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大贵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尔格令其多收;三、明知多收侍卫而说不知;四、以戴翎侍卫充当使令下役;五、违制在朝鲜王京养马;六、妄遣家丁私往造船处。法司拟议革代善亲王爵,罚银一千两,马匹人丁入官。八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遵谕复议时,亦“如前议奏闻”。这些所谓“罪状”,也是吹毛求疵,牵强附会,根据不足。皇太极召集王公贝勒大臣,当众宣布这些罪状,羞辱以后,“悉宥之”,但却斩杀庇护其主的户部参政恩克。
  清崇德三年八月十一日,因阿哈廉牛录下潜逃的新满洲事件,代善被皇太极以“年迈颠倒”为辞,“姑赦其罪”,下令斩杀宜希达。
  代善既然被赫赫君汗宣布为“年迈颠倒”因而犯罪之人,当然就不能治国理政统军出征。他只好听从君命,退居林下,不问朝政了。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去世了,在举国上下悲痛之余,却发现皇太极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下所有王公大臣便又开始了多年前的那一幕,名义上是商议推立新君,实际上都想继承这个位置。此时,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有三位,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有其父拥有的强大的正黄、镶黄二旗作后盾,他自己南征北战二十年,军功卓著,先后荣任和硕贝勒、和硕肃亲王,并统摄六部至中最重要的户部,且豪格在八旗王公大臣中还享有比较高的威望。另一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他拥有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人马众多,因长期受到皇太极的宠待,还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支持,所以势力相当强大。再一位和多年前一样还是代善,虽然代善虽已退居幕后数年,但他拥有正红、镶红二旗,曾经统兵出征咤叱风云三十年,为后金——清国的建立与强大,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八旗王公中,他资历最老,地位最高,又有硕讬、瓦克达、阿达礼、罗洛浑、满达海等一批封授王公爵位的儿孙,势力其实是最强大的。
  在议立新君的过程中,两黄旗的主要大臣欲立豪格为帝,两白旗拥戴多尔衮,斗争异常激烈,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代善冷静明智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既不参与皇位的角逐,又不支持多尔衮,也不推举豪格,而赞同多尔衮为了平息事情所提出的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并当众告发了自己的儿子硕讬、孙子阿达礼准备密谋拥立多尔衮的非法活动,从而妥善地解决了争夺皇位的问题,避免了大动干戈骨肉相残的悲剧,保持了统治集团的一致,为八个月以后清军进关、入主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说,代善又为清王朝立了一大功。
  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月十一日,代善病卒于北京,享年六十六岁,葬于西山门头村,帝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追谥为烈。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第七子满达海袭爵,后世袭罔替。

//


礼亲王家族的后人们(1)



