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渭水穿过全城,恰似天上的银河,河上的桥梁沟通两岸,好使牵牛和织女常
相往来……。这种“象天立宫”的观念赋予咸阳城何等的奥妙啊!
咸阳城的另一特色是坐西朝东。据说源于邹衍的“五行”之说。战国人
邹衍依据“五行相生”说,创立“五德始终”说,用来解释朝代兴替的原因,
为新兴王朝提供理论依据。邹衍认为:黄帝至虞舜代表土德,色尚黄;夏代
表木德,色尚青;殷代表金德,色尚白;周代表火德,色尚赤;继周而起的
… Page 100…
将是水德,色尚黑;水的方位东,因此咸阳城坐西朝东。官员服饰崇尚黑色,
都城建筑也以黑色为主。
公元206年,项羽火烧咸阳。同年,刘邦代秦,改国号为汉,将都城建
在龙首原上,并借用附近的一个村名——长安作为都名,意为长治久安。高
祖七年,丞相萧何在秦代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长乐宫和未央宫。汉惠帝 (公
元前194年—前188年)时,又大规模地修筑城墙。由于地形制约,长安城
的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城墙实测为22。5公里,每面开3座城门,每门设了3
个门洞,门洞宽8米,各通一条大道,每条道路可并行4辆马车,路与路相
互平行或垂直相交。其中,安门内大街纵贯南北,长达5。5公里,宽约50
米,中央专设20米宽的驰道,为皇帝专用。大街两侧开沟,沟外还有宽13
米的街道,两旁植以林木。
长安城内建有3大宫殿区,即东南长乐宫、西南未央宫、正西章宫。因
章宫建在城外,属于离宫性质。长安城南郊现存十几座规模巨大的礼制建筑
遗址,其平面沿着纵横两条轴线成对称式布局,外面围有方形围墙,四面辟
门,庭院中筑有高起的夯土台,台上为木构建筑。另据《三辅黄图》记载,
城内还有9府、3庙、9市和160个闾里,分布于城的北部及南部长乐、未央
二宫之间;闾里之间设有“弹室”,以控制居民。
长安城的设计,取龙首,长安之寓意,以“紫气东来”为面向,以南城
为重心,礼置建筑置于城外,闾里、官署相杂,城墙并不规则等,成为自身
的特色。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魏在漳水南岸建都邺城 (今河南安
阳东北),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先后定都于此。该城平面长方形,
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约2160米。邺城建两重城垣:郭城和宫城。郭城开
7座城门,南面3座,东、西各1座,北面2座。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将全
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位于北部中央的南北轴线上。大朝的主要建筑位于
宫城的中部,其东侧为处理朝政的朝堂和官署,官署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
戚里区。宫城的西侧皇家御苑铜雀苑。其中有粮仓、武器库和马厩;西北部
凭借加高的城墙筑成铜雀、金虎、冰井3台,平时可供游览和检阅城外军马
演习之用,战时作为城防要塞。东西干道以南为居民区,划分若干坊里。3
条南北向干道分别通向南面3座城门,中轴线大道北通宫城的北门端门。城
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迎宾馆建安驿就在此地。城的西门外有大
片皇家苑圃和水面,曹操曾在此操练水军。为了供应城内用水,引漳河水从
铜雀3台下流入宫禁地区,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一带流出城外。
邺城的建筑设计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
长安城闾里与宫城相杂、布局松散的状况,成为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
谨的设计类型;城中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在宫门前成丁字形相交,把一
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并影响到后世的唐
