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着百战百胜的太平军,僧格林沁亲自带队冲锋,使得士气大振。经过三个月交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三月,僧格林沁攻陷连镇,北伐军主将林凤祥被俘就义。四月,咸丰皇帝下诏僧格林沁的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俸银加倍。随即他又移师围攻山东高唐州另一支北伐军。北伐军将领李开芳率八百余骑逃回。
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防守天津大沽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兵力,倾全国之经济,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的意见未被采纳。第二年,咸丰皇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的舰队,行至天津大沽口时,不听清朝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后,敌舰撤走。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亦是僧王抵御外敌的一次重大胜利,到达了僧格林沁入仕为将以来的最高峰!
1860年7月,遭受重创的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英军约18000人、法军约7000人始达上海。至7月中下旬,联军分别占领烟台、大连,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8月初,英法各种舰船173艘,陆续向天津大沽口逼近。因为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比清军先进不知多少倍,虽经誓死抵抗,大沽口还是失守了。被失败激怒的僧格林沁又集合了自己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在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八里桥设防,准备与侵略者决一死战。9月21日凌晨,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7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短兵相接,毙伤敌军无数。随后,由于南路法军大炮太猛,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然而,由于清军另一将领败退,骁勇的蒙古骑兵损失惨重,僧格林沁只得率部撤退,退敌计划未能实现。随后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也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北京失守后,僧格林沁遭到了严厉的处罚,被褫官革爵,贬为庶民。
//
…
戎马征战成伟业(2)
…
咸丰十年(1860年),直隶、山东一带捻军四起。此时清廷能够打仗的将领基本都在南方与太平天国作战,无暇北上。在家闲居的僧格林沁被重新召回。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1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僧格林沁乘太平军失守寿州、捻军在皖北陷于孤立无援之机,率部由豫东入皖,与苗沛霖部团练一起对捻军前后夹击,次年春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捕杀了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鄂东霍山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张乐行死后,新捻军经过整编后“易步为骑”。而僧格林沁屡胜而骄,继续采用穷追不舍的战术,最后被新捻军引诱,在河南、江苏、山东等省千里平原上奔驰3个多月,军需不济,将士饥疲,作战屡屡失利。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荷泽地区)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杀死在麦田,终年55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庙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1865年7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
…
贵族往事多寻味(1)
…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对北方草原上众多的蒙古部落进行有效的统治,针对着蒙古地区土地辽阔、民族强悍勇敢和人随畜迁的游牧生活特点,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统治方法。其中,曾将驻牧于当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科尔沁等二十四个蒙古部落,编定为四十九个札萨克旗,总称为内札萨克。为了笼络内札萨克的蒙古封建主,清朝统治者根据清代外藩封爵制度,对其陆续封爵。
