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证严法师说故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你说了什么话?」
   他说:「我向您发愿,希望自己天天:口要说好话、脚要走好路、手要做好事、心要想好意。我天天都这么跟您说哪!」听听,四岁还不到的小菩萨天天都这么发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这孩子一样天真、单纯,天天口说好话、脚走好路、心想好意,哪还有什么戒守不好呢?
 
 
外道教徒的问难
 
   在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到处教化,有一段时间来到舍卫城的郊外,在那儿建了一座简单的精舍。那时有些年轻人好乐佛法、前来听闻。
   但也有一些外道教徒觉得: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这是非常崇高的教派,全国的人都必须接受婆罗门教;现在忽然又多了一个佛教、又多了一位创教者——佛陀,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因此,有些人就抱着刁难的态度来试探。
   因为外道教的人心中不服,所以常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难;那时,有一位年轻人就问佛陀:「佛陀啊!我要来精舍以前是循着一条固定的道路走过来的,我所学的是数学,教的也是数学,数学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推算。请问佛陀,您在教导弟子时是否也按照『道』的顺序?或者是按照您的规矩?」
   佛陀回答:「年轻人,我在教导弟子时同样是顺着『道』的顺序原则,而且也顺着『理』的规则;譬如说,我要驯服一匹马就要像驯马师一样,要将马训练得方向感正确,其它的动作才能再继续,这样马匹将来上路时,方向才会正确」。
   那位年轻人再问道:「请问,您讲的涅盘境界那么好,可是确实有那么美的归宿吗?还有,跟随您出家、接受调教的弟子当中,有人曾证到那种境界吗?有没有受了调教后,却仍无法达到那种境界的人。」
   佛陀回答:「涅盘的境界确实是有的,这是一种心灵寂静、身心解脱光明的境界;至于是否有人曾达到这种境界,我相信用功精进的人,一定可以达到,至于未曾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当然也有,比如不用心、懈怠不精进的人,当然就无法达到呀!」
   年轻人就说:「佛陀,您是人天的导师,为什么跟随您的人,有的会达到,有的却不能呢?」
   佛陀就说:「年轻人,我问你,譬如有一个人来问你:往舍卫国的路怎么走?你指导他走向一条可以到达舍卫国的路,但是,这个人却因方向偏差而无法到达,那你怎么办?」
   那位年轻人就说:「他来问路,我已尽心指示他方向以及该在哪里转弯等等,但他如在某地有了偏差,那是他自己不用心,我只是一个指导者,实在也无可奈何呀!」
   佛陀说:「对呀!同样的道理,我只不过是一个指导者,是正道上的导师,是学佛者的指导人。我对弟子们也是尽心尽力地指导他们,至于弟子们是否能用心来听道,是否能力行于『道』的正确方向,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
   从这段故事来看,大家应该了解,教的人已经尽心了,那就要看学的人是否用心,这是彼此的互动关系。而且光是作为「经师」(以学问教人)还不够,更需要「人师」(以身教教人),如果可以经师、人师兼具,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家,若没办法当经师,人师仍是不可放弃的责任。
   总之,在人群中才有烦恼可以让我们磨练,才有机会让我们学习拨开烦恼,自明心境。
 
 
是非止于智者
 
   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度了五比丘,而后有五十位青年跟着耶舍来皈投于佛陀的座下,接着有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都带着他们的弟子来皈依,所以佛陀的僧团很快地增加到一千多人:你们若常读诵《阿弥陀经》就会念到「千二百五十人俱」逗一句,这是经典中形容佛陀僧团的浩大。
   当时,佛陀带着这群弟子游化在恒河两岸,到处弘法利生。有一次,佛陀和弟子们到了王舍城,佛陀将僧伽安顿在精舍里,白天他们仍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大清早就必须出外托钵。可是,比丘们托钵时,看到城里的人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到底在议论什么呢?
   原来是怕佛陀和僧众进城;因而有这样的传言——佛陀所到的地方,许多很优秀、颇有成就的青年或中年人都会被佛陀引度出家。所以,有儿子的父母很害怕儿子会出家;妇女也很惶恐,害怕她们的丈夫会被引度、一去不回,这传言带给当地人一阵骚动不安。
   因此,比丘们若要向年轻的妇女托钵,那些妇女就会赶快把门关上;有儿子的父母看到比丘来了,也赶紧关门避开,像这样的情形,在城里很普遍,一户传一户,真是人心惶惶。有一天早晨,比丘们要出门前就向佛陀提出这件事,报告他们在城内所遇到的情况。佛陀跟弟子们说:「这些是非不会太久的,顶多七天就会过去了;只要我们行正、言正,言行合一,这种是非很快就会过去,不会超过七天。」比丘们听到佛陀这么说就很安心地继续去托钵。
   经过了七天,大家看到佛陀庄严的相貌,又听到佛陀所说的真理——佛陀宣讲四众弟子的法门;有出家弟子的规则,也有在家弟子应该受持的规则,大家听了以后才知道信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不必守出家的规矩,因为在家居士有在家的规则,可以过「佛教家庭」的生活,也有适合在家居士的修持法门,所以大家就心安了。是非不但就此消除,而且人们对佛陀更加敬仰,对僧伽的供养也恢复了,在王舍城大家都很敬重三宝,并且确实奉行三宝的教法。
   由这段经过可知,一般人都难免会有猜测的心理,很容易听信流言,这就是「是非」易行的原因。而佛陀只抱着「行正、言正、心正」的态度应对,他不动声色、随顺机缘教化,「是非」自然消除,也正是「是非止于智者」的证明。
   现代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疑、互相明争暗斗;而学佛必定要学习佛陀的精神,抱持心正、言正、行正的态度不必多管是非,同时也应学习当听到、看到、感觉到是非时就「到此为止」让它消除掉。唯有如此,生活才会快乐自在,而不会被卷入是非的漩涡中。
 