长安城。因此,这种布局形式在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但这种布
局方式也有缺点,由于宫城把北部地区分为两部分,导致东西向交通不便。
建康城是中古时江南六朝的都城。公元229年吴国兴建,经东晋和南朝
的宋、齐、梁、陈,作为都城的历史达322年。
建康位于长江下游的东南岸,位置相当于今南京城北部。其北面有玄武
湖相伴,东北依钟山,东有湖泊青溪萦绕,西面是起伏的丘陵,秦淮河经城
外南、西两面流过。因凭借长江天险,素有虎踞龙蟠之势。自奠都到公元589
… Page 101…
年陈灭亡之时,人口已超过100万。吴时都城 (称建业)的周长超过万米,
南北较长,东西略短,宫城在城内偏北部位,西为孙权建的的太初宫,东为
孙皓的昭明宫和苑城。
东晋和南朝的都城沿用吴旧城,增至9座城门,南面3座,东西北面各
2座。东晋咸和年间在吴昭明宫、苑城的旧址上建造宫城,称建康宫,又称
台城;建有3重宫墙,外墙周长4000米;南面正门为大司马门,直对都城正
门宣阳门,两门之间为1000米长的御道,两侧开有御沟,沟旁植以槐、柳。
大司马门前的东西向横街连接都城的东西正门。宫城的北部是华林园,原为
东吴的旧宫苑,宋时加以扩建。都城的东北郊分布苑囿,覆舟山有乐游苑。
都城城北是玄武湖,东晋时建筑长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进入华林园、天渊
池和宫内诸沟,最后注入南城壕。
建康城没有郭城。其西南建有石头城和西州城,北郊长江边筑白石垒,
东北有钟山,东面建有东府城,东南两面沿着青溪和秦淮河立栅墙,设篱门,
成为外围防线。在宣阳门正南2500米为朱雀门,门外秦淮河上建有浮桥朱雀
航。两门之间五里御道的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延至秦淮河畔,均为居住里巷。
著名的长安里就在秦淮河南岸,北岸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的乌
衣巷。王公贵族的府邸多分布在城东风景优美的青溪一带。
六朝帝王均崇奉佛教,建康城内外的佛寺多达500余所。城中河道以秦
淮河通长江,又从秦淮河引运渎直通宫城太仓,运输贡赋,北引玄武湖水南
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壕用水。
建康为江南水乡都城,格调与北方都城自有不同。其地貌胜景和配建卫
星城的格局,使六朝金粉的建康城更富有别具有一格的巧思。
从上述都城的整体布局来看,秦汉至南北朝的都城设计表现出下列特
点:一是思想上以“天人合一”、“象天立宫”为信念,选择有利地形规划,
以符合“四方之极”和“首善之区”的法统;二是郭城建设因地制宜,但趋
向于两重城垣,并以宫城为核心,以中轴线有建筑为主体,左右对称,改坐
西朝东为坐北朝南,为隋唐都城建筑的定型化打下了基础;三是由闾里、坊
里制逐渐由里巷制转变,将汉长安城的闾里、官署相参改为分区居住,以体
现严格的等级界限,同时也便于行政管理;四是开发了卫星城,使都城建设
成为辐射状的广阔区域,体现出具有战略意义的设计思想和规划风格。
(4)技术密集的宫殿建筑
皇宫是建筑技术的精华所在。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万千宫殿中,尤以秦
宫和汉宫为最。
秦代诸宫,阿房称为奇迹。据《史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
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虽然,司马
迁的文笔极为精炼,但仍将阿房宫的宏大规模跃然纸上。据考证,阿房宫遗
址在今西安市三桥镇南,只留下长方形的夯筑土台,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
宽约500米,西北部至今仍高出地面10米左右,夯土均匀密实。遗址上还有
一座10多米的夯土高台,位于前殿附近,为“始皇上天台”地基,残存一些
石柱础,空心砖砌筑的踏步、陶制水管道,以及不少秦瓦等。从这点微薄的
可靠资料分析,阿房宫是一座以木架结构为主体的群体建筑。首先,它不是
以单一的独立的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在空间规模的巨大环境中平面铺
