅门”。院内建两间小屋,
烽台设在东北角。
“关”是设在天险或要害部位的门户,由关门、烽燧,坞堡组成。关门
是出入长城的门道。例如居延以南的肩水金关,两侧以夯土筑屋,中间夹着
5米宽的门道,侧壁以木柱承托顶部;屋壁厚1。2米,有土坯砌的登顶磴道,
表明上面有防守的楼橹;关门处地面埋设木尖柱,俗称“虎落”,中间只留
一条通道;关门西南有座小城,长38米,宽33米,门向东南,墙厚不到1
米,沿着内壁建居室、仓库、马厩等;此关的核心部分是一亭燧,位于西墙
中部。燧的面积约11。5米×13。5米,墙厚约1。5米,内建房屋,烽台建在
亭燧的西北角墙外,从布置可以看出,它是由亭燧发展为坞堡的。“烽燧”
是烽台和亭燧的结合体;“坞堡”则是守关吏卒的居住之所,烽燧就建在其
中,因而它是一座堡垒城。
“侯城”又叫障城,是管辖一段防线的侯官屯驻的城堡。有的侯城外面
建有城壕,有的建有瓮城。居延甲渠侯官城堡遗址,底面积47。5米×45。5
米,夯土墙厚2米。门在东墙偏南部位,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院内建有居
室、仓库等。其中一间面积为5米×8米,当是侯官住室。城西北角外附建
… Page 99…
一座小堡,方23。3米,土坯砌墙厚达4。5米,门向内开。堡内西墙附近建屋,
靠壁有磴道可登上墙顶,顶部建有大型防守瞭望的建筑。内蒙古西北部汉长
城一线发现了更大的侯城遗址。其中的鸡鹿寨遣址,城方68米,用块石砌成,
城残高7米,南面正中开1门,门外有曲尺形护门墙,城四角有45°斜出的
城垛。阿尔乎热古城的周长为450米,以夯土筑成,四角有斜出的墙垛,南
门外建有瓮城,城外有城壕。
“屯戌城”是边塞城市,平面多为方形,其中心或一角建有子城。如呼
和浩特塔布秃汉代古城,面积为850米×900米,城中偏北部建有边长230
米的小城。据考证,小城内为官署,大城南部为民居和兵营,城外有农垦区,
成为一座耕战兼备的边塞重镇。
此外,与修建长城有关的,还有勘测技术,材料加工技术,运输技术等。
其内容之多,是一言难尽的。
(3)城市设计的演进
建筑设计是一种技艺,同时也是建筑学的核心。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有关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和建筑艺术效果等一般建筑规律的
问题,二是从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功能等方面总结设计经验,通过范例
阐述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有着悠久的历
史,进入秦汉以后更加大放异采,向着系统化的方向演进。
秦都咸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市。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12
年 (公元前350年)兴建咸阳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役使“徒刑者”70
余万人在渭水南岸大兴土木,并迁入富家12万户,使之成为人口最多、工商
麋集的大都会。 《史记》又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陂
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相属”。进而,“二十七年,
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
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又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
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这些记载,描述了秦始皇在征服六国的过
程中,吸取各国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成就荟萃于咸阳的壮举,以及不断扩建的
规模,展现了咸阳城的状貌。
咸阳城的布局情况已不可考。根据成书于春秋末期的 《考工记》等文献
记载,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
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思想集中地表现在“四方之极”、“首善之区”
的都城建设上。“四方之极”一般表现为长方形平面城址。“首善之区”的
创意则各有千秋,要考虑到方位、地势、水源、物产等等因素,必须从观念
上加以强化。咸阳城的重心所在是三宫,其中,信宫是大朝,北宫为正寝和
后宫,甘泉宫是避暑之地并为太后所居。据《三辅黄图》载,始皇“筑咸阳
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
桥南渡,以法牵牛”。这就真切地揭示了首善之区的创意:信宫之前建甘泉
前殿,其端门通往四面八方,信宫也就状如天上的紫微垣,象征着帝王之居;
渭水穿过全城,恰似天上的银河,河上的桥梁沟通两岸,好使牵牛和织女常
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