  代善去世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继承了他父亲的世袭礼亲王的爵位,满达海这个人虽然没有他父亲名气大,但是也是随太祖太宗一路征战出来的。崇德五年,满达海兵围锦州;六年满达海被封为辅国公,和肃亲王豪格一起兵围松山,大破敌军。后又大战洪承畴、吴三桂。顺治元年满达海从龙入关,大败李自成,后加封为贝子。顺治六年满达海率兵平定山西叛匪。剿灭叛匪后班师回朝改封号曰巽亲王。顺治九年二月,满达海病故。后其子常阿岱,初袭亲王。
  礼亲王代善之孙,被封为康亲王,名杰书,这位杰书王爷与电视剧《鹿鼎记》中的康亲王却不同,因为杰书并不是趋炎附势,更不是碌碌无为之辈。杰书在清入关时的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但因年龄岁限,直到康熙年间他为国征战天下,才得以成名。杰书父亲是代善的小儿子,名叫祜塞。因为他年纪最小,所以他不像岳托、萨哈廉等几个哥哥们那样功劳显赫,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祜塞。因此祜塞只能在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凭借皇帝近亲身份得了镇国公爵位,并非他几个哥哥那样在入关之前就因为战功,早以被封王赐爵,而且不幸的是祜塞受封当年就因病故去。此后,杰书的二哥精济承袭了父亲爵位,不久又被顺治皇帝晋封为多罗郡王。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精济病故,年仅5岁的杰书袭多罗郡王爵,成为大清国堂堂的王爷,两年后,顺治皇帝赐杰书为康亲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因顺治皇帝对这个将及成年的郡王侄儿很赏识,传旨追封杰书的父亲祜塞为郡王,这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小的荣耀。次年,杰书又获意外之喜。巽亲王常阿岱因父亲满达海生前曾谄媚多尔衮(此时顺治与多尔衮已非叔侄关系,而是政敌的关系了),被年轻的顺治皇帝降为贝勒,其世袭亲王爵位也被迫夺。因常阿岱的亲王爵系承袭祖父代善而得,这一爵位收回后按制应转归代善其他直系后裔继承,因此这一幸运落到了杰书头上,皇帝命由他承袭祖父的亲王爵位。这样,十六岁的杰书由多罗康郡王晋封为和硕康亲王,登上了贵族爵位的最高台阶。
  康熙皇帝玄烨继位后,国内大局已渐趋平稳,除东南沿海等少数地区尚有南明和农民军残余势力抗清斗争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朝廷内部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玄烨铲除鳌拜及其党羽,政令也更趋统一。杰书作为地位显赫的皇帝贵胄,在玄烨亲政初年就已入议政王之列,平时主要是参加国家的一些礼仪活动,除随驾或受命短时间外出,基本都是在京城的王府中享受着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爆发了历时十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把在悠闲中生活的杰书送上了腥风血雨的战场。所谓“三藩”,即驻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袭爵)三个藩王。吴、尚和耿仲明(耿继茂之父)原本是明朝将领。尚、耿二人早在天聪年间就已投降后金(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被封为智顺王和怀顺王,顺治时又改封平南王、靖南王。吴三桂则是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进攻山海关时投降,被封为平西王。清朝入关初年,在消灭李白成、张献忠农民军和南明抗清势力过程中,吴、尚、耿所率汉军部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配合作用。因此顺治年间先后将其分封于上述各地,借以清除当地抗清武装,守卫东南、西南边防。
  然而,自康熙初年起,“三藩”已逐渐成为危害清朝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拥兵自重,把持地方大权,鱼肉当地百姓,侵吞地方财源。因此,康熙皇帝亲政之初,便把“三藩”视为国家重大隐患,从各方面采取措施,限制和削弱他们的势力。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皇帝借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之机,果断做出“撤藩”决定,对吴、耿二人提出的撤藩试探也迅速予以批准。久欲自立为王的吴三桂见皇帝撤藩之意已决,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独立王国”势将不保,于是又一次“反叛朝廷”,是年十一月,以恢复明朝为标榜,自命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起兵反清。不久,福建耿精忠也起兵响应。几个月间,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广西、江西等省都有原明朝降将叛变,叛军势力很快蔓延到南方大部分省份,刚刚稳定的中国又受到严重威胁。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皇帝决定派八旗劲旅出征,联合各省地方军队平定叛乱。首先派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兵进荆州,其次派多罗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兵进岳州。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六月,以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领第三路大军前往浙江,进剿耿精忠叛军。随同出征的还有固山贝子傅喇塔,又命将军赖塔、副都统喇哈、纪尔他布参赞军务。时年30岁的杰书,生平第一次统领大军出征作战,为国家效力疆场。
  同年九月,杰书大军进抵浙江金华。此时耿精忠叛军已攻占浙江南部的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区,威胁江西,十分猖獗。杰书兵至浙江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遏止叛军继续进犯。因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所以大军严阵以待,伺机出击。不久,耿精忠部下都督徐尚朝率5万大军进攻金华,企图一举击败清军,进犯浙江腹地。杰书命都统巴雅尔、副都统马哈达率军迎击,斩敌将吴荣先等30余人,歼敌2万,初战告捷。十二月,徐尚朝又率兵5万进攻金华城南十二里庄,巴雅尔与总兵陈世凯合兵拒战,大破敌军于积道山,歼敌2万,招抚伪总兵官以下700余人,并乘势收复永康、缙云二县。两次保卫金华的战斗,打击了叛军嚣张气焰,初步稳定了当地局势。此后,杰书所部又先后于上虞县击败叛军方懋功部;于义乌、武义击败叛军冯公辅部,并收复此二县。