当时所封的爵位,第一等是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和硕”是满语的部落之意,这里作为荣衔加在亲王之前。第二等是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多罗”是满语的称美之辞,相当于汉语的“理”字,在此冠于郡王之上。第三等是多罗贝勒,简称贝勒。“贝勒”是满语,意为“管理众人”,亦即“旗之王”。第四等是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固山”是满语清代八旗的“旗”;“贝子”是满语,原为贝勒的复数,清代成为爵位的名称。第五等是镇国公,第六等是辅国公。以上六个等级统称为王公,与清朝宗室爵位基本相同。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经清朝皇帝批准后可以由其子孙承袭。承袭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即某王公的爵位经皇帝颁诏允许后,其后代可以按原等级承袭。内札萨克蒙古王公贵族的爵位大多是如此继承的。另一种是降等承袭,即按清朝时的惯例,王公贵族的爵位其后代要降一个等级来承袭。这样逐代降等承袭,子孙的爵位就越来越低了。就一位王公来说,其爵位等级也并非如同“铁饭碗”那样终其一生不会改变,有时因其功过亦会有所升降的。与封爵有关联的还有封号。封号的办法在清朝制定封爵制度之前即已产生了。原是对于作战有功的人赐以不同的封号以示褒奖,后来清廷开始封爵,封爵与封号有了些关联,常被统称为爵号。内札萨克蒙古王公贵族有的人有爵有号,有的人有爵无号,有的人因其功高享有双封号。这些封号也可以由子孙来继承,但也时有例外。
获得爵位的内札萨克蒙古王公贵族,享有清廷给予的各种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在经济待遇上,清廷给予他们丰厚的俸禄。每年的标准是:亲王俸银二千两,俸缎二十五匹;郡王俸银一千二百两,俸缎十五匹;贝勒俸银八百两,俸缎十三匹;贝子俸银五百两,俸缎十匹;镇国公俸银三百两,俸缎九匹;辅国公俸银二百两,俸缎七匹;担任旗札萨克的台吉或塔布囊俸银一百两,俸缎四匹。但是科尔沁部有四位亲王和一位郡王的俸禄特殊。其中,图什业图亲王、达尔汉亲王、卓哩克图亲王、博多勒噶台亲王每年各给俸银二千五百两,俸缎四十匹;札萨克图郡王每年俸银一千五百两,俸缎二十匹。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功勋卓著,所以比其它亲王郡王的待遇要优厚。
清朝北京的王公府第虽然很多,但是蒙古王府确并不多,僧格林沁的王府就是其中一座,而且僧王府还保着这不少蒙古地方的传统习俗。僧王府位于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板厂胡同30至34号。僧格林沁王府不是一次建成的完整府邸,而是累年添购而成的。僧王府的前门在炒豆胡同,后来几乎占了炒豆胡同一条街,由此可见僧王府规模之大。
按照清朝祖制亲王府第,皆坐北朝南,出入王府都由东西阿司门(满语)行走。门的对面皆有影壁。说到影壁,其实在北京,上到王公贝子府,下到平民百姓的四合院都设有影壁,可以说影壁是标准的老北京建筑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北京住宅的影壁亦称影壁墙。其式多为一字型,高约5尺,宽6尺,厚1尺有余。一般为石、砖结构,以石为基,用大青砖砌壁身,壁顶多呈马鞍型瓦顶。正面壁心平面,画以吉祥纹饰,亦有雕刻如意彩绘者。反面壁心多设有佛龛,为供奉土地爷之用。满族家庭在影壁墙前面还立有索伦杆(神杆)。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门里3米左右处。而王公贝子府的影壁则更大,和平民百姓的影壁亦有些区别,主要是王公贝子府的影壁多立于王府大门之外。
关于影壁的作用,其实倒是一件十足的封建遗留物,不过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倒是已经成为北京传统民宅府第的代表了。传说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所以,影壁在旧时是被当作阻挡各种灾祸之用的。
一般的王府过了影壁就进入了阿司门,阿司门外有斜行(读霞杭)木、上马石木拴马桩。门内俗称狮子院,因院内正中即宫门,宫门外有石头狮子也。其阿司门内靠南群房,为护卫等办事轮值休憩之所,及管事处、回事处、庄园处皆排列于是。正面为宫门,门罩凡五间(郡王三间)。东西相对有两铺炕。沿北墙有枪架,上竖阿胡卢枪(满语),分左右各若干枝,枪头罩以蓝布,并有管项牌,长方形,胪列各项差缺,每项一条,黑色油木边框,用红纸写宋体字,上罩桐油,每年岁暮更换一次,常年悬挂。宫门外有石狮子一对,分东西对峙。宫门左右两旁门曰抱厦门。门扇于新年悬挂门神像,门楣挂红纸挂钱(挂钱为长方形,凿有花纹及满洲字,与门神像皆有木屉,布底,蓝布边)。凡门皆有门联,用白色纸写,与宫内同。以上皆于次年正月十九日摘下。
//
…
贵族往事多寻味(2)
…
进抱厦门后,正面大殿,俗称银安殿,亲王五间,郡王三间。亲王大殿及宫门用绿琉璃桶子瓦,郡王则用桶子瓦。东西两配楼;大殿则非有大典礼不开,由东西夹道绕进,是为二殿(三间),东西配房各若干间,为首领太监及使唤太监居住。凡皇子分府,必由宫内将向来供使役之太监常往,而以首领管理之。二殿后为神殿,两旁为东西配殿。神殿之西间有炕,名为万字炕,实则“门”形之砖炕也。西墙挂祭神之乐器多种,为萨满太太跳神之用。西墙、北墙均供有神橱。东间为亲、郡王及其袭爵人合婚之所。须在此住一个月,始迁回跨院(住房、书房等皆在跨院)。其新婚制度与坤宁宫为帝后合婚之所相同,盖坤宁宫西间向为跳神吃肉之处,仍沿关外风俗也。
神殿后院为遗念殿,专供奉先帝、后曾穿戴之衣帽等物。清代向例,帝、后崩逝后,由继位之皇帝将帝、后曾穿戴过之遗物,颁给各王公大臣,名曰“遗念”。此外则佛堂、祠堂皆在此院内。
住房在西跨院,屋内皆用尺六金砖墁地,砖面上罩桐油,砖地中空。屋外前廊(两明间)皆有炉炕,上盖朱油木板;冬令在内生火,名曰“地炕”,室内温暖适度,而不见灰尘煤气。其唐花如牡丹、碧桃、腊梅、香橼、佛手、罗列满屋,经暖发香,并可经长时间之摆设。
府第正屋之外,各有花园,大约皆在住屋之西,亭台堂榭、山石荷池。园内若欲引进活水,须经特赏,如醇王府花园有恩波亭是也。园中并植各种树木花草,以供退食游赏及宴客之用。如三座桥恭王府之萃锦园,大木仓西郑王府之惠园,是其最著者也。
僧王府虽属晚清的王府,规矩虽然不如入关的时候那么讲究,但是其规模格局也在现存在王府里排得上号儿的,僧王府原大门外有影壁,门两旁有上马石,门内有枪架子,从刀枪架子的放置也不难看出,这位蒙古王府不忘习武,不忘骑射,以武立功的姿态。但是进入晚清以来国家财力已经有所不支,加之僧王在外连年征战,所以其府内并无显示王爵尊贵的银安殿,但是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水池倒是一应俱全。
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下令在北京为僧格林沁专建一座“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民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