开,以相互连接和彼此呼应的群体建筑为特色,构成了一个多样变化而又均
… Page 102…
衡统一的平面整体。第二,在群体建筑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中,通过复杂的楼
阁台榭廊槛等等建筑形式,实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
啄”的意境,形成一种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式宫殿建筑形式。第三,夯土奠
基,砖石砌垒,青瓦覆顶,柱、梁、檩、椽、斗拱等木架结构,陶制下水管
道等工程形式,成为阿房宫的重要技术内容。第四,阿房宫的上林苑的前殿,
巧妙地借助和囊括自然风光,山水相依,宫苑相映,这是中国古代离宫建筑
的一大特色。
西汉长安城的未央、长乐、建章三宫,分别为朝宫、寝宫和离宫,其中
建有殿、台、楼、阁、观、阙、道、廊、河、池、岛、桥等若干品类,凝结
着建筑技术的万千精华。
未央宫是大朝所在地,为汉朝正宫,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部,踞于龙首原
上,削土山为高台,作为宫城建筑的台基。这是战国以来高台建筑风格的延
续。该宫设南、北两座宫门,门前各立一阙,阙内建司马门。宫内著名建筑
就有40多座。未央宫的前殿为正殿,平面阔大而进深浅,横向狭长形,这是
汉宫建筑的又一个特点,殿内划分为3部分:中间为大朝,东西两部为日朝。
这与周朝采用的“外朝、治朝、燕朝”的三朝制度明显有别。因其与阿房宫
前殿形制相似,故东汉张衡《西京赋》谓为“览秦制跨周法”。关于未央宫
的大小,文献记载不一。经现代勘查,宫城周长8560米,占地4。6平方公里,
城为方形。长乐宫汉代太后的寝宫,面积6。6平方公里,周长为10600米,
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部,与西南部未央宫辉映相望。
建章宫是西汉时期的一座离宫,但在古代建筑史上的地位非常突出。据
《三辅黄图》记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在西城外兴建建章宫,先后建成了
“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形成了一座具有苑囿特色的庞大离宫。
从建筑布局上看,建章宫也是因地制宜,外围城垣呈南北两头宽阔而中
部略窄的不规则形状。垣城东南角的凤阙门为宫城入口;正门阊阖与圆阙、
玉堂、建章前殿、天梁宫等主要建筑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其他宫室
分布左右,周围以阁道相连。宫城的北部是宽广的太液池,东部为唐中庭和
唐中池。
在中铀线上,排列着数重门、阙。北起正门名曰阊阖,又称璧门,高达
二十五丈(约合83米),为城关式建筑;其左为宫城入口的凤阙,右有著名
的神明台,高达五十丈(约合166。7米),台上铜质仙人舒掌擎铜盘玉杯,
承接雨露。正对阊阖的是圆阙,其左有别凤阙,为出入宫城专备;其右即是
是井干楼,有前殿高过未央前殿,可下视未央宫全景。正对圆阙的雌峣阙,
过此阙即是玉堂,建于高台之上,屋顶立一只铜凤,高5尺(约合1。66米),
通体饰以黄金,下有转动枢纽,可随风而动。正对玉堂的便是建章前殿,左
右排列枍诣宫、奇华殿、承华殿等等。与建章前殿正对的则是天梁宫,左右
分别为骀荡宫、瘛豆T偻庇钟懈咚嗜朐频牧狗缣ā4送猓菇ㄓ泄鸸
北宫等众多殿堂。班固《西都赋》记述:“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
西涉岐雍,宫馆百有余区。”
由于汉代盛行高台之风,殿台楼阁观阙尽皆高大雄伟,为了方便往来,
宫、殿之间便以辇道、复道、阁道相连。《史记·孝武本纪》载:“立神明
台、井干楼,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班固说:“修除飞阁,自未央宫而
连桂宫,北弥明而亘长乐,陵磴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连外属。”可见、辇
… Page 103…
道、复道,特别飞阁式架空廊道的出现,构成了建章宫建筑体系的一大特色。
北部太液池本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