//


礼亲王家族的后人们(2)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杰书派兵主动出击,副都统马哈达、总兵官李荣于桃花岭击败伪总兵沙有祥部,进而收复被叛军长期占领的处州府城。又遣副都统穆和林等三路并进,追剿败走仙居城的敌军,连破伪都督林坤等13营,直抵仙居城下,叛军增兵固守,屡招不降。杰书命清军之一部埋伏在城西门外,其他从南、东、北三面竖梯攻城。守城敌军抵御不住,出西门逃窜,被伏兵截杀,前后夹击歼灭殆尽,缴获炮300多门以及大量军械物资,胜利收复仙居城。数月后,傅喇塔部清军又先后收复太平、东清、青田三县,并进攻温州。次年二月又大败进犯的叛军4万多人。
  杰书兵进浙江后,一年多时间里虽连战连捷,收复处州府和一些县城,采取征剿与招抚并用的策略。一直打到了福建,当时他知道福建漳州、泉州等府已被另一股反清势力郑经所部占据,加之耿军内部粮饷不足,当地百姓饱受盘剥,怨声载道,耿精忠已近穷途末路。因此传檄晓示:“浦城是福建财赋要地,今已被我大军攻占,扼住福建咽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立功赎罪,保全属下百万生灵。”攻心战同时,杰书仍统大军继续推进,九月,收复建阳,招降建宁、延平二府。耿精忠见大势已去,又因康熙皇帝曾多次表示,可将他与吴三桂区别对待,只要真心投诚、戴罪立功,即可赦免前罪、待之如初,于是派儿子耿显祚往见杰书,告知愿降之意。杰书让显祚把皇帝的上述旨意再向其父重申,耿精忠意决,亲自出城60里至杰书军前投降。十月,杰书大军进入福州城。此后不久,福建、浙江等地耿部叛军纷纷投诚,“三藩之乱”的耿藩基本平定。
  但是,东南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台湾的郑锦还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康亲王马不停蹄,协百战之师横扫金、厦,将郑锦残军赶回了台湾,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十月,郑经派部将许耀率兵3万直逼福州,于乌龙山、南小门、真风山等处结寨屯兵。杰书派都统拉哈达率兵迎击,大败郑军,乘胜追击,在两个月内,便收复宁化、清流、长汀等七县及汀州府、邵武府。次年正月,杰书又挥兵直进,拉哈达、赖塔等在白茅山、太平山等处连败郑军26营,收复兴化府。二月,又收复泉州、漳州二府,福建大部平定。康熙皇帝闻奏龙心大悦,传谕称赞杰书自统率官兵由衢州入仙霞关以后,“剿抚并用,所向克捷。击逐海贼,收复全闽,安辑百姓,克奏肤功,深为可嘉!”
  大局既定,杰书于同年四月修书一封,派官员前往招抚退守厦门的郑经,但郑仍不肯归降。杰书命各府县备办船料、修整战船,准备进剿。此后两三年时间里,清军与郑军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多次交战,其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夏,郑军攻占海澄等地,还一度使清军陷于被动局面。杰书仍坚持贯彻康熙皇帝“剿抚并用”方针,并举荐才干出众的汉军旗人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既不放弃对郑经本人招抚,更重视对其部下官兵分化瓦解,取得明显收效,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有数万郑军官兵投诚。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九月以后,形势趋于好转,清军连挫郑军主力,步步进逼。至十九年二月,郑军已人心惶惶,势将土崩瓦解。三月,厦门、金门、铜山先后被清军收复,郑经率残部逃回台湾。
  康亲王杰书在浙、闽地区转战六年,至此时才算大功告成。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亲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