 
调御丈夫
 
   佛陀的弟子们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年纪才二十出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连医学也很精深,但是,学得愈多他愈觉得不足,因此并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
   这位年轻人就到处去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开始学,乃至成为一位很好的裁缝师;饮食方面,他也成为很好的厨师,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也都会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乐。
   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艺。因此,他离开舍卫国到处去参学。
   他看到有人在做弓箭,虽然看来很简单,不过制作的人手艺非常精巧优美,三两下就能把它弯成一把弓,而且每一支成品的尺寸大小都一样,他看了觉得这样的手艺自己也应该学会,有朝一日若有人来侵犯,自己也好有个防备。他很用心地学,没多久不但学得很精巧,而且手艺比师傅还要精美,于是就离开该处。
   接着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一块木材可以雕上栩栩如生的龙凤,他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手艺,于是又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日,他已学会一手雕刻的好手艺。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觉得自己陆上的谋生技能大都已经学会了,可是若需要渡过溪河呢?因此,他又拜师学造船,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也学会了,前前后后总共游历了十六个国家,饱学了各项技艺。
   回到舍卫国后,他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自认天下的百工技艺他已无所不能,所以他就贴出告示邀人来比赛,想借此展现专长。佛陀知道了就来到这位年轻人的住处,年轻人远远看到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到,心里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过各式各样的人,连国王也见过了,可是从来不曾见过如此装束的人,尤其是服装和圆顶的样子,心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他很好奇地走向佛陀,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内心很自然就被摄住了,不由自主地合掌定向佛陀并问:「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您是什么身分?从事何种行业?」
   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业自然兴盛;靠林区雕刻业繁荣:近海之地则造船业兴旺。而智者所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
   年轻人听了更觉得稀奇,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他样样都会,却不曾听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要从何调起呢?他请问佛陀:「调心调身有几种方法呢?」
   佛陀说:「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这些都是调心调身的工夫。」
   年轻人听了却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四谛六度又是什么?何谓四禅?如何才能得三解脱门?他很好奇。
   佛陀就很慈祥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在人间一定要相辅相成,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六度发挥万行良能。」
   年轻人听了,心境豁然明朗清净,似乎已进入三昧之中,那种境界真美,于是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这位弟子很精进,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总之,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万物,若能如此,那我们的心时时都是好心,时时都是欢喜心,面对外境则不管是动或静,时时都是良辰美景啊!
 
 
丑公主的因缘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圣君之女,这位公主有十二种丑陋之相,因此,年龄很大了还嫁不出去。女儿嫁不出去是很没面子的事,国王为此非常烦恼,当时门当户对的人家,都不愿娶她。
   后来国王只好宣布:只要不是奴隶身分,而且家世清白的人即使家境贫穷,也愿意将公主嫁给他。
   有一位外地来的年轻人,落魄地流浪到该地,不过,他出身望族,算是很适合的人选,而他也愿意娶丑陋的公主。
   结婚之后,夫妇相处得很好,有一天,驸马提议要带公主回乡,国王很高兴,赠与许多珍宝财物,又派侍卫护送他们回去。这位驸马很风光地回到故乡,亲朋好友都来庆贺,觉得这是桩光耀门楣的姻缘,因此想要看看公主的风采。
   但是,这位年轻人总是推三阻四,不敢让公主出来见人。后来亲友觉得奇怪,都议论纷纷:「为何公主不能出来见人呢?」
   驸马虽然口头答应他们,但心想太太真的不能露面,怎么办呢?他把心事告诉公主,要求公主不要出去,并且把门锁起来,以免被人闯进去。
   公主在房里每天都很伤心,揽镜自照更是烦恼。因此,一时想不开而上吊自杀。没想到绳子突然断了,想寻死都不成。
   当时她百感交集,想自杀也无济于事,既对不起父母,也可能使丈夫惹来许多麻烦。她悲从心生,哭得很凄惨……。此时,公主突然想到佛陀,便双手合掌,至诚恳切向佛陀居处的方向祈求。
   也许是太专注了,她好像见到佛陀跟她说:「因果不爽,过去生妳造福人群,欢喜布施,所以今世生于王家,享受丰富的物质。但是,也因为妳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奴婢或怒目以对,因此招来丑陋之报;大家见了妳就会害怕。总之,福与祸都是自己造的,现在要赶快从心忏悔,好好观想佛的相好庄严,观想众生的苦,并培养慈心,发挥爱的功能,这样自然能解决妳的难题。」
   公主听了佛陀的话之后,即用心观想佛陀慈祥的面容,以及用慈心对待众生的言行。
   那时,驸马被人灌醉,大家想看看公主的长相如何?就从驸马的口袋中找出钥匙,进入他家想看看新娘的庐山真面目。
   门一开,大家从侧面看到公主非常端正庄严,于是大家心服口服,也满足了好奇心。他们回去叫醒驸马,祝贺说:「恭喜你呀!你不只当上了国王的女婿,连夫人也如此美貌!」
   驸马听了一头雾水,心想:明明公主那么丑,怎说他们都说很美呢?他赶快回去看个究竟。
   公主的容貌虽然没变,但是气质高雅,态度谦和,给人一种很亲切、很投缘的感觉,简直判若两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吧!
 
 
清净之爱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